艺术中国

中国网

“考古中华”展即将亮相首博 中华文明形成起点推前500年

“考古中华”展即将亮相首博 中华文明形成起点推前500年

时间: 2010-07-26 07:54:00 | 来源: 中国网
收藏 >

 

2010年7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首都博物馆在北京联合举行媒体吹风会宣布,双方共同主办的“考古中华”展即将于7月29日至10月10日在首都博物馆推出,400多件珍贵文物将亮相展览,其中70%以上为首次与公众见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首都博物馆22日在北京联合举行媒体吹风会宣布,双方共同主办的“考古中华”展即将于本月29日至10月10日在首都博物馆推出,60多处重要聚落址、都城址、佛寺遗址与大型墓葬等考古发掘出土的400多件珍贵文物将亮相展览,其中70%以上为首次与公众见面。

今年是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成立60周年,作为该所甲子诞辰系列庆典活动之一,“考古中华”将展出60年来以一代考古大师夏鼐为代表的新中国前后四代数百位考古学家所获各种重要考古成果,堪称中国迄今举办规模最大的考古学专题展览。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研究员介绍说,“考古中华”展出的珍贵文物大都为该所考古发掘出土的精品,包括品位极高的各种青铜器、玉器、瓷器、陶俑、金银器等,其中,“华北距今15000年前的刃部磨制的石铲与弓箭箭头”、“钱塘江流域距今9000年前后的稻米”、“接近5000年的安徽尉迟寺立鸟神器”、“4000年前陶寺的毛笔朱书文字与瓦、黑彩蛇形龙盘”、“汉代最为精致的错金镶红宝石的铜金钱豹”、“北朝人面瓦件”等为第一次公开展出,而“陶寺观测台观测缝的解剖”、“殷墟54号大墓的发掘”、“龙泉窑遗址的发掘”等考古影视作品,也是首次公开播放。

“考古中华”展将围绕“距今10000年前后文化变化的特点”、“农业与家畜起源的状况”、“中国文明曙光的展现与王朝的崛起”,“历代都城制度的演变”等考古学研究重大课题展开,展览展示考古学术前沿课题最新进展和社会公众关注议题,如史前地震灾难遗迹、夏王朝之前尧舜时期的都城探索、商代甲骨文如何从地下取出并释读、青铜器如何制作、秦阿房宫建筑基址在何处、曹操所建都城——邺城对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影响、如何分析古代人食物结构等。展览还将全面展示卫星定位系统、数字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遥感、探地雷达等现代科技在考古学研究中的运用。

王巍透露,“考古中华”在北京展出3个多月后,还将在中国内地进行巡展,条件成熟时,也将努力推动前往港澳台展出。

按时代顺利,“考古中华”展分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史前聚落的出现发展和扩散”、“王朝崛起”、“辉煌殷商”、“西域风情”等18部分,展出珍贵文物并配以大量图片与文字解说及考古发掘影视作品,以生动再现和诠释中华民族的祖先所创造的辉煌灿烂文化。

彩绘龙盘。考古所供图

展览亮点

三大证据证明文明前推500年

目前一般认为,中华文明从夏开始。但是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近年的考古发现表明,早在尧统治时期,文明的构成要素:文字、青铜器、城均已出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介绍,本次展览将展出陶寺遗址近年来的考古成果。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之一,该遗址的考古发现“改写了历史”。

证据1:文字

本次展览中将展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王巍介绍,这是一个“文”字,用红色毛笔写在陶器上。与早期的文字雏形不同,这个“文”字的写法与后代甲骨文、金文中“文”字的写法非常的相似。这改变了人们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的认识。

证据2:青铜器

王巍介绍,去年考古人员从陶寺遗址发现了迄今最早的青铜容器的残片。这也打破了既有的认识,原来认为最早是夏代后期才有青铜容器,但目前看来,早在尧的时期就已经有了这种制作技术。本次展览中展出了该遗址出土的铜铃,制作手法与青铜容器手法类似。

证据3:宫殿龙盘

陶寺遗址在当地素有尧都之称。这个遗址发现了280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城内发现了宫殿区,其中最大的宫殿有1万平方米的建筑基址。实物方面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陶制瓦。“有了瓦,意味着有了屋顶。”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信息中心主任朱乃诚表示。这打破了“秦砖汉瓦”的说法。此外,遗址中出土了规模大、随葬品丰富的“王”墓。本次展览中展出的两个珍贵的龙盘就出自遗址“王”墓。直径大约50厘米的彩绘盘,内饰盘龙。王巍分析,这象征着墓主的身份和等级,说明墓主是城中的统治者。当时的等级划分已经形成。王巍表示,以往考古界认为,中华文明形成于二里头遗址文化时期,距今3700多年,陶寺遗址考古发现至少将文明时代形成的起点向前推进了500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