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人在囧途——艺术品收藏界的尴尬

人在囧途——艺术品收藏界的尴尬

时间: 2010-07-21 20:23:43 | 来源: 中国经济网综合
收藏 >

史敦宇舞乐图

中国文化艺术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也凝聚着文艺收藏的风云沧桑。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在促进文艺创作繁荣的同时,也推动文艺收藏的蓬勃发展。

中国的收藏品界正处在风口浪尖之势上,中国艺术收藏界红火的现象也是有根可循的。历史上每一个昌明的时期,即是文艺创作的繁荣期,也是文化收藏的鼎盛期。历代统治者在社会安定、四海升平之际,总要大量搜求艺术品,以充实内府收藏。以书画为例,历史上就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集中。唐朝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统治时期,对书画的搜求不遗余力,极一时之盛;宋徽宗尽管政治上比较昏庸,但在书画上却是个天才,对书画的收藏更是如醉如痴,并设置了专门的装裱样式“宣和装”,编定《宣和画谱》和《宣和书谱》;至于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的内府收藏,可谓达到封建时期的高峰,乾隆时期所编的卷轶浩繁的书画著录书《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便是明证。

艺术品的散失与收藏是此消彼长的。往往在一次次的大规模的集中之后,接着是一次次大规模的散失。尤其是改朝换代之际,艺术品的恶运也随之而来。因此,历代以来的收藏,整体上呈逐代锐减的趋势。但由于帝王能凭一国之力,也能使一些埋世名作重见天日,多少弥补历代的损失。同时,每一时代出现的一些代表作品,得到保存下来,日积月累,使书画文物的收藏,日渐丰富。特别是建国以后,各大博物馆对文物的征集和鉴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广州嘉德刚结束的拍卖会上,出现了一批中小型新买家。他们是一批富裕起来的中产阶级,提名牌包、戴名牌表已不足以表达他们的身份,他们开始比谁家别墅楼梯转角悬挂了什么画,出自哪个名家之手。现在艺术收藏界的人身份变了,他们的爱好与以往投资者很不同,中国开始出现了按主题收藏的投资者,这当然能提升收藏价值。

笔者从相关负责人了解到,在购买艺术品的买家中有相当部分投资者有投资心理。但不少投资者兴冲冲买回去的画,原以为是艺术品,实际上是商品艺术,非但不能增值,甚至不能保值。艺术品投资必须要懂,要对艺术有领悟力,这种源自内心的领悟力通过学习也未必就能获得。懂艺术的人是少数。这注定了艺术品投资一定是小众市场,永远是小众市场。对于多数投资者来说,仅抱着增值的目的投资艺术品是危险的,所以要正式艺术品收藏,不可盲目。

宝珍商城的负责人安先生说,绝大多数投资者都不懂如何把投资与艺术规律结合起来。很大部分投资者还停留在以作者的官职高低、是否是什么会员、或者作者的年纪大小来判断作品是否值钱,实际上一些名气比较小的书画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品质上优,并且也具有十足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对于收藏的新人来说,往往欠缺投资判断的知识,采取投资没有名气的艺术家或是在校学生的作品,是一种非常明智的投资之举。

一些初入艺术品收藏的门外汉,在投资艺术品之前首先应明白什么是艺术品,什么是艺术商品,什么是商品艺术。这三个概念专指当代艺术,古代、近现代艺术属于另一范畴。在这三个概念中,艺术品是最高层次。投资当代艺术品的风险在于艺术品离大家很远,艺术品属于未来时,需用时间证明。它的艺术特征超越了当下社会层面的审美。真正的艺术品是超越时代的,它超越的程度与关注的领域均可超越国界、种族。投资当代艺术品门槛极高,需要极高的艺术直觉。除了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有包容性。

把握中产阶级人群心理及情感的能力,作品通常很能打动人,这类作品往往很容易与人产生共鸣,适合家庭悬挂,可以体现主人的品位和身份,有钱人往往首选此类作品。其次是升值快,市场稳定,每年大约可升值20%左右。比如陈逸飞的作品不管市场好坏,每年都在涨。

最好从当代艺术开始。当代艺术所表达的情感内容与你的生活有联系,投资者容易与其进行交流,也不存在辨别真假。中国富人目前仅有10%对当代艺术感兴趣,开始动手的人不到5%。因此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投资才刚刚开始,拍卖市场的未来应是当代艺术。

特别提醒大家,初参与艺术品投资的人,千万不要仅凭个人的喜好买作品,要多学习、多看、多了解,增加审美实践,提高鉴赏力,还要多咨询专业人士。另外,心态要好。一开始参与艺术品,不要单纯以投资获利为目的,而应当成爱好。

艺术家所表达的情感及再现的方式,就是他们自己心灵触动最深的情感。对他们而言,他们收藏的是自己的记忆。他们的藏品获得好的回报后,使他们更有自信捕捉到艺术的方向。他们的自信与判断反过来又能左右市场,起到示范作用。但大部分人不具备这个能力。你喜欢的东西素质太低,永远也进不了大雅之堂。

收藏在改变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提升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如果说,藏品之于内府,不过是众多国家财产中一部分而已;而对于私人收藏家来说,每一件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每一件藏品的各个细节:色调、神韵都了然于胸,而且熟知关于它的故事和传奇。它的得与失、来与去、聚与散都与你息息相关。

1  2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