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艺术品收藏是一潭很深的水 市场火爆但良莠不齐

艺术品收藏是一潭很深的水 市场火爆但良莠不齐

时间: 2010-05-20 10:27:48 | 来源: 理财一周
收藏 >

石建邦 1966年11月生于上海。美术评论家、艺术投资顾问。1985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文博专业,1994年加盟英国佳士得国际拍卖公司,任职上海代表处;1999年起先后创立天馨艺术顾问公司、善本艺术空间,致力于隐逸文化、湮没艺事的搜救整理工作,出版多位“遗珠”艺术家的作品集。

作为一名“投资顾问”,石建邦身上并未让人感受到浓重的商业气息。特别是当他在自己的书画工作室侃侃而谈时,便不再是一个眼光犀利的生意人,倒更像是一个单纯的潜心钻研的艺术家。

其实,从1994年加盟英国佳士得国际拍卖公司以来,石建邦已经在收藏、拍卖界浸淫整整16个年头。从拍卖公司首席代表,到自己开顾问公司,再到目前成为一个艺术品自由经纪人,他曾出入过许多顶级的拍卖场合,接触过无数资金雄厚的富商巨贾。因此,在细数收藏界内幕时,他也向投资者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

市场火爆但良莠不齐

盛世收藏兴。2008年以来,中国市场成为全球艺术品市场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2009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绝对龙头——北京拍卖市场总成交额为103亿元人民币,2010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估价13亿港元的2400多件拍品总成交额接近20亿港元,创造了香港苏富比历年来最高总成交纪录。

“市场火爆的原因很简单,之前的金融危机其实对中国的影响相对小的,但给人们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恐慌,大家都意识到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投资风险,因而希望资金有个稳定的去处,比如房子、艺术品这些保值、增值的东西。”于是,这两年来拍卖市场很快从小圈子跳进大众视野里,引致资金大量流入,“仅去年秋拍,超过亿元的成交作品就有3件。”而就在前几年,中国的艺术藏品价格过亿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在介绍完市场情况后,石建邦话锋突然转为犀利:“这个市场畸形的地方在于,玩得起的人大多没什么品位,仅仅是把收藏当作暴利的通道,而那些有艺术鉴赏力、真心喜好的人却没有钱参与进去。” 他告诉记者,艺术品收藏是一潭很深的水,背后不乏利益集团相互做托甚至勾结起来忽悠大买家,这也导致经常有一些藏家风头一时无两,但很快就会沉寂下去,难以持续在这个圈子里获益,“现在艺术品投资市场上不缺有钱人,但是这些人缺乏对艺术品最基本的鉴赏能力,一般都依靠身边的专家、谋士来判断要不要购买一个作品。这也造成很多大老板被专家忽悠,倾家荡产甚至负债买进赝品、次品的悲惨经历。”

对于那些依靠自己来选择艺术品的有钱人来说,则往往只买那些最贵、最有口碑的拍品,“这倒不是说他们的品位与鉴赏力过人,而只能说是投资眼光独到,因为顶级的稀缺作品,一旦成交,若干年之内都不会再现身于市场。等到多年之后再流通时价值依然飙升,因为好的东西一共也就这么几件,所以基本上稳赚不赔。”

比如,近年来宫廷收藏之所以兴起一股热潮,就缘于有钱人本身对艺术品鉴赏能力不强,他们通常相信,如果是古代皇帝把玩过的、敲有御用收藏印章的艺术品,代表了很高的水准,且是皇帝本人的收藏、流传有序也给藏品增值,所以这类珍品绝对不会“买错”。

揭幕国内顶级藏家

国内一位拍卖公司的老总曾告诉记者,目前中国的拍卖市场上,顶级的华人藏家不超过5个人。每当有顶级藏品出现,必然是在这几个人中进行角逐,而众多“天价”的出现,多少也归功于他们的争抢。

他们中有风头正劲、为大众所熟知的上海新理益公司董事长刘益谦,也有神秘低调、甚至从不亲身出现在拍场,仅靠“遥控”手下顾问的匿名富商。据说,即使是老资格的拍卖行工作人员,对这个群体也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人。“这些人还有上海的郑见明(音)、台湾的著名藏家林百里,还有一位不知其名的山西大买家。“石建邦一一细数。他表示,经常被人提到的知名收藏家、原上海天衡拍卖公司董事长陈郁,实则为郑见明的代理人。

据有关数据统计,这几位顶级买家为2009年的拍卖市场至少贡献了15亿元的成交额,过5000万元的拍品大多被他们几个纳入囊中。特别的是,“法人股大王”刘益谦非但自己掷重金投身艺术品市场,其夫人王薇也是夫唱妇随,在艺术品投资上不甘示弱,两人被称为近年来艺术品拍卖市场中最令人瞩目的“夫妻大佬”,一年的时间内几乎砸下近10亿元资金购买艺术品。

石建邦在言谈中并不吝于他对刘益谦的欣赏,说他是个“聪明且有魄力”的藏家,但他也不避讳对于大多数有钱人“只重利不重品质”的心态的批判。看过这么多藏家的起起落落,石建邦认为,只有那些放眼长期和有底蕴的收藏者才能笑傲艺拍界,而视野短浅且有很重投机心思的投资者则大多“沉到江底”。

“接轨”国际距离尚远

尽管现在的大资金、大老板频繁出入这个市场,但石建邦仍然认为,无论是中国的藏家还是藏品,和国外的艺术品收藏市场相比,要“接轨”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现在国际上最贵的几大拍品——比如毕加索‘粉红时期’的代表作《拿烟斗的男孩》,以及雅诗兰黛公司老板劳德前几年购买的奥地利画家克里姆特的知名油画作品《阿德勒·布罗赫-鲍尔夫人》,拍卖时成交价都超过1亿美元。而中国的作品才刚刚进入亿元人民币时代,相差了六七倍。”

此外,因为高价成交最突出的品类是中国传统书画,它的主要受众还是华人藏家,老外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其中的艺术造诣与价值,而国际上通行认可的是油画。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国内在这块领域比起国外来要苍白许多。这些因素,都是国内艺术品价格难以与国际接轨的原因。

从藏家角度来看,绝大部分拥有大资金的人都是“半路出家”的,极少有着像国外那样代代相传的收藏世家;另一方面,国内的顶级富豪因为低调或其他原因,还有很多都没有参与到这个市场中来,这也是为什么世界排名前200名的顶级藏家中,华人仅有2人,且没有一个来自中国内地。

小资金应关注未成名艺术家

无论如何,石建邦坚持认为,收藏并不只是有钱人的玩意儿,没有大资金的艺术爱好者,完全可以抛弃名家名品路线,有选择性地购买那些有潜力的当代艺术家作品。当然,因为关注的人多了,这个市场也有一定的泡沫。

“过去计划经济中政府说了算,谁官做的大,作品就值钱;而进入市场经济后,开始逐渐回归到‘由艺术品本身说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代艺术之所以红火,也是对以前计划经济主流收藏的一种反抗,有一定的价值。但演变到后来,一张画炒到几千万元就过分了,泡沫太大。”他告诉记者。

“我一直坚持,在一个健康的社会里,一个普通画家的作品如果能被一个白领花半个月的工资买到,那这个价格是比较合理的,艺术爱好者一年起码可以买一到两幅画作为兴趣收藏。但实际上,很多作品的价格都太贵了。我在英国参加的一场苏富比的拍卖,一批素质很高的当代年轻画家的油画作品,价格仅为50到500英镑之间,这个价格我认为很合理。”

“比如解放初期齐白石的一张画价格在十几元人民币,好的作品也只有30元一张,那时的知识分子,半个月的工资足以购买喜欢的作品来收藏。买的时候,作者可能还籍籍无名,但日后若跻身一线艺术家行列,作品价值就会倍增。”

石建邦提醒说,今天的中国艺术圈不乏滥竽充数之辈,作品惨不忍睹但价格高得离谱的也并不少见,但他们依靠做广告等手段忽悠到有钱人的青睐,投资者应该提高警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