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凸显当代书法的形式突破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凸显当代书法的形式突破

时间: 2010-06-25 20:15:29 | 来源: 中国艺术报
书法 >

傅亚成作品 陈花容作品

“能上这面墙的都是有很强实力的——众里挑一。”在2009年12月28日,河南省平顶山市博物馆,由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熙来攘往、人气爆棚的展览现场,不知是谁说了一句。循声望去,是高达4米有余的展墙上的艺术奖获奖名单:一等奖5名、二等奖11名、三等奖15名、获奖提名66名、入展354名。加上一同展出的369件尧山杯新人展作品,1080件书法创作,展现着近3年来中国书法创作面貌的主要趋向。也正是由于展览的举办,加之理论奖、教育奖、编辑出版奖获奖者成果的展示,也同时回应了自2009年11月初兰亭奖“开奖”后在书法界引发的讨论与质询。

中青年书家在成长

作为经中宣部批准的书法界唯一的综合性奖项,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专业奖,兰亭奖艺术奖素来最受业界关注,也最易成为讨论集中的焦点。本次一等奖获得者—— 陈花容、傅亚成、曲庆伟、郑庆伟、徐强,最大的45岁,最小的26岁,这一年龄段几乎代表了本届兰亭奖入展、获奖作者年龄的整体结构。

纵观国内各大书法展事,兰亭奖、全国展、会员展、青年展、新人新作展……规模、形式不一,主题、趋向各异,但展览目的绝非奖励成就或挖掘新人那么简单。如果说会员展旨在面向全面展示书协会员的创作与思考,青年展意在挖掘书坛新秀,兰亭奖评奖及展览则更侧重奖励书法艺术的至高成就,以及能通过书艺在社会上取得影响、在书坛获得共鸣的书家及其作品。

对于青年创作者投稿踊跃的现状,在获奖名单公布后,中国书协副秘书长戴志祺表示,评审结果只取决于一个原则——艺术水平。获奖作者年轻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书坛创作的一种面貌——青年书家的活跃和青年创作群体的壮大。

从一等奖获奖作品来看,陈花容的《兰亭有约》借兰亭之语而透溢出《平复帖》的苍茫古朴,傅亚成的中堂用金文集联,曲庆伟的楷书斗方书写王羲之的《用笔赋》,风格与取法虽然不同,书家虽然年轻,但对传统的追摹之心却并无二致。获奖者徐强认为,书法创作应该是“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既不能忽视传统,也不能食古不化。面对博大浩瀚的书法传统,当代书家应该进行主动的、有选择的吸收,是一个当代书家必备的素质。和徐强一样,兰亭奖作品展中一些青年书法家的作品,正在深挖传统的基础上,试图从创作中发现一些属于当下时代的文化心理体验——这种体验无关年龄,而只与艺术水平的高低和奖项设置有关,评选出能够呼应和影响当今社会潮流的书法作品。

形式探索带来新的视域

兰亭奖获奖作品更是中国当代书法在形式探索上的新面貌、新成就的总结和展示。在获奖名单中,即便是那些两次甚至三次获得兰亭奖的作者,这次的获奖创作显示出他们在寻找创作的新路。龙开胜以前给人的印象是“二王”一路的小行书,而此次的创作采用行书手札四条屏的形式书写苏轼的《上韩太尉书》,古红星白纸的中间用深色距条连接,两边浅色带镶嵌,配以颜体风格的创作,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冲击力。而毛国典在创作时首先对作品进行形式的构思:作品分7条排列,左右各有3条灰色调纸张,中间一条采用黄色系,作品色彩力求统一和谐;内容则选取石涛题画诗,避开隶书创作的固定范式,融入简帛书的笔意,并拉长字体。青年作者中,徐强的16小块行书拼接出2600余字的唐人何延之的《兰亭始末记》,郑庆伟用入展不超过5%的册页形式,借鉴民间写经的制作方法抄录历代书家论书语……除了以古典诗词、集联、书谱为内容,意在展现书家对于传统体认的作品,更有作者在创作中加入形式构成、块面色彩对比以及着力表现纸张、毛笔质感的,具有形式探索意味的作品。对此,河南省书协主席宋华平认为,书法有其审美风尚和基本的风格要求,它是从文化经典中提升出来的。这决定了很多书法作品的内容都是写中国文化的经、史、子、集的内容。但是今天的书法家需要在所写内容的基础上探索出新路,适度的形式探索,会给古老的书法艺术带来发展的新视域。

注重“形式”的另一面

而随着展览效应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以及展览竞争的不断强化,青年书法家热衷于在作品形式上下功夫,在视觉感上做文章,也是书法创作的主要潮流。中国书协副主席聂成文说,形式的探索还要为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服务,为了追求展厅效应而选择离奇的、“具有破坏力”的视觉效果是片面的,为创作而创作、为形式而形式,将会陷入制作化和装饰化的窠臼。对于展览、评奖的参与者而言,艺术追求的终极目的不是由于外在的形式突破而获得了哪些奖项,而是艺术的整体水平的提升。

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赵长青表示,兰亭奖作品展旨在全面展示当代书法艺术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所取得的成就。展览是当代书法发展的晴雨表,从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中可以看到:世代相传的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正在实现历史转型:基础更加雄厚,思想更加活跃,手法更加多样,书法家锐意革新……用作品接受质询和挑战的中国书法创作,还将使传统艺术焕发出怎样的生机,也许3年后的第四届兰亭奖,将会给出更加不同的答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