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展览与学术研讨会可以说是当代书法活动的主要形式。当代书法已经走过了20余年的历程。在此期间涌现了一大批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他们多为从各种书法展览和学术研讨会上走出。
展览展示的是创作,研讨会研讨的是学术思想,按说后者是形而上高层次的,前者是形而下具象的。但在书法界似乎学术永远赶不上创作受到重视。很多协会制定工作计划都是以创作为核心。书法家思维贫乏现象由来已久,近年一些有识之士为扭转局面在组织展览时也设立相关主题学术论坛,但操作的结果却令人啼笑皆非。
在许多人的眼里有一种误区,那就是书法家是真刀真枪地实干,而书论家则只是空对空地舞文弄虚。中国书协第五届领导将原来的创作委员会由一扩为五,而学术委员会不但没有像创作委员会一样按专业分成史学、美学、创作、批评等委员会,而且名额也减少了许多。一些人或许认为减少名额提高门槛是提高学术委员会的地位。其实恰恰相反,这是学术委员会的萎缩,是书法学术阵地与影响的缩小。近年一些书法展赛活动为了体现其具有一定的学术性,也同时举办一些相关专题研讨会,如兰亭雅集、草书展等,同时举办兰亭论坛、草书研讨会。但结果只是将学术作为一种陪衬、粉饰,装装样子而已。兰亭论坛作者不但不能进入“兰亭七子”“42人”,就连稿酬也比一幅书法作品低得多。论坛举行时创作入选者无一人参加听讲。草书展只有论文征集,没有研讨会,出版论文集时只收草书委员会委员的随感文章,草书研讨会作者论文却石沉大海。许多书法家一旦小有名气便到处走穴,发家致富;而埋头做学问的理论家只能做高风亮节的清贫之士。难怪一些青年书人说,万勿以书论家名世,那样,你要清苦一辈子。这不是一些简单的个别事件,这反映着书法界实用功利主义在作怪。这样下去,书法家不读书,书论家都改做能带来实惠的创作家,那么中国书法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将丢失殆尽,书法将成为简单的笔头杂耍,将不是危言耸听。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中国书协成立以来,在历届领导的关怀和推动下,书法理论的研究所获得的长足发展,全国性的书学研讨会已举办了八届,全国性民间书学研讨会粗略统计则有数十次之多,地方性书学研讨会则数不胜数。书法理论家们为当代书坛奉献了超越前代的史学、美学、创作、批评、教育等辉煌成果,同时也提出了标志这个时代的创新发展理念,这些理论成果直接影响和推动了当代书法创作的发展。如对“新文人书法”以及“今楷”等方面进行的探讨和研究。但我们更应该正视存在的问题。
鉴于此,我呼吁书协组织可否将对书学理论的研究放置于与书法展览同等的地位,展览不能净培养一些没有学养的写字匠,学术研讨会要有其崇高的地位,与展览相配套举办的论坛要真正具有学术性,要真正实现艺术双翼的同飞并进。特别是要培养一大批年轻的书法理论家,鼓励他们参与进来,并且要大力呼吁广大的书法家们也参与进来。只要是立意新颖、见地独到的好文章都要纳入进来,不要因故将其屏之门外,让人望而生畏,高不可攀。主要就是将全国性的书学研讨会论文的入选数量增加,不要禁锢在每次入选不过百的层面上,书法学术研究是否也可以像创作一样成立分类更细的专业委员会或机构组织?要敢于打破常规,广开门路,吸纳新的人才进入到书法理论的创作队伍中来。那样中国书法全面复兴的时期才有望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