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精致而丰富的胡伟艺术

时间:2019-07-02 09:00:00 | 来源:艺术中国

艺术家胡伟(右)与批评家陈履生(左)

对于胡伟艺术的认识实际上还停留在很多年前。那是他的成名作《李大钊、瞿秋白、肖红》在1985年获国际青年美展金质奖的余波荡漾,这确实是一幅让人难以忘怀的作品。后来,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的一段时期的作品,给予了我们那样一种风格的系列作品,特别是他对于这一时期工笔重彩、尤其是岩彩绘画的影响力和穿透力,同样是让人过目不忘。所以,我很难忘记他那样一种风格和影响,以及他对艺术的态度。

胡伟这次在北京798的展览确实让我刮目相看。因为十余年来只知道他一直努力在画,努力在追求,确确实实。可是,我并不知道他画了些什么?因此,当他把这一批作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感觉他的艺术正如他人生到了这个岁数进入到一个历史的新的境界一样,让人们感觉到了人生和艺术的老成。这种老成反映到作品是两部分,一种是基于他的已有方法的继续往前延伸;另一种则是以书、技所构成的“墟”,表现了他对于当代艺术问题的一种回应。

展览现场

和许多画家不太一样的是,胡伟非常重视在技术层面上的那种精微之处,然而,如今的作品又不满足于过去在技术层面上的追求,而是在思想的层面上想象艺术的更多问题,并将其表现出来。可以说,胡伟在画面中表现出的精微之处,在当代中国美术界像他那样精细、严谨以及不放过细节的艺术家并不多见。但是,人们往往会在一种精细严谨的审视中忽视了他的另外一种风格的存在,就是非常阳刚的、大气的表现。他很好解决了中国当代艺术界普遍存在的雄浑而变得粗简、精细而成为小气的问题。这一次他用一种深厚的历史感,把从瓷器、青铜器以及多种古代艺术中经过年轮的侵蚀,以及岁月赋予的一种特别的内涵,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凝重、浑厚、古朴。毫无疑问,这不是临摹青铜器的锈迹斑斑,也不是模仿瓷器中的窑变,而是在一种综合性中用当代的方式把他所期望的那种感觉呈现出来。包括他从海边看到的老房子,包括用海边的岩石做的颜料等等,都是他的一种选择和寄托。这种历史的厚重感可能正是中国当代艺术所缺少的一些重要内容。

胡伟先生讲解展览作品

在观念盛行的当下,人们对于观念的理解可能更多的是基于西方文化的一种认同,却很少从中国文化的层面上,或者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在绵延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发现一些深邃的内容,并将其妥贴的古为今用。胡伟基于自己的一种特别的偏好,在中国古代青铜器、陶瓷器或者是玉器等等的那些细微的、具有年轮的印记中,找到了自己的感觉和精神的寄托,这也是他摆脱过去的一种新的追求。显然,在这样一种综合的表现中,巨大的画幅,以及他在创作中把历史上的很多内容与我们常看的书籍、文字以及相关历史的联想,包括与之相关的文学、哲学、美学等等丰富的内容搅合在一起,变成了一种具有遗迹般的存在,变成了一种当代艺术方式的考古。这种艺术的存在,已经超出了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和过去所见不同的那种绘画的样式、或者是绘画的方式。所以,他给人的这种震撼力和心理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在当代艺术家的种种表现中,很多艺术家可能是在追逐时尚潮流中的一些政治的符号,或者社会的意义或价值等等,相关联的创作还是基于艺术层面内的一些追求,更多的是时尚潮流中的一处浪花,或者是商业意义上的一种追求。而胡伟更中国化,或者更东方化的这样一种追求,把他的作品放到纽约,或者放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去考察,能够看到他的另外一种身份的存在,这就是一种具有地域特点的,或者是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这样一种特别的价值。在这样一种表现中,与他学院派出身相关联的一些具体内容,也是其艺术的特点之一。因为在他的丰富的美术史的构成中,看到了美术史中的相互关系对于他艺术的影响,而这也是对纷繁的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学术上的补充。

展览现场

在这样一种方式之外,基于纸上的一些传统的创作,虽然离开了传统的毛笔,更多的是用装置的方式,用拼贴、泼彩等等其他多种方式构成,这不是刘国松当年的“革中锋的命”,而是“革毛笔的命”。其中三联的海景,其图式即是从范宽以来对于中国山水画传统的一种延续,成为当代艺术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而所谓的延续,不是笔法、墨法、皴法,也不是高远、平远、深远。我特别欣赏的是他没有割裂传统,也没有在传统与当代之间人为的设置一条特别的鸿沟而让彼此之间没有关联。更重要的不是那种表面上的笔墨传承,或者是形式法则上的承前启后。我看到的是一种内在的联系。这种关联有着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审美的趣味,以及在艺术方式中、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绘画像唐宋以来绘画绢本的色调中,已有的那种感觉,以及它的斑驳,都能让人思接千古。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当下,比较多的是从传统的山水画的结构方式中去传承,或者是从写生中找到那种现实的依赖。胡伟的作品不管是山石,还是树木;不管是飞流瀑布,还是水边的涓涓流水等等,这些细微的地方都构成了他丰富宏大画面中的某一些细节,似是而非,略有似无。因此,他和其他当代艺术中的新的表现不太一样的地方是,相当多的一些新的表现方式不太耐看,不能细看,而胡伟恰恰在这新的表现方面是非常的耐看,而且有很多微小的细节值得慢慢去品,甚至可以慢慢去研究。因为他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多次叠加,层层覆盖,包括形成斑驳的过程,虽然没有用毛笔,却在多层叠加的过程中形成了厚重的感觉,而且是随遇的不定方式。正好像画面中的山峦和礁石一样,呈现出了这样一种结构抽象、沉着浑厚的感觉。沉着、浑厚的美学趣味,以及一些细节的特别的追求,构成了他艺术的新的样态,也是一以贯之的努力和积淀。

毫无疑问,对于他这段时期精心创作的这一系列作品,尤其是面对抄袭、挪用等等不堪的反省之时,面对胡伟的作品,当代艺术家更需要沉下心来,像胡伟那样耐心的做,耐心的架构其艺术中的每一点点的细节,包括一些丰富的内容和材质的选择。只有这种具有东方意蕴的丰富性才能构造中国当代艺术中那些经典的或者精致的内容。因为它与中国传统的关系、当代文化观念的联系等等,正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胡伟艺术中非常精妙的美的表现。

批评家陈履生(右)与艺术家胡伟(左)

胡伟的艺术旅途中有在日本随他的老师平山郁夫先生学习的经历,他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到日本艺术中的一些丰富的内容,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画面上,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他没有模仿的痕迹,能够把从老师那里学来的东西完全融汇于自己的画面之中,又不局限在老师的风格之内,使画面呈现出具有自己符号特征的一些丰富性的内容,从而表现出了交流互鉴的意义,我想这正是胡伟艺术的有一方面的特点。

而作为中国美术馆的原副馆长,胡伟深谙展览空间之道,因此,根据展厅的空间而规划自己的作品,应该说为他的作品增色不少。他的作品好像在这样的空间中才是相得益彰,因此,作品之外的展示则可视为不能或缺的参与。置身其中,身心愉悦,为胡伟而高兴,更敬佩他为之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