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美术留学史料与研究国际交流工作坊在京召开

时间:2019-06-04 09:00:00 | 来源:艺术中国


“中国近现代美术留学史料研究国际交流工作坊”专家学者合影留念

2019年5月25日至26日,“中国近现代美术留学史料研究国际交流工作坊”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华天雪、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曹庆晖为论坛召集人,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四川、安徽、香港、台湾,以及法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众多学者受邀出席参与讨论。

“中国近现代美术留学史料研究国际交流工作坊”现场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致开幕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华天雪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曹庆晖发言

开幕环节由华天雪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致开幕辞。牛克诚指出,中国近现代美术留学对中国美术史研究意义重大,而史料是我们迫近历史本身最直接的议题,本次工作坊将美术留学史料置于中国近现代美术留学理论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及风格研究的框架之中,同时又重视对新史料的挖掘与考证,在宏观视野下的实证研究中必然为我们展示更为丰富与鲜活的美术留学历史景观。

四川大学教授黄宗贤主持首场报告会

安徽博物院研究馆员董松发言

本次工作坊下设七场报告会,每场报告会结束后进行现场提问与交流。第一场由四川大学教授黄宗贤主持。安徽博物院研究馆员董松带来的《留学史视野下的中国留法学会研究》是其策划的“先驱之路”之“他乡之乡: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专题展的进一步延伸,通过对该会历史活动特点和群体构成情况的梳理,指出中国留法学会是研究留法生群体的一个最佳样本。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李雪涛主要从事留学史研究,他以滕固在柏林大学求学经历为主线,通过复原滕固知识体系和谱系,指出滕固对20世纪初期中国美术教育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曹庆晖带来的《中国留学生和法国雕塑大师布德尔》报告中,着重梳理了从民国至新世纪以来不断被构建的布德尔形象,并以他与中国留学美术生的交集,指出布德尔对于中国现代雕塑发展仍具启示意义。法国艺术史学者菲利普·杰奎琳的《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中国艺术家》报告,主要回答了“如何评价巴黎高美的中国浪潮”的问题,并指出法国巴黎回归秩序运动对当时中国留学美术生造成一定影响。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李雪涛发言

法国艺术史学者菲利普·杰奎琳发言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主持第二场报告会

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杨肖发言

第二场由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杨肖在报告中认为,庞薰琹从波提切利绘画“装饰性”里看到一套特定的绘画语言,并以此努力发掘了中西绘画传统在现代语境中的对话与会通。四川大学博士赵帅主要围绕民艺和工艺话题展开,通过分析众多留学欧洲艺术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指出民艺和艺术所发生的双向改变。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季海洋以《谈留欧“写实主义”倾向艺术家抗战时期的绘画》为题,以八位留学欧洲归来的画家的一次展览为线索,对民国时期写实主义内部面临的争议和困扰展开探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杰出讲座教授安雅兰在其关于上海艺苑绘画研究所的研究中,通过梳理这些艺术家留学背景的基础,详细展现了他们留欧期间的档案与文献。

四川大学博士赵帅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季海洋发言

第三场由安徽博物院研究馆员董松主持。四川大学教授黄宗贤在《20世纪初中西雕塑的对流与互动》的报告中,指出中西雕塑在向现代形态转化的过程中,都反叛了各自的传统,促使他们互相向对方借鉴。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徐婉玲以留法建筑师汪申的艺术思想,以及他在故宫周边留下的一系列建筑作品为线索,认为在中西方科学艺术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下,汪申的探索在中国的文化复兴潮流中具有典型意义。势象空间负责人李大钧以纠正吴大羽出国年份的讹误为契机,着重分析了吴大羽留法前后十年间(1917-1927)的生平史料,并披露一些尚未发表的文献材料,开启了吴大羽研究的新视野。清华大学副教授周爱民依托他的“巴黎寻访”经历,展开巴黎蒙帕纳斯艺术地图的同时,思考了“速写”与“素描”在当时语境中的关系,探讨了中国现代艺术观念转向背后的问题。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的中国艺术品与交织的视角》报告中认为巴拿马世博会是为了塑造一个新的国家形象而操办的,而艺术作品与博览会之间的关系,需要现在的艺术史书写寻找到一个新的视角。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徐婉玲发言

论坛现场

势象空间负责人李大钧发言

清华大学副教授周爱民发言

上海大学教授李超主持第四场报告会

5月26日上午九时,第四场报告会准时举行,上海大学教授李超主持了本场讨论。中央戏剧学院图书馆员沈宁以《云路鹏程鸿雁传:王子云欧游履痕》为题,通过对王子云赴法时间的考证,追究细锁史实,引发对美术留学生新的话题讨论。独立研究者孙元的《孙佩苍的留学》报告,通过梳理孙佩苍与巴黎高美和四位留学美术生(常书鸿、陈芝秀、吕斯百、王临乙)之间的关系,丰富了中国近现代美术留学史的研究视野。独立研究者蒋向宇在《对常书鸿赴法留学相关细节的考辨与订正》的报告中,指出常书鸿自传中有一些记忆偏差乃至讹误之处,并对常书鸿赴法入里昂大学的时间进行了订正,认为常书鸿所说的学习绘画和染织图案应有先后之分。

中央戏剧学院图书馆员沈宁发言

独立研究者孙元发言

独立研究者蒋向宇发言

第五场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曹庆晖主持。中央美术学院副研究员刘礼宾在《民国时期留学欧洲雕塑家情况研究》的报告中,梳理了留学欧洲回国后的民国雕塑家群体和生存境况,对他们及其外国老师的作品作了充分展示,指出中国雕塑的现代转型仍然面临重要的理论问题。上海大学教授李超在《看不见的“江南”》的报告中,通过分析“失忆”的画家、身份被遮蔽的画家以及散佚的名家经典之作等,以个人实践经历为案例,为中国近现代美术留学相关学术资源保护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式与手段。上海油画雕塑院研究员傅军带来的《周碧初对油画艺术现代性的追求》报告中,通过对周碧初自身艺术语言的逻辑建构、艺术创造力的重建、对真实感知力坚守的三方面探讨,梳理出周碧初留学与归国后的艺术之路。

中央美术学院副研究员刘礼宾发言

上海油画雕塑院研究员傅军发言

第六场由上海油画雕塑院研究员傅军女士主持。台南艺术大学助理教授孙淳美以《徐悲鸿与巴黎“中国美术”展》的报告,讲述了徐悲鸿携带一批现代画作赴欧巡展的艰辛旅程,介绍了许多有关展览的背景资料,使这一事件变得更为生动与鲜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华天雪概要回溯了刘海粟与徐悲鸿二人赴欧巡展的缘起、经过、参展情况等,两次巡展既互相独立而又如影随形,互相注解着彼此,厘清了许多刘、徐二人筹办展览的细节,并进一步指出美术留欧不仅是技法的学习、视野的开拓和观念的更新,归国后的影响更延续在至今的美术生态中的各环节之中。上海中国画院研究员王欣在报告中,主要围绕一些关于刘海粟的新发现的图片、书信等史料,初步构建了一个跟现有出版物的图文互证,一定程度地还原了刘海粟第一次欧游中个人交往和私人生活等细节。刘海粟美术馆梁晓波的《虎步西洋东海、打破画学界限——“艺术叛徒”刘海粟的艺术和艺术观》报告中,以扎实、丰富的史料传达出刘海粟游走在中欧间自由汲取吸收的艺术气魄,通过他的宣扬和艺术实践,沟通了中西现代艺术的交流。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蔡涛的《克罗多、张弦、梅原龙三郎:洋画中的皇城题材——兼论现代美术史中的“东方”意识》报告,以中日法三位艺术家同样的“皇城题材”为线索,把众多艺术家置于当时东亚的艺术网络中,分析他们所面对的现代艺术的情境,体现出开阔的研究思路和视野。


台南艺术大学助理教授孙淳美发言

上海中国画院研究员王欣发言

刘海粟美术馆梁晓波发言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蔡涛发言

第七场由上海中国画院研究员王欣主持。岭南师范学院教授彭飞带来了《不该被遗忘的美术先贤——留法美术家王代之生平及对民国美术教育的贡献考述》的报告,就王代之生平及对民国美术教育的贡献考述和留法艺术活动情况展开梳理,肯定了王代之对早期民国美术教育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独立研究者陈莺对符罗飞早年经历及其辗转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的入学、求学情况进行了细致读解,作者勾连古今,通过实地走访,结合着那不勒斯的历史现实情况,认为形成符罗飞艺术风貌的不仅与他的经历相表里,也与当地卡拉瓦乔的传统、动乱的历史有关,以此回应了演讲的“求真”与“人情”的主题。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韩劲松在报告中介绍了中国美术馆馆藏的41位留学欧美的艺术家的1022件作品情况,并详细梳理了作品收藏来源和留学欧美艺术家的代际分布,指出这些藏品可以建构一个中国现代美术的历史线索和主流脉络。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馆员李铁军自2009年开始致力于对馆藏李铁夫作品的研究,其报告主要围绕李铁夫在欧美学习情况展开,并依托自身粤语优势,对李铁夫的生年、在美就读的学校都做了考察,在探访中他发现了一些可能与李铁夫的艺术发生关联的问题。

岭南师范学院教授彭飞发言

独立研究者陈莺发言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韩劲松发言

最后,同为本次国际工作坊召集人的曹庆晖表示,希望本次工作坊成为一个开始,期许关心、重视“中国近现代美术留学史料与研究”议题的同仁能共同努力,继续推动相关研究。

(作者:张海法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