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何以还乡?左靖谈中国艺术乡建的经验与反思

时间:2018-12-19 09:00:00 | 来源:艺术中国

沙龙现场

12月8日下午,Olé艺•述沙龙在厦门联发华美空间举行。策展人、中国艺术乡建的代表人物左靖以“艺术何以还乡”为主题,分享了自己近年来的乡建工作以及对之的总结和思考。

在演讲中,左靖重点回顾并总结了他在皖南进行的乡村实践——一个2011年左靖参与发起的乡建项目。左靖认为,“因为乡村被遗忘太久了,当我们投身进去工作,很多人都感到意外,大家都很关心我们在乡村做了什么,以及怎么在做”。对于当时为什么从当代艺术策展人转身去做乡建,左靖在演讲中引用了已故艺术史学者黄专对其2001年在乡村做的艺术活动的评述——当代艺术对社会的批判和影响不能只是抽象的思想游戏,必须落实到中国社会的生存现状,生活经验和发生机制的反省实践中去——左靖认为,黄专道出了当时艺术介入乡村工作的目标、路径以及应该警惕的问题。

回顾早期的工作,左靖坦言,尽管他们希望通过切实的行动来改变乡村的凋零现状,用持续的文化工作活化乡村,但一开始去做乡村工作,想法还是过于理想和浪漫化,最初希望承接民国以来的乡建传统,动员各地的的知识分子、艺术家到乡村,“一方面着力对这一地区源远流长的历史建筑、乡土遗迹、聚落文化、民间戏曲等等进行考察和梳理,另一方面展开共同生活的实验,尝试互助和自治的社会实践。结果早期由于水土不服,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在复杂的中国乡村现实面前,左靖的工作遇到了非常多现实的困境,也一度陷入低谷。知识分子做乡建,不是像建造活动那样立竿见影,它更缓慢,更隐性,但左靖认为,这样的工作也更有力,因为文化上的影响是慢慢浸润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地为之工作,克服困难,让时间去做判断。这也是左靖至今仍在持续工作的原因所在,对于他而言,这是一项长期的事业。

左靖演讲中

左靖在演讲中指出,投入做乡建,他们一开始也想融入村民的生活,但生活习惯、人生经历都与当地村民非常不一样,融入几无可能,但合作是可行的,在乡村工作,处理好与地方政府、村民的关系非常重要。乡村建设不应该是知识分子一厢情愿的行为,而应是一种家园的共建。左靖如今的工作重点已经放在一个能够切实将民间百工进行挖掘和推广的碧山工销社的工作上。2018年9-10月间,碧山工销社在西安开出了第一家城市店,并与倡导“长效设计”的日本设计活动家长冈贤明合作在乡村开了中国第一家D&DEPARTMENT店铺。这样的工作不仅关联了左靖过去的乡村实践,同时又有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手段的加入——从而显得更为踏实有效。碧山工销社的工作连同持续出版的《碧山》《百工》两本杂志书,以及不断举办的有关地方性知识的展览活动,已然形成了左靖从事的乡建工作的基本原则——服务社区、地域印记和联结城乡,以及方法步骤——空间生产、文化生产和产品生产,并且开始复制到中国其它更多的地区。比如受地方政府委托,左靖主持了贵州茅贡和云南景迈山两地的乡村项目,他投身其中,进行在地的乡村(镇)建设,整理当地的民间工艺,古建筑改造和再生利用,乡土文化的梳理展陈和复兴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等。在云南景迈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子项目工作中,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认为“景迈山翁基村的展示利用工作在全国的传统村落中是最好的”。

左靖描述他近几年的状态,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是非常奔波的状态。他深知乡村建设是一个背负责任和期待的事情,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团结到的社会各界力量推动乡村的复兴,让乡村走出凋零的境地。左靖乐观地认为,乡村工作的基本路径是往乡村导入城市资源,向城市输出乡村价值。如果这个路径应用到更多的地方,会对乡村的活化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力。而在当今,他信守能做多少,就做好多少的原则。他认为,只要每一步坚实,未来仍是可以把握和捕捉的。

据悉,本次厦门沙龙是Olé艺•述沙龙全国巡回系列的最后一期。该沙龙由Olé精品超市与《打边炉》共同策划推出,自2018年1月在深圳开启后,隔月在深圳、广州、上海、 北京、成都、厦门举行,在2018年全年,阮义忠、孙晓枫、刘庆元、宋冬、李公明、黎朗相继出席此系列沙龙。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