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f-Portrait in a Fur-Collared Robe, 1500, by Albrecht Dürer (1471–1528)
丢勒私享艺术之旅
德国诗人歌德曾这样赞赏艺术家丢勒:“当我们明白了丢勒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了高贵、真实和丰美,只有最伟大的意大利画家,才有和他等量齐观的价值。”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
《逐出天堂》, 1510
127 x 98 mm
来自杨好女士收藏
在艺术史上,丢勒是德国文艺复兴的大师,被誉为“德国的达·芬奇”。看过他作品的人,都会惊叹于作品中流畅的线条、严谨的结构以及其蕴含的哲理性。他的木刻版画,呈现在精巧计算过的明暗处理中,每一幅都充满微妙的视觉符号,和超出主题的形而上意义,精准动人。不仅如此,其中蕴含着一种犀利的人性洞察力,着力捕捉的细节、画面,对人类道德的深沉关照,令观者深深震撼。
丢勒出生于纽伦堡的一个金匠家庭,早年随父亲学艺,绘画的才能在小时候就显露了。13岁时,他拿起羽毛笔对着镜子,给自己画了一张像——《13岁时作的自画像》。在这幅作品中,艺术家长发披肩,宽大的袖口中露出右手,写实而细腻、逼真。后来,这幅作品被认为是西方绘画史上现存最早的自画像。要知道,那会儿丢勒才是一个13岁的孩子。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
《羔羊崇拜·启示录》(局部), 1511
393 x 282 mm
来自杨好女士收藏
随后,丢勒去了邻居画家沃格穆特(Michaaeel Wolgemut)的工作坊待了三年。在当时,丢勒的家乡纽伦堡是德国活跃的商业城市和人文中心,其中,沃格穆特拥有的一个最大的工作坊,在当时为德国印刷商兼出版家安东·柯贝尔格(Anton Koberger)制作木刻插画。在这里,丢勒第一次接触到了木刻、以及铜技巧,并且印象深刻,这极大地激发了他后来在版画艺术上的创造性。离开工作坊后,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他去了德国的很多个城市学习考察,逐渐开始了作为刻版画和铜版画家的独立工作。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
《第七封印和鹰的哭喊·启示录》, 1496-1498
直板纸,391 x 280 mm
来自杨好女士收藏
版画,让15 世纪的丟勒取得了巨大的名望,他不断游走在理性和直觉之间,在形式与现实之间寻找更好的表达方式。丢勒不仅是一位刻版画和铜版画家,过硬的学识和广泛的阅读,让他拥有了哲人、诗人、艺术理论家等多重身份。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
《复仇四天使·启示录》, 约1497/1498
直板纸, 392 x 280 mm
来自杨好女士收藏
不过,在他所有的艺术成就中,最重要的还是他的版画。版画不仅连接了艺术和知识的大众传播,打通了技能和创造的通路,在版画里,他不断尝试的表达人性的情绪和范式深深影响了整个艺术史。达芬奇、提香、鲁本斯……都受过他的启发。丢勒的版画,似乎总是在让观画者“面临人性最苛刻的审察”。
这一次,我们带大家一起直面丢勒的版画真迹。
2017 年 10 月 30 日,德国驻华大使馆主办的“丢勒木刻版画作品展——来自杨好女士收藏”展览正式开幕,在展览中展出的 11 幅木刻版画,全部来自于杨好女士的私人收藏。这也是国内私人收藏第一次受德国大使馆之邀在官邸展览。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
《耶稣别圣母·小受难》, 1508-1509
130x100 mm
来自杨好女士收藏
这次展览里的11张丟勒,均为其在艺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木刻版画,有着五百年的历史,透露着强烈的叙事意味,他们来自于西方的几个经典文本——《启示录》、《小受难》和《圣母的故事》系列部分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木刻版画《启示录》共有 15 幅,此次展出 4 幅,而垂青艺术史的《小受难》系列展出 5 幅。丟勒用独特的明暗对比、透视和计算过的构图透露了人性,也透露了视觉的秘密。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
《圣母怜子·小受难》, 1509-1510
130 x 100 mm
来自杨好女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