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家耿建翌因病逝世 享年55岁

时间:2017-12-21 16:46:14 | 来源:雅昌艺术网

展览>

2017年12月5日,著名当代艺术家耿建翌因病逝世,享年55岁。

谨以此文缅怀这位令人尊敬的当代艺术家

  耿建翌,1962年生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1985年毕业于杭州浙江美术学院艺术系油画专业(现中国美术学院)。现定居在杭州。1986年他与张培力、宋陵、王强、包剑斐等艺术家发起艺术团体“池社”,成为中国最早的观念艺术团体之一。同年完成《杨式太极》《绿色空间里的行者》《国王与皇后》等公共行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耿建翌完成《自来水厂》、《第二状态》、《表格和证书》等先锋作品。九十年代,他将制表方式延续至《婚姻法》《确有此人》《计划生育》等作品,并涉足摄影、录像和装置制作。除此之外,他积极策划“同意1994年11月26日作为理由”、“45度角作为理由”,并协助“超市”展画册编辑。

  作为“八五新潮”的前卫艺术运动中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耿建翌便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声名鹊起,从那时起,他就开始试图广泛运用各种技术来助长这种抵抗——包括各种形式的绘画性转绎、着色、拓印、摄影、和影片式转换,化学变化和文本并置——这些显著的隔离效应使得达至确切意义的努力被不断削弱。1989年以来他的作品广泛展出。耿建翌的工作特征在于对各类现形式进行毫不妥协的抵抗。

  2008年后,耿建翌协助江南布衣艺术中心资助“art-ba-ba”和“吞图”等项目,两年后冠名“想象力学实验室”。2012年,大型回顾展“无知:1985-2008耿建翌做作”登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2013年与2015年分别为香格纳新加坡空间和上海西岸空间开幕举办个展,2016年在OCAT上海馆实现个展“投影顽固”,2017年参展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艺术万岁”。

艺术家 耿建翌

艺术家 耿建翌

  首次进入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艺术家之一

  90年代,耿建翌发起的明信片展“同意11月26日作为理由”和“45度作为理由”成为中国观念艺术史上的重要事件。耿建翌是中国当代艺术之80年代中期以来涌现的很多有开拓精神的艺术家之一,而且他延续了这种开拓,探索着如何表达自己的体验,他既以此为作品的目的也以此为作品的方式。于1993年与丁乙,李山,王广义,王友身和余有涵等艺术家参加了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当年也是中国艺术家首次进入威尼斯双年展。

耿建翌首次参展威尼斯双年展---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 (1993)注:该照片拍摄于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展厅正门 ,从左至右依次为:王友身,王广义,徐冰,方力钧,栗宪庭,冯梦波,吴山专,耿建翌,廖文,刘炜

  获第十一届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家”奖项

  第十一届AAC艺术中国的评选由郑胜天担任评委会轮值主席,并邀请汪悦进 (Eugene Y.Wang)、杜柏贞(Jane DeBevoise)、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华睿思(Keith Wallace)、大卫·乔斯利特(L David Joselit III)、朱青生、鲁明军、王璜生共9位国内外权威专家组成本年度评选委员会阵容。在经过几轮激烈而慎重的评选,耿建翌获得“年度艺术家”奖项。

  奖项由评委王璜生揭晓并宣读了耿建翌的获奖理由:“耿建翌把艺术实践视作质疑“万物”的一种方式,他认为没有一切是理所应当的。尤其“投影顽固”现场那些微小但又微妙的投影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人类如何透过艺术棱镜映射这个世界的不懈探索。还挑战着所有美术馆的参观者们,他的呈现令人好奇,使人不安。这些动态的碎片所传递出的情感正是耿建翌对哲学、身份和生活的态度的体现,就像他的艺术一样,它们拒绝被盖棺定论。这些都使得耿建翌获得这个奖项实至名归。”

  获第八届CCAA杰出成就奖

  耿建翌是中国当代艺术之80年代中期以来涌现的很多有开拓精神的艺术家之一。而且,他延续了这种开拓,探索着如何表达自己的体验,他既以此为作品的目的也以此为作品的方式。他的作品有着超出本身的价值和冲击力。第八届CCAA杰出成就奖颁给了艺术家耿建翌。 八十年代,他与张培力、王强等杭州艺术家创作了很多讽刺、玩世和有政治寓意的实验作品。他的著名的大笑脸作品“第二状态”是那个时代的最好作品之一。进入九十年代后,耿建翌好象渐被遗忘。近几年来他不断通过他的摄影、装置和油画作品对当今社会现象和问题提出自身的思考和观点。他目 前居住在杭州并任教于中国美院。

耿建翌个展“投影顽固” 展览现场

  投影顽固

  2016年9月24日,OCAT上海馆举办了耿建翌个展“投影顽固”,展览名“投影顽固”是耿建翌在展览开幕之前临时想出的,它既指向展览的内容——机械性媒介相关的录像,又暗示了观众的观看方式。展览展出耿建翌为OCAT上海馆场地定制的最新影像装置,作品延续了耿建翌长期以来“去作品”的创作态度。“投影顽固”四个字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方面指整个展览是机械性媒介相关的录像;另一方面是暗示观看的方式。展览利用展厅A、B空间展示艺术家耿建翌2016年创作的最新影像装置作品。展览保持了耿建翌长期以来“去作品”的创作态度,在艺术家的改造下,五种具备投射影像功能不同款式的手持照明灯和信号灯,将展厅内部二十二根清水混凝土支柱转化成影像的反应载体,并通过迷宫般的墙体将柱子一一隔离,使观者产生对于日常生活、时间、整体、孤立之间关联的思考。

  和以往一样,艺术家并未出席现场,而作品亦延续了其“去作品”的创作态度。

  展览空间分为A、B展厅,入口处的展墙上显示了444个没有标点符号的序言。艺术家希望观众能一口气阅读整段文字,从而产生一种意象的感觉。

  一直以来,OCAT上海馆里的22根清水混凝土支柱,是该老建筑的特色,但也对呈现作品带来挑战。在“投影顽固”中,耿建翌巧妙地用展墙将柱子隔开,使每根柱子成为一个独立的空间。除此之外,柱子成为另一种“展墙”般的存在——艺术家将手绘的图案,以及拍摄的日常影像投射到柱子表面,使观者产生对于生活、时间、整体、孤立之间关联的思考。

  据介绍,此次使用的投影仪由22个不同型号的铁皮手电筒、防暴手电筒,以及铁路信号灯改造。投影方式有三种,包括灯内微型投影、由灯泡和玻璃制成显示手绘图片的模糊画面,以及不断闪烁的投射。通过上述不同的投射方式,展览不断启发观众“如何观察”。对此,耿建翌“设计”了不少视觉上的错觉。比如,在一间作品中,画面中飞蛾每隔10秒微微颤动一次,这不免使观众怀疑它的“动、静”结构;另一组作品则通过闪烁方式探讨时间问题:当观众不经意地走过柱子,画面随之闪烁,但观众却无法清晰捕捉画面的内容,形成时间的错觉。

  如何观察,是耿建翌不灭的好奇心的体现。在前年个展“2015年”下里,这股好奇心同样发挥得淋漓尽致。10件“来不及起名”的作品《无题》引发10种不同的观看行为:几尊外表粗糙的水泥管嵌入一块块双面镜,多路视频放置其中折射出万花筒般迷惑的场景;几组乳白色的硅胶管缠绕着,或倚着墙,或近乎“丢”在一边,要蹲下才能看到透着光的视频一角;几组中式木柜静谧地矗立其中,不同形状的柜门里藏着一块块幻灯影像……

  “刚开始做作品,很多人都有好奇心,但一直要保持好奇心可不容易。老耿做到了。”高士明对雅昌艺术网说。

第二状态  布上油画, 1300x1960mm 1987

  《第二状态》,耿建翌艺术的开始

  1985年,耿建翌完成毕业作品《灯光下的两个人》,并完成当时看起来“很冷”的“理发系列”(《1985年夏季的又一个光头》等),这一组作品让他的学生张鼎记忆犹新:“他(耿建翌)对形体的感受、对颜色的处理,对画面结构的处理简直不是那时代的人。”

  次年,耿建翌与张培力、王强、宋陵、包剑斐、曹学雷组建“池社”,同年完成《杨式太极》《绿色空间里的行者》《国王与皇后》等公共行为。当时,“池社”成员全心探讨一件事儿:除了绘画,还有哪些方式能被称为艺术?

  1987年,耿建翌用革命性的绘画《第二状态》回应了这个问题。画中人夸张肆虐的大笑如今很容易被理解:似笑非笑的纠结和内心激烈的挣扎。而后,这些被符号化的大笑通常被定义为“理性”绘画的范畴,而张鼎却表示其中可能同样透露感性:“无论学业、生活、情感,耿老师都愿意和我们聊。学生也喜欢和他说。”几位艺术家表示,耿建翌常常不和他们“聊艺术”。

  1988年,作品《表格和证书》为耿建翌开拓了新的创作路径。是年,时任《美术》杂志编辑的高名潞组织各地艺术家和批评家聚集黄山,为次年“中国现代艺术大展”做准备。当时26岁的耿建翌从邀请材料中获取与会者的联系方式,他按照通信地址,向每一位与会者邮寄表格。如今,保存完好有32张表和一封回信。其中费大为将照片倒贴,在爱好一栏填的是“追捕逃亡者”,病史是“15年前曾患有‘现代前卫艺术综合征’”;侯瀚如则真实地填写自己的信息,他在爱好处填写“足球、艺术史”。这份近30年作品,既是个人风格的体现,也记录了一段历史。

耿建翌 之所以为经典  综合材料、书、纸上水彩  72页(双面为一页)7219.4x26.7x3.7cm   2000

 


无字书 装置

  1990年至2000年左右,耿建翌进行了一系列与“书”有关的创作。书发生的行为与阅读有关,而阅读是少数人极为奢侈娱乐活动。不同的阅读投射,是一本著作未尽的写作继续。不同方式得到的痕迹都跟时间有关。用不断渗透的方式完成这一系列,它们最好几本放在一起看。作品在时间中透过多样的色彩,探讨影像的缘由。

 耿建翌《表格与证书》

  《表格和证书》后,耿建翌在诸多作品(《婚姻法》《确有此人》《计划生育》《他是谁》《这个人》等)里延续了信息采集的创作方式。表面上,他以此来证明“存在性”,这种行为看似荒谬,却显示对机制的深刻调侃。

  伴随的距离

  在2015年出版的《关于——耿建翌》一书中,多位口述人描绘了耿建翌的性格——温和,但有时“让人不知道‘老耿要干嘛”。在朋友眼里,耿建翌常常做一些意料之外的作品,组织一些“没有明确目的”的活动。

  比如,1994年,耿建翌曾组织“同意1994年11月26日作为理由”。该展不设物理展示空间,艺术家各自完成作品后做成明信片相互分享。耿建翌让一位朋友替他前往上海,假借他人之经历完成二次传达的作品。

  此外,他在“合成现实:中国当代录像艺术邀请展”中,制作了9个剪辑视频。艺术家施勇曾回忆:“当时我们都在忙着自己的作品,他却一直跟着我们拍,我们说的话全被他记录下来。最后他扔了9个电视机,我们晚上吹牛全在里面。”

  常有人说,耿建翌总做一些“很轻微的、看似廉价的、甚至吃力不讨好的”的作品。比如,2004年作品《没用了》。当时,艺术家召集朋友将无用之物带到美术馆,经他收集后,这些无用之物作为展品有了新的价值,但价值仅在展期内体现。

  “他保持一种伴随的距离。”独立策展人、耿建翌毕业创作指导老师郑胜天曾如此评价这位读书时“不怎么说话,不张扬”的学生。

  2008年后,耿建翌的作品少了。他接下了大家“不知他要干嘛”的“想象力实验室”。此外,他展开“月食”、“课堂”等一系列栏目,杨振中、张鼎等艺术家都参与其中,尽管他们也不确定,实验室对耿建翌的意义所在。

  耿建翌曾拍摄一组窗边的瓶子,小景深的处理使视觉中心聚焦在散发光芒的瓶口处。有人被它点燃了,有人觉得它在表现孤独,也有人说,这“绝对是老耿自画像”。对于这种开放性的猜测,耿建翌依然没有回应,他保持着伴随的距离。

  耿建翌参展简介

  耿建翌,1962年出生于河南郑州。1985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即今中国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如今定居在杭州。1989年以来他的作品广泛展出。重要展览包括: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 艺术万岁, 威尼斯 (2017);投影顽固, OCAT 上海馆(2016);小桥东面, OCAT深圳馆(2015);无知,1985-2008 耿建翌做作, 民生现代美术馆, 上海(2012);过度, 耿建翌个展, 香格纳北京,(2008);重要群展包括:光州双年展,韩国(2014);85 新潮, 第一次中国当代艺术运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07);真实的东西,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泰特美术馆,英国(2007);首届广州三年展——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广东美术馆(2002);另一次长征,90年代中国观念艺术,CHASSE KAZERNE,布雷达,荷兰(1997);第45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意大利(1993);中国前卫艺术展,柏林世界文化宫,海德舍尔姆美术馆,德国(1993);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1989)

耿建翌 洗头  绘画 1740x1050mm 1985

耿建翌 无题 11 220x160x60cm 装置 木柜、手电筒、幻灯机、底片(正片+负片) code GJY_1309 2015

《几何体》建筑面积466平方米 方案 2004 

绘画 素描  430x580mm  1998

在温哥华的十天 No.3 摄影  1998

躯干 摄影  600x500mm 1990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