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博报

未来的天价中国文物是什么?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5-28 19:05:42 | 文章来源: 吴树的博客

《世界艺术品市场周刊》的文章对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所作出的分析,以及对未来市场的预测和判断,跟笔者以上调查结论如出一辙,别无新意。

美国发行的《艺术品与财富》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罗列了另外一组数据,称:“……据不完全统计,近30年来,从中国香港外流的中国出土文物有近千万件,其中绝大部分是由盗墓者与走私者联手卖出,少数是文博单位的内贼监守自盗所为。这些物品一部分流向欧美各国博物馆,一部分被以各种名义取得‘合法’身份后,由拍卖行公开拍卖,另外一部分则通过古董市场流向古董收藏家的储藏室……这些文物大部分售价极低,有些甚至一堆一堆地估价贱卖,但转手后,无论是经外国古董商还是拍卖行倒卖,一般都可以获得几十倍、甚至几百上千倍的利润。更重要的是,对于拍卖行来说,这些拍品不但可以回归中国文物的真正价值,可以赚更多钱,而且引起的纠纷还会更少,因为大部分走私出土文物,中国政府都没有档案可查,很难举证追讨……”

尽管有些数据很难得到具体证实,但这篇文章所透露出来的基本信息,却是轻而易举可以得到印证。我曾就此事咨询过一些外国拍卖行的中国拍品负责人,他们对这种说法毫不觉得奇怪,只是对其中的数据表示质疑。当我问及今后中国文物的来源是否会逐渐枯竭时,他们一致觉得我是在闭着眼睛搞笑。他们回答说:“第一,明清瓷器在欧洲遍地都是,要求送拍的人非常之多,如果全都收下恐怕还可以拍上几十年。当然,我们要做挑选,而且要根据买方市场的情况进行排队;第二,近几年送拍的中国高古文物数量同样多得超出想象,可以这么说,过去若干年我们掌握的这类拍品,还不及现在一年主动上门联系的数量多。质量也一样,过去能找到一件商代青铜器作为拍品我们就兴奋不已,现在卖都卖不过来,一般器物有明显残缺的我们都不让上拍,因为大家都知道你们中国人喜欢完美无缺的东西!”

在调查中我还得知:一些拍卖行在公开拍卖明清官窑器的同时,已经开始在私下培育高古陶瓷的市场。佳士得拍卖行的一位朋友在聊天时告诉我:这几年,他们每年都会举办一些元代以前的中国文物专场拍卖,成交量和成交价格正在逐年上升。

那位朋友举例说:“前年在纽约的一场中国瓷器艺术品拍卖会上,我们一次性卖出唐三彩器物21组29件,成交率在70%以上。通过这20多年的定向收藏,此类在中国被禁止买卖的出土文物正在源源不断地被西方收藏家和古董商低价收入囊中,当然,最终大部分文物还会被中国人花钱买回去。我们也乐意看到这种结果,物归原主嘛!”

记者查阅了有关资料,足以证实那位朋友的判断:

2002年,仅佳士得和苏富比两家公司就拍出了40件宋代名瓷。其中,香港苏富比春拍时,一件宋代钧窑天蓝釉葵花式花盆连盆托卖到近400万元港币。到了秋拍,香港佳士得推出的一件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碗,成交价高达1239万港元,比较10年前高出几十倍。到了2004年,高古瓷成交数量进一步增加,宋瓷成交达130件以上,价格则稳步抬升,2005年3月31日,纽约苏富比拍出的一件北宋定窑花口盘,成交价高达152.8万美元(约1263万人民币)。但据业内人士估计:这一类高古瓷的成交价近期内不会太得过高,因为有关方面还在忙于“吃货”。

一位在伦敦拍卖行工作的华人也告诉记者,近几年,加大中国高古文物的试销力度,已经成为多家海外拍卖行的共同战略。那位朋友说,除开公开性拍卖之外,他们还以非公开拍卖的方式撮合过几单这方面的买卖。所谓非公开拍卖方式,就是由中间商为自己熟悉的买卖双方客户牵线搭桥,对部分对口古董进行价格磋商,达成一致意见后便私下成交。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买卖双方都可以省去一些交易税费,而且价格一般都比较适中,有利于这一类文物按照各家拍卖行的战略目标调控价格。

那位高管所说的情况,记者在国内调查中也得到了证实。浙江一位富豪收藏家就以这种方式,经人撮合在伦敦市场上仅以折合人民币300万元的价格,一次性买下汉代以前的青铜器20余件,其中还有珍贵的二里头青铜器2件。这些批量“打包”买回的青铜器经过国家权威专家认定,全部属于真品。

通过多方面的调查,记者比较清晰地发现:围绕中国文物所展开的一场国际商业运作,有着极为缜密的战略性布局,手法与股市“庄家”惯用的“高抛低吸”伎俩非常相似——一手持续不断地拉高明清官窑瓷器的价位,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批出货;另一手则利用中国对出土文物的管制政策,大量廉价收购、储备那些时代久远、真正有较高文化含量的高古文物,只待时机成熟,便竖起新的价格标杆,策动这一部分文物“出口转内销”的回归运动,源源不断地用中国人自己的“物”,赚取中国人自己的钱。(本文采访人:罗曼博士。文字整理:作者)

   上一页   1   2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