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兮、寥兮,皆为心印:“寥—杜小同水墨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开幕

时间:2018-09-22 00:36:14 |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艺讯>

展览开幕式现场

2018年9月20日下午,“寥—杜小同水墨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担任策展人。中国美术馆副馆长、理论家安远远,原中央美术学院国画学院院长、艺术家韩国榛,原中央美术学院国画学院院长、艺术家唐勇力,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艺术家田黎明,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梁占岩,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艺术家岳海涛,山东美协主席、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望,批评家、美术史家皮道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艺术家刘庆和,正观美术馆馆长孙志中等出席开幕式。

本次展览策展人、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

竹息之三 63x95.5cm 水墨宣纸 2017年

杜小同“竹·石”系列作品

策展人吴洪亮认为,杜小同的作品中所具有的独白性、疏离感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寥。“寥,深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就是杜小同的气质。作为一位坚守绘画、执着水墨的艺术家,杜小同的情感逻辑依然在山水的寄情抒意中荡漾,他并未试图完全跳脱于传统,而是一直在寻找笔墨、造境新的边界。他画面的旷阔、冷逸、空寥,呼应着董源、倪瓒、石涛、八大的一脉精神,而俯瞰世事的态度,直面艺术本体的冷静,又使他的作品具有了21世纪的所谓全球化视野。

春萌 63.5x87cm 水墨宣纸 2017年

自去来之二 250.5x89.5cm 水墨宣纸 2017年

本次展览以一小一大两个展厅呼应与呈现了艺术家“竹·石”与“海·滩”两条脉络的探索和尝试,策展人以倒叙的线索引导观众对艺术家作品的认知。展览的第一个展厅展出艺术家“竹•石”系列,从这个稍小的空间陡然跨进开阔的大厅,直面漫无边际的海平面,这种落差感引导着观众对“寥”的体会和解读,也隐喻着艺术家作品所带来的“山水观”与“海洋观”的冲撞与融合。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海”这一题材曾经是专属于蓝色文明的,它在中国画里非常少见,海的块面性不适合中国笔墨的书写表现,海的无边无际、变幻莫测所带来的单调性、冒险性和危机忧患,显然不是传统中国画精神的叙事指向,杜小同专注该题材多年并试图走得更远。他画海滩、画水天相接的交界,人在画面中不作为有特征的个体出现,在水域的漫无边际里显得渺小而萧索。

展览现场

杜小同以个人化的笔墨语言表达他对大海的深切感受。本次展览尺幅最大的一件作品《长滩》(190x830cm)则将这种感受铺陈开来,观者甚至会有步入其中的冲动。“竹•石”是杜小同在“海•滩”之后再次触碰传统题材的探索。相比于对海的拷问,“竹•石”则是传统中国画的重要对象,因其形式语言、表意体系的高度成熟,杜小同对此非常慎重,并在刻意与之保持着距离,有呼应但绝不趋同。《天池竹石》系列,《自去来》系列恐怕是他精心寻觅、严苛表达的成果。

自去来之一 249.5x89cm 水墨宣纸 2017年

崆崆岛 198×400cm 水墨宣纸 2016年

徜 372X250cm 纸本水墨 2018年

“这个展览我们筹划已久,一个‘寥’字,已经让大家有所感悟。在热闹的21世纪的前半叶,这份感悟同样是对当代艺术、中国水墨艺术、当下文化和艺术生态的感同身受。我们也试图理解那个站在海边、东望太平洋,再回首西眺家乡陕西的艺术家。通过杜小同的展览,希望大家能在这个热闹的世界中找到‘寂兮、寥兮’和艺术家那份‘独立而不改’的艺术真诚。”策展人、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在开幕式上说道。

艺术家杜小同

对于此次展览的展出,杜小同坦言:“艺术创作的私密性和情感的内在性,使我特别害怕把作品拿出来,所以心中万般滋味,忐忑不安。”杜小同出生于陕西富平,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师从唐勇力教授,现任教于鲁东大学艺术学院。从西北的黄土地走出,杜小同在烟台工作生活了近二十年。他坦言这座城市给予他太多。“毕业之后,我想找一个和我过去完全没有关联的城市。在这个相对边缘化的城市里,我与很多浮躁的、喧嚣的东西保持了距离,却从中发现了自己。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实际就是一个心印,它不单单是一件作品的产生,它实际最后是人对自己的印证,是面对自我的状态。”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理论家安远远解读杜小同作品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理论家安远远站在美术馆的角度解读了杜小同的作品:“美术馆承载着艺术从继承到发展、从现在到未来的重要节点,就像此次杜小同的展览,是一位年轻的70后艺术家分享他学习、创作的成果。杜小同用淡淡的水墨表达了一种轻轻的哀愁和寂寥,在他朦胧诗意般的笔法里可以看到黄土高原的苍茫和海一样的高原气质。他用静静的、寂寥的方式,诉说着内心追求平静、追求远方、追求古今对话的喃喃细语,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人的心绪,看到他对时代的观察和态度。”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艺术家田黎明评价杜小同作品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艺术家田黎明认为,杜小同是一位具有当代艺术探索和中国画格调的艺术家,他的画面格调让人联想到清代的金农。“当代水墨的探索实际是非常艰难的,因为它缺少参照,正是因为没有这种参照,我们吸收了许多西方的元素。杜小同也不例外,但是他将吸收自西方艺术的影响中国化、本土化和精神化了,我们在他的画面里没有看到西方的荒诞和孤独,而是看到了一种类似道家的自我坚守,为理想、为艺术而坚守的一种品格和魅力。”

艺术家唐勇力评价杜小同作品

艺术家唐勇力在开幕式上说道:“杜小同是一位很有天赋的画家,他来自陕西,而后又在烟台工作,他身上既有西北汉子辽阔沧桑的一面,又有生活在海边人的细腻。杜小同对自身艺术语言和自然的观察有着独立的思考和体会,他一直在走自己的路。通过这个展览,我深深感受到年轻的画家只有走自己的路才是成功的路。”

山东美协主席、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望解读杜小同的艺术

山东美协主席、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望认为,杜小同的作品是艺术家深入生活的一种样式:“艺术创作最难得的是一种寂寞,只有在寂寞当中才能真正找到自我,才能真正体味生活。杜小同的艺术是深入生活探讨的一种范例,他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他自身的生活、周围的生活、感触到的生活。他的艺术语言是典型的黄河文化以及海洋文化的组成、合并,再加上吸收了很多西方的油画、水彩画的元素,可以说是中国黄河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合璧。”

美术评论家、策展人孙欣主持开幕式

美术评论家、策展人孙欣认为此次展览兼具精神品质与学术高度:“在吴洪亮馆长策划的场域当中,杜小同笔下的海更真实,更睿智,也更具有精神内涵;他笔下的竹石比起古人对类似题材的把握更加多元,更具有当代视野,向我们展现新观念的同时,也映现了一个被真实的寂寥所冲淡的内在自我。美术史上有一些艺术家和作品,比较像天文奇观,因为他们积蓄很多年才能集中释放一次能量,而这个能量恰恰又是巨大而深远的。杜小同这次展览可谓是厚积薄发,不仅是他个人阶段性的创作总结,而且也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征程、新的方向的开启。”

展览现场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2018年9月27日。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