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举办“融汇:国际艺术与文化”研讨会:构建跨文化理解的国际文化环境

时间:2018-05-29 13:04:19 |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艺讯>

“融汇:国际艺术与文化”研讨会现场

2018年5月28日,继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25周年馆庆展“融汇——国际艺术与文化”开幕后,展览同名专题研讨会“融汇:国际艺术与文化”拉开帷幕。据悉,研讨会将持续两天时间,参展艺术家鲍蓓、崔岫闻、E.V.戴、阿南迪塔·达塔、马克·福克斯、安妮塔·格莱斯塔、尼古拉斯·埃雷拉、玛丽亚姆·纳杰德、托尼·斯科特、泰祥洲、展望等将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中发表他们对“国际艺术与文化”这一主题的看法。

“融汇:国际艺术与文化”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首日,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杭侃与吉利安与阿瑟·姆·塞克勒艺术、科学和人文基金会会长会长吉利安·塞克勒女爵士相继致辞。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杭侃致辞

帕特里夏·古兹曼Partricia Guzman《冥想》,布面油画 100x150cm 2018年

杭侃教授的致辞以一个短视频为开篇。该视频由北京大学一位本科二年级学生所作,以图像配文字的形式表达了他对这场展览的所思所感:沧桑、严酷、艰难、繁乱、束缚、焦躁、虚假。在视频结尾,这位学生写道:“这样的艺术 只有艺术 看见生活的真相”。杭侃教授在现场说:“在北京大学这样一所综合性学府,我们举办这场具有当代艺术性质的展览,不仅希望凸显展览的学术性和批判性,还希望看到这样一场展览能够在学生们心目中激起怎样的反应。我以这个视频,向大家证明在座各位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我们构建了一种跨文化的理解,使得这个展览有了激发学术和启发学生的意义。”

吉利安与阿瑟·姆·塞克勒艺术、科学和人文基金会会长吉利安·塞克勒女爵士致辞

吉利安与阿瑟·姆·塞克勒艺术、科学和人文基金会会长吉利安·塞克勒女爵士在致辞中回顾了“吉莉安•赛克勒女爵士国际艺术家展览项目”五年来的发展历程,并认为该项目持续不变的宗旨,在于举办内涵丰富,具有文化多元性、互动性和启发性的展览。其目的在于创造跨文化的理解,并把具有不同文化和种族背景的有才华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介绍给中国,以此增进人与人的相互理解和长久的友好往来。

美国外交政策协会会长兼首席执行官诺埃尔·拉提夫发表《国际交流对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的演讲

诺埃尔·拉提夫作为美国外交政策协会会长兼首席执行官,在现场发表了《国际交流对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的演讲。此次来北京大学是诺埃尔·拉提夫的第三次中国之行,诺埃尔·拉提夫在演讲中强调了在当今世界中文化外交的重要性。他在致辞中说,博物馆、美术馆是唯一以非冲突方式探讨世界关系的场所。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机构一直以来都发挥着一项重要使命,不断使人们远离自私、封闭和自我狭隘的泥潭,让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通过文化和艺术的语言,增进彼此的了解,消除误会、预防冲突。当今世界是一个整体,世界和平的前提在于预防危机和解决冲突,好的外交需要好的想象力,因此所有的人文机构、艺术家和学者都有责任和使命发挥各自的创造力,构建跨文化理解的全球文化环境。

塞克勒基金会项目负责人、策展人米格尔·贝纳斯德斯主持第一天的研讨会

塞克勒基金会项目负责人、策展人米格尔·贝纳斯德斯主持了第一天的研讨会。“我们在选取艺术家时注重艺术家作品中人文精神的表达,特别是他们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思考和对时下世界与未来的观感和理解”。米格尔·贝纳斯德斯在介绍现场的艺术家时说道。

艺术家安妮塔•格莱斯塔

此次馆庆展是艺术家安妮塔•格莱斯塔第二次于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展出她的作品。作为吉莉安·赛克勒女爵士国际艺术家展览计划的首个展出,“安妮塔•格莱斯塔: 格尼卡/格尔尼卡”是她于2013年在北大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装置展览。安妮塔·格莱斯塔在研讨会现场展示和分享了她作为一名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关注和对人性在不同文化和历史中的表现与挖掘是贯穿安妮塔·格莱斯塔作品的一条主线。安妮塔在现场说:“我关注人的复杂姓,我的作品关注战争和人类的存活。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我一直试图通过作品展现人类辩证的矛盾性。在人类身上,美与丑、悲伤与快乐是同时共存的,我们一直走在这条中间线上。”安妮塔的父亲曾被迫参加越南战争,她很小的时候曾跟随父亲上街参加反战游行,“看着那些横幅和海报,当我还是一个孩子时,便懂得视觉图像所能引发的巨大能量。” 安妮塔的创作经历了绘画、雕塑、多媒体装置等不同形式。她辗转于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其雕塑作品探索材料的延展性和永恒性,而她的户外公共装置艺术则更关注作品与观赏者和环境的密切关系,重视公众体验的人文情怀。“我所有的作品都旨在颠覆固有的思路,并催生出多种不同的角度,在历史以及当代的大背景下思考我们共同的人性。通过邀请观众观看并吸引他们的全部身心参与其中,将上述诉求融合在一起。”安妮塔在现场说道。

安妮塔•格莱斯塔,《脉搏》,多媒体装置(影片与水彩画),2018年

影像装置中有她本人的心电图和艺术家手绘的“心脏”,石头上的女子是心脏的载体。《脉搏》是一系列有关心脏的作品的一部分,这部影片通过心脏的不同动态影像表达了人类的身体和情感世界。除了多种形态的心脏外,风中颤动的树枝也给予了生命的隐喻。

艺术家阿南迪塔·达塔

阿南迪塔·达塔创作中

阿南迪塔·达塔AninditaDutta 《飞翔》63x60cm 2015年

阿南迪塔·达塔出生于印度,现居美国。阿南迪塔的作品涵盖雕塑、装置和行为艺术。泥土是她长期使用的材料。她的作品长期探讨矛盾、对峙和冲突以及在不同阶段艺术家如何面对自我。阿南迪塔利用平凡甚至粗糙的泥土,在人与泥土间创造了令人惊叹和感动的“美丽”。阿南迪塔在现场说道:“泥土对我来说,意味着生也意味着死亡。我使用泥土展现生与死,也展现人的脆弱和美丽。”这种观念和表述显然来自艺术家的东方文化背景。研讨会现场,阿南迪塔播放了其作品的创作过程。影片中,艺术家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从墙面最顶部开始,她将潮湿的泥团“砸”向墙面,这面14英尺高30英尺宽的墙面耗费了阿南迪塔16个小时,期间她不断用手涂抹和绘制着泥土的纹理和结构。《飞翔》是阿南迪塔在此次展览中展示的作品,作品中一名女性的裸体化身为蝴蝶的身子,而艺术家以泥土绘制的纹理则化为蝴蝶的“翅膀”,当人类的情感和思绪被移除,艺术家通过绘制泥土的肌理为人类赋予了“美丽”的能量。

艺术家托尼·斯科特

托尼·斯科特来自美国洛杉矶,是一位多媒体艺术家。她的创作历程涵盖了大量装置艺术作品,并交织运用摄影、绘画、雕塑、混合媒介和数码技巧。作为一位拥有非洲、美国印第安和欧洲血统的艺术家,托尼·斯科特为其作品赋予了深刻的人文性主题并持续创作能够代表艺术家个人文化背景的作品。她的作品《bloodlines》(血脉传承)系列以几百年的美国奴隶制为创作背景,展现了深远而宏大的关于民族自由、奴隶制、民族记忆和沉痛历史的内涵。“我的作品希望启发人们的灵感,教育大众并疗愈人的心灵,并希望呼唤不同文化和种族背景的人们相互拥抱,消除误解。”托尼·斯科特在现场说。

 

托妮·斯科特的参展作品《生命的圆环和轮转》,圆环意味着生命的循环往复,辫子具有融汇和血脉的传承的意味。

厄瓜多尔艺术家尼古拉斯·埃雷拉

尼古拉斯·埃雷拉NicolasHerrera 《我们是一体的》2018

厄瓜多尔艺术家尼古拉斯·埃雷拉的作品都蕴含着一个基本的理念:生命的融合。他的作品通过营造和达成雕塑中不同“生命”之间一种平衡而协调的关系,表达万事万物、不同生命间应该互相支持与庇护的整体生命观。他的参展作品《我们是一体的》展现了一个不同生命,动物与人物相互融合的整体。艺术家认为生命的整体不应该被打破,而应该被赞颂。因此,他的作品从某种程度上洋溢着一种诗性和一种音乐的韵律感,他希望人类能够彼此相爱,相互尊重,追求生命整体的幸福感。

艺术家马克·福克斯

马克·福克斯 Mark Fox 《无题》,木制雕塑,2018年

马克·福克斯出生于一个天主教传统很浓厚的家庭,因此他的作品与宗教有很大关系。马克·福克斯的作品结合现成品与个人经历,他的作品关注不同的文化以及社会教育如何塑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艺术家将个人对宗教的意志诉诸纸面,他认为偶然有时比刻意更容易产生美感。马克·福克斯的作品囊括了众多宗教的文本相关,这些文本大部分来自天主教的故事,比如“圣鸟不死之身意味着什么?”他把天主教的某些神圣经文,用油彩写在纸面上并切下来,摊放在桌子上重新组合,这些文本像呓语一样被重新排列,挂在生活中常见的木制工作梯上。艺术家借此探讨神圣文本的解读和误读以及对人们如何获得信仰的疑问。

研讨会自由讨论环节

艺术家泰祥洲发言

艺术家泰祥洲出生于位于中国西北的宁夏,这里曾是西夏建国之地,西夏建立于公元11世纪,创造了独立的政体、文字及文化,存在了近两百年。小时候生活在这里,使他可以从宏观上考虑文明。通过对天文学的研究,他发现对古代统治者构建政治体制、都城规划等等,都是与对宇宙的认知分不开的。他引用李政道的话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策展人米格尔·贝纳斯德斯认为泰祥洲的绘画的描述对象并非来自于我们生活的星球,而是关于宇宙,是关于我们来自何方的探讨。

艺术家帕特里夏·古兹曼

墨西哥艺术家帕特里夏·古兹曼说到:“我是参展艺术家里最年轻的,却用着最传统的媒材和方法,这非常有意思。”她用水彩、丙烯作画,通过对墨西哥原住民表情的描绘,来唤起人们对他们的尊重及内心的情感共鸣。她着迷于光阴在人物脸上的舞蹈,追求人们通过观看她的作品产生的通感连接。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朱青生教授主持自由讨论环节

研讨会嘉宾合影留念

在讨论环节,艺术家们围绕如何面对观众对作品的误解与误读,艺术家能否改变社会,如何真正达成跨文化的表达以及当代艺术对未来考古学的意义、跨文化的民族传统是否会被真正解读等话题展开研讨。艺术家们将围绕“人文与艺术”的主题继续展开对话。尽管艺术家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但艺术创作的多样化正是艺术神秘、吸引人进行不断探究的重要元素之一,而很多作品无需语言阐释,艺术正是人类共同的语言。“融汇——国际艺术与文化”当代艺术展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举办,就有了沟通古今、承上启下的意义。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