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蒂(BAI DI)与彭克(A.R. PENCK)德国新展 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话

时间:2018-05-05 13:48:36 |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艺讯>

艺术家白蒂在展览现场

他,是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

她,是中国旅德青年艺术家,

白蒂与彭克(A.R. Penck),

横亘在两位艺术家之间的,是半个世纪的历史与经验。

当他和她的作品碰撞在一起,会产生出怎样的艺术火花呢?

艺术家与策展人在彭克作品(左)与白蒂作品(右)前

[艺术中国记者德累斯顿发回的报道]德国当地时间2018年5月4日——2018年8月15日期间,“白蒂(BAI DI)与彭克(A.R. PENCK)——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话”展览在德累斯顿美术馆、德累斯顿艺术酒店展出。

德累斯顿美术馆由德国建筑师Rolf Rave设计,首展即为A.R. 彭克,目前美术馆中收藏的彭克作品多达694件,实属罕见。从1995年开始,彭克的2.5吨重、6.4米高的青铜雕塑“标准T(x)”便伫立在了德累斯顿艺术馆的屋顶之上。

彭克的2.5吨重、6.4米高的青铜雕塑“标准T(x)”

艺术家白蒂在开幕式上致词

彭克(A.R. Penck)作品

在谈到本次展览的主题“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话”时,德累斯顿艺术馆运营经理罗杰·施文肯多夫(Roger Schwinkendorf)表示:“本次展览将两位艺术家的作品联系在一起,乍看之下,两位相距近半个世纪的艺术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习得艺术技巧,有着风格迥异的艺术作品。然而,他们却都在追随自己的内心诉求,抵制外界期望,在作品中表达出了一种压抑和孤独之感,用一种真实的悬念创造了各自的艺术签名。”

德累斯顿艺术馆运营经理罗杰·施文肯多夫接受采访

萨克森州府对外文化交流负责人皮特·比恩接受采访

彭克作品

彭克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是图形符号和缩写,让人联想起阿尔塔米拉等史前洞窟壁画,他所创造的那些无意识的的标记、符号、字母、面具、线条和数字等都是他的绘画语言,通常在抽象之下隐含着比喻,暗示着某种新的空间和时间维度。

“彭克从史前洞窟壁画入手,大面积暗色调的运用,有一种神秘感,而这种神秘感也同样出现在白蒂从敦煌壁画中提取创作元素的新作之中。”正如萨克森州府对外文化交流负责人皮特·比恩(Peter Bien)所说,“从形式上讲两人有相似性,正是由于语言的相同,在艺术的巴别塔中,两个相隔了半个世纪的艺术家之间才能进行对话。”

白蒂作品

展览现场

白蒂的画面中不乏对于在空间中人物的描绘,可以说对于人与空间的探索一直以来也是她艺术创作的中心。这一空间概念不仅局限于二维平面中的绘画空间结构布局,也向外延伸到真实生活的场域中,也是艺术家对于自我存在的一种追寻。考虑到白蒂的旅德身份,她游牧于两种文化之间,心无定所,便不难理解她画面之中的那种模糊感与不确定性的根源所在。

在展览中的一幅作品里,灰色的基调中,一人独坐于扁舟旁,破败的船能否继续漂浮,茫茫四野是否辨得清方向,那人从何而来又要去往何方,这些种种不确定因素,让人回味无穷。而在这里,空间无限延伸,超越了画布,超越了视觉范畴,达到了心灵的远方。所谓“吾心安处是故乡”,对于漂泊着的异乡人,这样的远方或许才是心灵的慰藉。在有些作品中人物甚至完全消失了,着火的汽车、折皱的床单一角、红色黄昏中的树林,这些替代物无一不在暗示着人曾经存在过的痕迹。

白蒂作品

白蒂作品

在白蒂那些梦幻和虚无的场景中流露出艺术家的孤独与压抑之感,像是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从潜意识而来的梦境。彭克也曾阐释自己那些像符号一样的抽象图形是一种比喻性的绘图,是纯粹的无意识的形状或形式,也是一种幻觉,是破坏性的图象。无论是彭克还是白蒂的作品中,那些看似虚幻的幻象却在折射着最生动的真实存在,是艺术家用作品对于社会现实的思索,以及对生存困境的反思。

展出彭克作品

彭克出生并成长于东西德分裂时期,冷战时代的恐怖与隔离的心理经验,让他以及新表现主义的艺术家们有一种危机心理,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是集体无意识的体现。在白蒂的作品中则想要表现的是“当代社会中的心理孤独状态”。本次展览的策展人、米歇尔·舒尔茨画廊执行主管,苏珊娜·洛克威尔博士(Doctor Susanne Rockweiler)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中都有着对于时代的疑问和思索。我看到白蒂的作品中有一种孤独感,或许是社交媒体引发的,或许是政治因素引起的。人们在孤独中更能找到思索问题的答案。”

策展人、米歇尔·舒尔茨画廊执行主管,苏珊娜·洛克威尔博士在开幕式致词

白蒂作品

彭克作品

艺术家白蒂在彭克作品前

对于白蒂来说,显然她也在思索自己的答案,本次与艺术大师彭克的对话对于她来说是一次新的契机。在采访中她说道:“我在新作中加入了有象征性的中国元素,并且糅杂了动物、人体等形象,让作品有了更多的自主性。以往的创作总是先有一个图像在脑子里,然后再画出来,所以是相对来说比较具象的,而新作则是凭着即兴、激情与冲动来作画,完全抛开了脑子里的固有印象。”她的作品中有一种厚重感,来源于她反复的思索,一遍一遍的重新下笔,那一笔笔的积累也丰富了作品的层次感。

本次展览不仅是两位艺术家穿越半个世纪的对话,也是一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人与历史的对话。

观众欣赏作品

观众在作品前交谈

展览现场

观众观看作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