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寿琨与香港新水墨实验

时间:2018-03-17 22:13:00 |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艺讯>

“自我有乾坤——吕寿琨与早期水墨运动”展现场

2018年3月16日,由中国美术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联合主办的“自我有乾坤——吕寿琨与早期水墨运动”展在中国美术馆5层展厅开幕。展览共占据美术馆5层19、20、21三个展厅空间,展出被誉为香港“新水墨运动”先驱者的吕寿琨水墨画作共计51件,多创作于上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贯穿艺术家毕生艺术发展的主要脉络,也从侧面反映了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香港新水墨实验和现代水墨艺术的发展。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馆长姚进庄介绍吕寿琨的艺术

吕寿琨活跃于上世纪50至70年代的香港,其毕生在水墨领域的探索为香港新水墨运动拉开序幕,并对80年代中国内地水墨画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临吴镇《渔父图》,吕寿琨,中国画,1967年

吕寿琨(199-1975):香港“新水墨运动”的先驱者

中国近百年绘画的发展,传统、创新、变革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以水墨画为主流,“中国画的现代化”是几代艺术家和理论家争论的主题。20世纪初,“岭南画派” 在广东诞生,以高剑父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率先提出建立现代国画,而作为广东的近邻,身处东西方文化交汇和碰撞最前沿、最核心地带的香港,杂糅的文化语境促发了吕寿琨等一代艺术家毕生的艺术追求——如何让中国画在保持传统价值观的同时与全球化的创作方法论以及香港本土的文化血脉相互融合并在殖民地感觉明显的香港塑造和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 他以扎实的中国画传统素养为基础依托,试图将笔墨作为媒介从纯粹的艺术观念中剥离,以语言的张力展现多元文化语境下相互交织的艺术样态。

吕寿琨出生于1919年的广州,1948年迁居香港,被誉为香港“现代水墨运动”的先驱。吕寿琨的艺术教育,启蒙于其父亲早年在广州开设的鸿雪斋书画店。在日常的耳濡目染和多位前辈艺术家如黄般若、赵浩公等的影响下,打下良好的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基础。但其真正进入中国画绘画和创作的道路,主要得益于临摹自宋以来的中国古代大师经典力作,如此次展览中展出的吕寿琨临摹吴镇的《渔父图》和倪瓒的《春风江亭》等。

临倪云林《春风江亭》,吕寿琨,中国画,1967年

花卉示范,吕寿琨,中国画,1968年

吕寿琨进入现代艺术的领路者:印象派与透纳

不同于中国内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艺术家们有机会接触西方各类艺术理论和潮流。在此期间,吕寿琨大量阅读和研究中西方绘画理论,就西方艺术而言,印象派和英国画家透纳对吕寿琨的早期实验水墨创作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影响。他在印象派和透纳的作品中发现了改良中国画所需要的新的形、色与空间,并对透纳作品中光和大气造成的诗意画面非常感兴趣。展览序厅的一面墙上,挂着吕寿琨以中国画材料和技法临摹的透纳代表作《暴风雪——汽船驶离港口》。他在透纳的作品中感受到其作品与中国画内在意境的某种关联,并认为,谢赫“六法”对任何时代的中国画艺术家来说都适用,而透纳是与中国“气韵生动”理念最为接近的西方艺术家。

英国画家透纳代表作《暴风雪——汽船驶离港口》

吕寿琨以中国画材料技法入画的《暴风雪——汽船驶离港口》

写生香港,传统中解构抽象与表现元素

苏利文教授曾评价,在与西方现当代艺术接触之后,吕寿琨开始从以石涛和八大山人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当中发掘抽象和表现的元素。吕寿琨曾说:写过八大,然后知中锋回腕并非仅限于执笔握管如书法写字者,临过云林,然后知卧笔偏锋之趣味。他对古代大师作品的学习绝不仅追求形似,更重在对古代艺术家绘画技法、用笔用墨、执笔姿势等的反复体认。

松树,吕寿琨,中国画,1969年

吕寿琨说:“所谓真山者,非眼前视觉所见之山也,而是经过深入体认后,物我交感而成我所要表现之山也。五四运动后,西方现实主义之写生法永不可以求吾国画之真山。抄袭照片者更为识者笑。我国画学,荆浩已说明写松万株方得松之真。所谓‘胸中丘壑’者,乃将真山蕴藏于心底,使其在心中与品德学养如酒之酝酿交融浑化,至写画时表现之。表现时必经之阶段是,初则强求混交,求之苦切;其后乃能于不知不觉间浮现出来,自然流露浑化而成心画。此乃知性之集众家之长而成一家之体。”

荃湾记游,吕寿琨,中国画,1966年

昂船洲写生,吕寿琨,中国画,1967年

岛湾涟漪,吕寿琨,中国画,1968年

吕寿琨受立体派影响

吕寿琨喜欢写生,展览展出多件吕寿琨对香港风景的水墨写生,他以传统的笔墨描绘香港的自然和城市景致,展览序厅两侧的两件作品,《维多利亚港》较具传统水墨和写实的意味,另一件表现海上帆船的画作则显示了吕寿琨重组对象的形并受立体派影响而形成的具有现代意味的水墨画样貌。


禅荷,吕寿琨,中国画,1970年

吕寿琨的“禅画”与《遇僧记》

吕寿琨后期创作风格逐渐发展向抽象,并创立“禅画”。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馆长姚进庄说,“我们不能将吕寿琨先生这一时期的作品简单理解为他将中国传统佛家和道教的元素拿过来融汇入自己的创作,或是仅仅以水墨表现‘禅’,而是艺术家追求超越日常经验之外的自我认知和内心平和的手段,并非目的。”这一阶段,随着吕寿琨的水墨实验逐渐推向深入,他在面对中国画的思想和心境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在中国传统的绘画和思想中越来越体悟到抽象的意象和精神空间,并将西方冷抽象中点、线、面等抽象元素和观念与中国佛、道思想及其个人的精神空间、心境相融汇,孕育出“禅画”这一视觉形式,这些作品的创作和完成时间是上世纪60-70年代。

“吕寿琨并不认为自己的绘画是禅的诠释,因为禅不能简单的被放入绘画当中。对于吕寿琨而言,绘画类似冥想。因此,他的作品经常是其内心理念与普通观众之间的某种桥梁。这种唤醒深层自我知觉的终极目标,可能是他的作品与其同时代的欧美画家之间最本质的区别——两者的作品虽然在视觉上类似,但是西方画家却没有如此的初衷。 ”

《庄子自在》,吕寿琨,中国画,1974年

吕寿琨的“蝉画”系列具有整体的艺术面貌,比如《庄子自在》(1974)等作品,画面以黑白的虚实、轻重对比和鲜艳的一点红,象征了现实的沉重与混乱,那鲜艳的红色则象征了红尘中的热情、生命、希望,它们破茧而出,轻盈在艺术家的精神世界里。尽管画面的形式借鉴自西方抽象艺术,但画面中蝴蝶、烛火、氤氲的水墨变化令它们仍不失中国水墨基因中特有的审美意境,从中我们也能一窥艺术家广阔的精神空间。

吕寿琨的禅画

《遇僧记》影像作品

对于吕寿琨艺术追求和后期创作心境感兴趣的观者,可以在展厅最后观看现场播放的影像《遇僧记》,《遇僧记》是吕寿琨亲自撰写的故事,由吕寿琨弟子、知名设计师靳埭强和多位年轻舞者演出,对于理解在当时的时代和环境下,吕寿琨的艺术心境和思想有很大帮助。

山水横幅,吕寿琨,中国画,1971年

从50、60年代到80年代,香港新水墨和现代水墨运动从开启、发展逐渐成熟,而随着内地80年代改革开放,由吕寿琨等香港艺术家推动的新水墨运动对“85美术新潮”和当时内地水墨画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览呈现在中国美术馆19-21号展厅,将展出至4月14日。(台馨遥)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