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东旺的艺术人生"回乡" 变形中的精神写实

时间:2018-01-20 16:20:09 |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艺讯>

我在远方

很多的岁月

总是会想起

故乡给予我的一切

如今

我就等在这里

虔诚仰望着云开

涌着爱面朝故乡

                          ——忻东旺

立足于忻东旺的艺术成长轨迹,立足于他对故乡、时代和众生的描绘,立足于他在时代变迁中感同身受的艺术表达,“回乡——忻东旺的艺术人生”展于1月19日在山西博物院拉开帷幕。展览通过80幅油画、36幅水彩素描、30件辅助展品以及早期的炕围子和玻璃画,共同搭建了一处了解与怀念忻东旺的艺术空间。

策展人杨玲博士

策展人杨玲博士介绍了本次展览的缘起和意义,她谈到:“2014年东旺离开以后,我和他的夫人宏芳女士来往比较多,她经常和我讲一些他们的生活和东旺的创作,我印象非常的深刻。东旺来山西十六年,在这里谋生、求学、工作、娶妻生子、获奖成名,山西的文化和历史与东旺的人生和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宏芳的感情出发,她希望带东旺的艺术回到山西。

展览现场

山西博物院近年来尤其关注与山西有地缘关系的艺术家,这也是本次展览的必要条件。回顾东旺五十年短暂而传奇的一生,我们把目光首先投向他的生活轨迹,希望通过细腻丰富的艺术生活往事,寻找他的艺术路径。展览的结构采用编年体,从东旺少年时代最早的艺术实践开始,一直到他生命结束,既是成长的时序,也是艺术探索的脉络。”

展览现场

人间故土(1963——1994)从十七岁的炕围子开始

忻东旺的艺术可以从他十七岁画的炕围子开始。山西博物院的考古专家专门从他在河北的老家,把当年他谋生时为农民家里装修画的炕围子复原在了展览现场。这里是忻东旺艺术的伊始,也是了解忻东旺艺术人生的起点。

展览现场复原的有炕围子的场景

这一阶段展出了忻东旺艺术成长期的作品,那些在河北、山西两地早年艰难的漂泊与求索,给予了他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敏锐的审美能力。艺术是一个生命体,一个人的艺术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他脚下的那片土地。这一片既质朴又浪漫的土地孕育、激发了忻东旺的艺术灵感,成为了他日后不竭的创作源泉。

《诚城》 布面油画 1995年

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本次展览学术主持贾方舟提到:“《诚诚》被印尼藏家收藏,这是一件复制品,这是忻东旺成功的第一张作品,在1993年第二届中国油画年展上获得银奖,当时我是评委之一,从这件作品开始他开始被油画界所认识。”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学者李文儒教授在作品前伫立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学者李文儒教授说道:“速写也好,乡村的风景也好,他的早期作品中能够感觉到他对乡土、家乡和儿时记忆的一种温暖的感觉。而到现在这幅作品《诚诚》,他开始郑重认真地思考,作为新的开始,思考父老乡亲和他自己的命运,画出了期盼、等待和选择,从此之后他的作品打开了一个新的阶段。”

《适度兴奋》 布面油画 1997年 威海阳光美术馆收藏

在这件作品中,忻东旺描绘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那些在街头车站肩扛行李手拿工具的农民。忻东旺写道:“在他们惊诧的目光中充满着希冀,从他们竭力克制的激动中流露出迷惘,无奈的等待略感惆怅.......烈日炎炎他们躲在高楼遮挡的地方,似乎在阴凉中可以保全他们对幸福的遐想。无往的寄思可谓众志成城。在城市建设的轰鸣中,他们似乎同砂石一样搅拌在这钢筋混凝土的丛林中,他们竭尽全力以博得自己希望中的收获,但无论如何也舍弃不了肩头沉重的包袱。因为这包袱是他们心灵着落的地方。画面中的笔触是来源于民工用抹子腻墙一样的感觉,这正好发挥了油画材料的物质美感,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增强了油画写实的表现力。”

展览现场

时代肖像(1995——2008)——走向成熟

这一部分的作品来自于忻东旺的艺术道路走向成熟的时期,他首先于时代巨变中捕捉到农民工身份的尴尬,随后将目光投向了社会底层的边缘人与普通人,用画笔塑造着时代中的众生表情。

《金婚》布面油画 2008年 私人收藏

《金婚》这幅作品创作于授课的课堂之上,在他事先准备画一人的画框中生生挤下了一对别扭了一辈子的老两口。大爷穿着白色背心扎着腰带,眉头皱着,紧闭着眼睛,颇有些不耐烦;大妈一头银色卷发,蜡染半袖说明大妈还是个具有浪漫气质的人,眼镜和那脖子上的珍珠项链更是增添了几分锐利,她别过头看向一边。

工作照

在忻东旺记下的创作思路中,他写道:“传说中两人说从来没有挨得这么紧坐过,即使这样我的画布还是显小。谈笑间,就把这老俩口归置在一起了,还别说,大爷觉得通过这次画像老俩口的关系还有可能解冻咧。大妈一到课间休息完总是指挥着老头,嫌他笨拙,而老头总是嫌她多嘴,大妈感觉总是气儿不顺,大爷似乎总感到厌烦。”结婚五十年才是金婚,这老两口互相怄气了一辈子,谁看谁也不顺眼,可他们彼此又融到了对方的血脉里,谁也离不开谁了。

观众欣赏作品

天才的一个特征就是对风格的自觉。在时代迅速变迁的过程中,忻东旺在上一个阶段首先用生猛的画笔勾勒出农民工在现代生活中的焦虑,表现出农民工在现代社会飞速变化中的陌生感与身份的尴尬。随后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他将目光投向了社会底层的边缘人和他所熟悉的普通人的生活,用更加宽阔的视野和强烈的社会关怀将这些时代人物融入到了他的艺术创作主潮之中。

观众拍摄作品

观众观看作品

意象表达(2009——2014)——变形中的精神写实

这是他在油画民族化方向上探索的新阶段,这一时期他以“笔意”取代“笔触”,创造出了充满个人色彩的、具有本土特征的中国风格。优秀的画家都会在明确表达什么的问题之后,把注意力移到如何表达的问题上来。忻东旺从古代塑像的造型中体会到“立象以达意”的“意象”造型手法,并把它转化为写实油画的独特语言,以“笔意”取代“笔触”,创造出了具有本土特征的中国风格,这种融合中西、现代与传统、民间与学院的表达,不仅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语言,更使由西方舶来的油画具有了一种民族文化的特质与品格。

《消夏》 布面油画 2009年

在展厅最后中复制的壁画作品《队伍》

忻东旺在工作室创作壁画《队伍》

展厅的最后是忻东旺工作室的场景复原,墙上壁画(复制品)中的十一个人物都是参与装修的工人师傅们。忻东旺的艺术生涯起步于墙上的炕围子,展览的最后还是落脚在墙上,只不过当初是他去农民家中作画,末了是他将农民工画在自己家的墙上,这样一个巨大的转变本身就极具传奇色彩。

开幕式现场

北京大学徐天进教授谈到忻东旺的作品时,说道:“他的作品记录了多维社会一个极重要的面,这一面很容易被忽视的,但却真实而充满温情。他用自己独特的,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告诉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相。陈丹青曾对东旺的绘画语言的变形而不离写实发出赞叹。在我看来,东旺的画作均是超写实的作品,恰恰是因其‘变形’,而强化了对象的特质,从而更具视觉上的冲击力,也因此有了不一样的超写实感,是一种精神性的写实。”

山西博物院张慧国副院长在开幕式上致辞

山西博物院张慧国副院长在开幕式上提到:“忻东旺以质朴而又富有个性的写实手法创造出了一个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前后中国大发展大变革时代下社会普通民众的艺术世界。他以西方油画的技法展现着中国当代的文化风貌。忻东旺的艺术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从山西起步的。他十九岁时来到山西,在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生活工作了十六年,这里虽不是他的出生地,但他的艺术血脉却紧紧地与山西这块沃土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从山西走出去的艺术家,这片曾经滋养过他的土地渴望游子的归来,且山西博物院近年来一直关注着与山西有地缘关系的艺术家。山西博物院将此次展览取名为‘回乡’,经过近两年的准备,身处他乡的忻东旺,终于踏上了回乡的旅程。”

展出素描作品

忻东旺笔下的儿子与女儿

尽管和众多天才型画家一样,忻东旺匆匆走完了他的艺术人生,但他通过对生活的近距离体验与感受,对人的真切观察与理解,通过不停顿的写生与探索,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的人性世界,也通过手中的画笔真切地反映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侧面。

艺术家忻东旺的夫人张宏芳在开幕式上致谢

艺术家忻东旺的夫人张宏芳在开幕式上的感谢致辞让人为之动容,她谈到:“感谢山西博物院能够招唤东旺回乡,故乡对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情感牵挂,一直以来我都想要带东旺的艺术回到家乡,这次山西博物院成全了我这个梦想。感谢东旺,谢谢他在短暂的生命中创造的这些艺术,用他的人生历程给我们留下这些启迪。最后我想感谢艺术,因为艺术不朽真情,艺术让东旺永生。虽然和东旺相隔两个世界,但我带着他的艺术回到了家乡,也想用这次展览对他问候,你在他乡还好吗?”

据悉,展览将持续到2018年3月11日。(图文/孟媛)

展览现场还原的忻东旺画室场景

 忻东旺所用画箱局部

艺术家所用的铅笔盒与速写本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观众观看作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