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形"里的中国园林 肖芳凯绘画中的文人美学

时间:2017-12-29 10:29:38 |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艺讯>

展览现场

2017年12月28日, “走·形—肖芳凯绘画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开幕仪式。本次展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主办,桥舍画廊协办。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肖芳凯近年来的主要创作,包括油画、手稿(纸本水彩、纸本木炭、水彩扇面)在内共40余件。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以“走·形”为题,艺术家肖芳凯谈到,所谓的走形强调的是一种实践,这种实践也是基于在理论认识和当代情境结合了文化历史与现实的思想实践,或者说知识实践。而所谓“走形”,与其说偏移、甚至失去了原有的形态与状貌,不如说是在重建关乎自我与现世的人文图景。

展览设计也贴合这一主题,营造出了中国式园林曲径通幽的意境。这里混杂着个体微妙、复杂的情绪,糅合并收纳于庭院图绘的方寸之间,借由“笔法”和盘托出,呈现的是风景叙事一次次跌宕起伏的吐纳,在行走、游离、前行途中的林间一瞥,意识浸入指尖转而幻化为经年生成的文化形迹。

展出作品

展览现场

中国园林的文人美学

漫步展厅仿若行走在苏州的园林之中,一山一石,竹林池塘,都让人徘徊在一种中国文人的美学之中。评论家王萌谈到:“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的美学讲求身寄山川而取之,讲求搜尽其中打草稿,进入到自然的境界中,寻找中国画山水可居可游的状态,在绘画风景的系统中,它应该说跟山水有联系也有区别,但肖芳凯把风景的状态联系到中国传统文人的与自然发生关系的状态,进行一种关于园林题材的风景创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敢教授

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敢教授认为:“肖芳凯的绘画以其独特的形式语言为我们呈现了缘自艺术家内心世界的风景,朦胧的景物让原本熟悉的园林变得陌生,从而超越了我们理解的现实世界,而斑驳的树影和似乎承载着岁月的色彩让画面显得神秘而深邃。这就是肖芳凯为我们呈现的世界。”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包林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包林也谈到:“我看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人的情诗以及他外化的符号,就是我们所说的苏州园林、山石、这些符号化的东西来构建自己视觉的呈现。园林的题材,当时这包括了记忆中的园林还有现实中的园林以及园林中呈现出的光与色的变化,他的画的制作周期是非常长的,园林里面斑斑驳驳的变化涵盖了我们记忆的时间和空间在里面,芳凯的绘画除了影像的呈现还有中国传统的宣纸材料性质的呈现,以及他的题材也是传统的亭台楼阁、园林的记忆。”

北京电影学院刘旭光教授

“我想他思考了一个问题”,北京电影学院刘旭光教授接着说道:“就是在我们今天我们一个比较喧哗而且纷乱的物质世界发展的过程当中,他静静的思考一种感伤的,而且比较忧郁的一种美学。他在园林当中看到了我们的文化,我们过去一个时期里面人们的一种精神,在今天他潜心研究这一领域,绘画为我们呈现出来既有西方的技巧也有中国的文化,包括中国水墨情怀。”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从影像而来的朦胧感

在肖芳凯的绘画中有一种朦胧的颗粒感,正是来源于图像制作与传播技术传播方式的延展,形成的一种新的观看方式的影响。艺术家肖芳凯谈到:“当代绘画也因此发展成一种本体延展过度到从语言材料结构形成的框架模式,一种平台的模式,特别是影像和时空的参与感,被拉长的图像可以随意的截取观看解读的可能性,也使得绘画在片段碎片情景当中生成一种更加丰富的图像形态。”

艺术家肖芳凯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夏可君也提到了这样一种影像视觉的影响,认为肖芳凯的作品受了西方整个现代主义和当代观念的影响,包括影像视觉的影响所创造出来的朦胧的,半透明的,这样一个美学维度,这种朦胧感可以回到印象派。他虽然整体上是朦胧的,但是实际上他的细节笔触是抽象的,有水墨的韵味。他能够把中国园林以一种朦胧的形式表现出半透明的恍惚的美,在绘画作品上很精心的布置,将中国美学中的一种灵韵,和一种光晕的美学表达了出来。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夏可君

评论家王萌也提到了这样一种朦胧感:“他在图像、影像包括非常有特点的特别的画面上,特别像我前两天在一个湖当中看到很多的柳树的枝叶到水中,这个冰携带的植物和自然的景象,有这样一种朦胧感。但他还有很多恣意的,与笔墨相连之后形成笔触的自觉,也带有很强的绘画性在里面。他的作品在浓浓的画面意识之内,有很多条线索可以建构在一起,可以成为一个艺术家非常自然的语言形态,我想他是做了非常非常多的努力和多年的积累,”

观众拍摄作品

展出作品

现实与虚幻

朦胧感造就了一种虚境,于是从写生而来的现实转化成了一种乌托邦式的虚幻。艺术家肖芳凯在谈到关于现实与虚幻的问题时,说道:“确切的说现实被分割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同时,也制造了一种绘画冲突的可能性。作为一种作品而言,绘画他记载意味着作者的目光,那么作者他作品本身就记载了作者在注视这些现实,流露出来的是作者的现实态度以及文化立场。”

展览现场

展出作品

周爱民提到,在中国美学里“虚”是一种境界和概念,它不只是说一个画面的技巧或者说是虚实结合的东西,因为中国古典美学里是很崇尚很柔性的美学,包括山水画都很强调氤氲之美,画烟云实际上是一种美学的体验,有这样的一种感受。以前可能有时候有一些光影和色彩,可以感觉得到他努力希望把画面坐得更丰富,很简很虚的境界更体现出了视觉的张力。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1月7日,此次展览在2018年1月10日至2月10日移至798桥舍画廊继续展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