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建国“衣钵的诞生”文献 墨尔本开展

时间:2017-12-15 06:30:00 |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艺讯>

“作为一件艺术礼物,《衣钵》昭示了人们对于迄今为止隐而不显之物的渴望,从而直面伦理难题并引发了崭新的意象。这件雕塑作品打开了一个潜在的变革空间,把(意识形态的)距离感和噤若寒蝉的凝视,转化为手感与触觉。《衣钵》这一命名就像幽灵显现,触动了我们每一个人。”“衣钵的诞生”文献展策展人、墨尔本大学维多利亚艺术学院创意中心主任伊丽莎白·普瑞萨教授在展览前言中写道。

1997年,雕塑家隋建国作为墨尔本大学“亚洲青年学者交流基金”获得者,来到维多利亚艺术学院(以下简称 VCA)进行观摩与交流。就是在 VCA雕塑系逗留的一个半月里,隋建国在大洋彼岸回望中国大陆与即将回归的香港,感悟于 20世纪中国人的命运,创作出第一版以中山装为原型的雕塑作品《衣钵》。他将孙中山亲自设计、毛泽东及几代后继者推崇的中山装,提炼为一个庄严而又沉重的文化符号。其中既凝聚了百年来民族精英与穷苦大众历经磨难而又百折不挠追求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的历程,也浓缩了内忧外患所导致的道路之争、革命机器运转所引发的政治倾轧,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动荡及民不聊生的苦难历史。

从墨尔本回国后,隋建国反复实验,经历 6个不同尺寸的版本后,终于完成了 2.4米高的大型雕塑《衣钵》。1999年 9月,《衣钵》参加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道“世纪雕塑大展·1970-2000”,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从此成为中国当代雕塑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20年前,关于中国当代雕塑“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隋建国以《衣钵》这一作品,提出了一种双关方法——以解构的方式,直接运用学院的写实语言,选择具有切身经验的现实形象,把一个具有社会公共经验背景的现成物,反复提炼、塑造成为具有高度辨识性和社会意识形态意味的文化艺术符号。沿着这条道路,隋建国在随后六年里陆续推出《衣纹研究》《中国制造》,直至《睡觉的毛主席》等一系列运用写实语言塑造意识形态符号的雕塑作品。

20年后的 12月 1日,隋建国带着与这一系列作品相关的资料,在墨尔本道克兰德区的艺术 6画廊举办了小型文献展“衣钵的诞生”。在展览开幕式上,VCA的教授们与隋建国再次相会。VCA现任院长约翰·卡塔潘还发表了即席讲话。20年前,卡塔潘是素描系的系主任,当时与隋建国也见过面。他说很欣赏隋建国能在异国他乡抓住灵感,创作出《衣钵》这样在自身艺术历程中至关重要的作品。这也是国际艺术交流的一个成功案例,VCA愿意与中国继续加强交流。

应卡塔潘院长的邀请,展览开幕后的第二天,隋建国对 VCA进行了回访。在伊丽莎白·普瑞撒教授的陪同下,隋建国一行参观了即将开幕的 VCA研究生毕业大展,还有 20年前工作过的雕塑系。

隋建国用《衣钵》将已经从生活中淡出却依然笼罩在中国人精神深处的中山装,化为一座历史纪念碑。这件杰作不仅是百年来革命精神的物质载体,还更精准地表达出千年来中国人的文化背景和精神困惑。作为一个社会文化符号,诞生于 20年前的《衣钵》,在当下中国依然是社会状态和心态的最佳写照。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