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汉学与当代中国”:“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不同文明的对话

时间:2017-07-24 17:37:54 |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艺讯>

2017“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现场

2017年7月24日上午,由文化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的2017“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在京开幕。此次座谈会共邀请了来自全球22个国家的26位汉学家、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和智库学者以及国内的19位著名学者,围绕“全球视野下的‘一带一路’”这一主题进行交流和对话。文化部外联局局长谢金英、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朱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胡乐明、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任于芃、副主任李蕊出席了开幕仪式。

文化部外联局局长谢金英致辞

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朱琦接受记者采访

开幕式上,谢金英和法国国立集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前馆长(巴黎)、法国文化部前文化事务总监吉耶斯分别代表中方和外方致辞。谢金英表示,今年圆满落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回顾“一带一路”近年来取得可喜成就的基础上,坚定了各国携手共进,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的信心。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一带一路”倡议将为世界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也将为汉学研究带来新的历史机遇,为中外学者的学术交流合作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

法国国立集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前馆长、法国文化部前文化事务总监吉耶斯致辞

吉耶斯在致辞中指出举办此次座谈会的宗旨很明确,即搭建一个能让各国学者畅所欲言的多领域平台,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分享见地,对从古至今的“现代性”创造成果进行研讨。座谈会上讨论的议题,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之间的连续性、地区和全球之间的关系,正是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发展具有共性的具体议题,其视角也正是以对当今全球化的充分理解为基础的,正体现了中国“一带一路”所代表的永恒历史特性。

座谈会在“全球视野下的‘一带一路’”主题下分设了“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中国方案与全球治理”、“共同发展与共同价值”三大议题。在上半场的”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部分,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柯平主持该场分主题论坛。

分议题会议

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东亚部主任马麟在演讲中着重探讨了中国宋朝艺术和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关系。他认为,宋朝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一样现代。宋朝时期,印刷了大量的书籍,在农业方面的生产力得到提高,比以前好几个时代的生产力都要大。在海上航行方面也有很多技术方面的进展,比如指南针、船剁,宋朝在技术方面有大量创新。但是,如果我们看一下文化方面的发展,把中国宋朝文化的发展与欧洲文化的发展来做一个对比的话,会发现它绝对不亚于欧洲。唐朝主要是造物,但是在宋我们看图画,宋代更多是画风景,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这个时期的文明是由风景画所描述的,视觉艺术上,宋朝是非常大胆的,完全可以媲美此时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

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馆馆员刘梦溪的演讲围绕“中国文化的精神指向与当代中国以及世界之间的关系,‘六经’的价值伦理和中国文化的精神”展开。刘梦溪近年主要研究“六经”,他从其中抽意出来一些基本的价值理念与现场来宾分享,例如仁爱、诚信、爱敬、忠恕、廉耻、和同。在刘梦溪教授看来,中国文化能够贡献给世界的是人作为人、群体作为群体、家作为家、国作为国的一整套精神价值伦理。这些精神理念的旨归,是使人成为健全的人,使群体成为和谐的群体,使家成为有亲有爱有敬的和睦的家,使国家成为讲信修睦、怀柔远人的礼义文明之邦。

法国国立集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前馆长、法国文化部前文化事务总监吉耶斯围绕中国艺术和绘画美学的问题展开演讲。他认为人性和文化这两个词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历史演进,也折射出中国人最高的一些道德准则。在这篇演讲当中,吉耶斯教授使用了“人文主义”这个词汇来代指中国人所讲的仁德、仁爱,在14—16世纪的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人对于古典重新发现的过程。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一些中国传统的表达,比如“仁慈、仁德”,实际也可以从中国古代的文化或者古文当中来获取,这种双向主义或者平行主义是令人震惊的。吉耶斯在现场举了一个例子,即一个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尊重他人,实现“诚”,这也包括孔子所说的“仁、仁德”,这些非常关键的词都是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的经典与基石。“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非常关键的两句话,能完美地形容孔子对于仁的理解。对于孔子来说,“真、诚、仁”,当然对于庄子来讲则是“真、道”。孔子、老子、庄子都是想表达“真”和“诚”。借由中国古代圣人的一些思想或言论,我们也能更好理解他们以及对于中国“仁”的一些道德标准的标杆要求。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与传播研究所所长龚文庠教授选择了文明与饮食的切入点,他的演讲主题是“文明从饮食开始”,以四个汉字回溯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炮”,原来的发音是二声,中国是象形文字,每个字就像一幅画一样,左边是“火”,右边是“包”,“包”就是包裹、包起来。最开始我们是怎么样做东西吃的?最简单的方式是在山里烧烤,用泥裹起来的一个猎物,这种烤的方式持续了100多万年;“礼”,是儒教文化的核心。他引用了《礼记》里面的一句话:“夫礼之初,始诸多饮食。”“礼”字左边的部首是“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圣人也。右边为“豊”,行礼之器也,加在一块是我们给天呈上最好的礼物和食物,这就是祭祀,也是文明的开始。“乡”,有个视觉的表现,两个人对面而坐,中间摆放着食物,标志着中国人吃饭有两种主要的方式,第一个方式是聚食制,第二个是分食制。中国人坐在一起吃饭时,是分享爱、分享尊敬和友谊的最好方式。“尊”,像两只手捧一个器物,器物里装着水。两只手表示尊敬和恭敬,尊是盛酒的器皿,同时也是尊敬的意思。中国的饮食哲学是古今相通的,天人合一是中国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哲学,中国人相信吃肝补肝、吃脑补脑,我们吃动物的任何部位可以补自己相关部位,能够得到营养和长寿。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柯平以“天下主义与一带一路”为题展开他的分享。中国人认为的“天下”主要基于同情心,也是对于天下任何一个人的尊敬,并希望所有人可以有秩序、和平地长时间共存下来。汉代刘邦在位的时期,天下主义是不平衡的,后来他采取一种行动,使天下主义变得更加平衡,为之后的丝绸之路打下基础。在中国历史中,天下确实有实际的意义。现在,我们又提出了“一带一路”,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互赢、开放、包容”是最基本的原则。不过,还需要更多可行性研究,相信今天的演讲人能提供更多的建议。  

2017“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现场

与此同时,此次座谈会为让中外学者的学术交流得以更多的互动讨论,还将采取分议题座谈和闭门会议相结合的形式,其中闭门会议为首次举行。会后中外学者还将赴青海省进行“一带一路”相关调研考察,深度体验青海西宁这座丝绸南路要道的城市魅力及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所有与会专家学者的书面演讲稿将汇编成2017“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文集出版。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