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胡开文墨——“东方墨语•观复雅集”非遗探源之旅第三站

时间:2017-06-20 15:33:25 |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艺讯>

苍珮室合影

2017年6月16日-18日,六位毕业于清华美院的青年水墨画家,在策展人鲁纬和学术顾问陈岸瑛带领下,来到徽州文化发源地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深入了解徽墨的材料、工艺和历史传承。“观复雅集——新锐水墨画家东方墨语创研会”成立于2015年5月9日,以立足本土、返本开新为己任,曾分别在苏杭举办“问道吴门”和“钱塘探潮”两场展览研讨。2016年6月,创研会赴安徽宣城泾县小岭考察曹氏宣纸,同年11月,赴浙江湖州市善琏镇考察双羊湖笔。

参观炼烟车间

点烟,桐油灯芯草

联手策划本次“东方墨语•观复雅集”非遗探源活动的是安徽省绩溪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少掌门汪迪洋,他曾参与清华美院承办的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第五期研修班。其父亲汪爱军是徽墨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984年进入绩溪胡开文墨厂,很快掌握了从制胶、炼烟、和料、配方到制墨的多道工序及绝密配方。在继承传统灯盏炼烟和手工制墨的同时,注意收集古旧墨模,研究古代配方,不断提升徽墨制作技艺。他所制“苍珮室”徽墨与清代名墨“苍珮室墨”一脉相承,是对休宁胡开文所制贡墨的传承。

捣墨

绩溪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徽墨制作技艺,是文化部确定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之一,目前正在政府支持下扩建,年底将建成传习所和游客体验中心。徽墨分油烟墨和松烟墨两种,前者由桐油燃烧后的烟尘,混合动物胶及各种高档香料制成。在炼烟车间,来自清华的艺术家们看到装在灯盏里的桐油和灯芯草,据介绍,只有在适宜的天气下才能点烟,一百多个灯盏,点上八小时才能产出二两烟灰。烟灰的颗粒很细,可以随水渗入宣纸纤维内壁,造成细腻的折光效果。随后,画家们依次观摩了调胶、捣墨、压模、描金等工艺流程。

装模

压模

阴干

描金

在参观过程中,艺术家们惊讶地发现,墨是会呼吸的,从模子中取出的新墨尚未变硬,需要经过10个月以上的阴干,才能使胶、水褪至适合比例。墨存放的时间越长,越好用,目前墨厂投放到市场上的都是数年前制的墨。画家们还发现,在老的墨模子上保存着一部书法史——历代文人都有定制墨块的习惯,其书法会随着墨模子流传下来。在绩溪胡开文墨厂的展示厅中,艺术家们在一块块形如黑玉的成墨上,看到了从明朝至当代诸多文人的墨宝,也包括留有乾隆皇帝题款的、散发着淡淡芬芳的“紫玉光”墨。在展示厅中,挂着一块林散之题写的“苍珮室”牌匾,只有印有“苍珮室”三个字的徽墨,才是该厂出产的正品。对笔墨纸砚色等材料与工艺的探究,在当今多数美术学院课程设置中是缺失的,当年轻的画家们步入制墨车间,所见的一切都令他们兴奋。

展示销售厅

乾隆题款的紫玉光

明代老模,百年如石,一点如漆

参观完车间和展示厅,何先球、刘心泉、尹鹏、周文学、严基享(韩国)和金娟我(韩国)等青年画家兴致勃勃地取出随身携带的湖笔,就着苍珮室墨进行了创作。策展人鲁纬先生妙趣横生地讲述了历代书画家与徽墨结缘、甚至亲自参与制作的故事,期待年轻一代艺术家能与制墨人建立起新的关联。他即兴题写苏轼诗句赠与汪迪洋留念:“辛勤破千夜,收此一寸玉”。曹氏宣纸传承人曹立、双羊湖笔传承人马万飚,特地赶来与清华同学相聚,并同游龙川、上庄,向徽文化先祖致敬。至此,“东方墨语•观复雅集”非遗探源之旅已考察了宣纸、湖笔与徽墨,下一站将赴江西龙尾村观摩歙砚制作。

笔墨雅集,策展人鲁纬即兴题字

曹氏宣纸传承人曹立,学术主持陈岸瑛,徽墨传承人汪迪洋,湖笔传承人马万飚

扩建中的绩溪胡开文墨厂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