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竟芳作品在“国之瑰宝”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展亮相

时间:2017-06-16 15:07:18 |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艺讯>

正在创作中的刘竟芳

瓷器与国齐名,作为中国贡献给世界第五大发明的陶瓷,已成为中国联系世界的重要载体。千年瓷都景德镇不息的窑火,引领着世界陶瓷的发展。

2017年6月5日,由中国政协文史馆、江西省政协、景德镇市政协主办的“国之瑰宝——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展”在中国政协文史馆开幕。刘竟芳作为景德镇陶瓷艺术家的代表受邀参加展览。

刘竟芳,出生成长于景德镇,因受家学晕染自幼喜爱陶瓷艺术,从事陶瓷创作、设计已有20余年。近些年来,刘竟芳同时致力于陶瓷教育及文化产业研究,积累了大量经验。

刘竟芳《忆江南图·釉下彩》

作为此次展览的代表艺术家,刘竟芳为展览带来她的作品《忆江南图·釉下彩》,这是一件画面意境悠远氤氲,富有江南气调的一件瓷板画,刘竟芳说:“瓷板画属于釉上彩,通常是在烧制好的瓷板上施釉,因为烧制好的瓷板本身已经有一层保护釉,所以在上面后施的釉,它的浓厚稀薄更难以把握,釉下彩通常需要1300度以上的高温,而釉上彩的温度需要控制在800-900度,这是技术的方面。另外,作为陶艺家,我希望在陶瓷这种媒介上融合我对绘画的理念,表现生活中的感悟,塑造超越现实的审美图式。所以我会使用对比性比较强的颜色,画面中的红与黑,黑与白都是对比性强烈的色彩。陶瓷中所说的釉色相当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我将笔墨的语言与我内心崇尚的江南情怀相连接,希望赋予陶瓷当代新的语境。”

刘竟芳瓷板画作品

从刘竟芳的作品能够看出她对陶瓷艺术的热爱,“以游天地有我无我之境,以画出性灵与本真的创作生命力为源”,这源于艺术家对江南独有的情縤,画中的小溪叠雾,小巷幽深,青石绮窗,远眺舟楫,莲荷静思,这些作品无庸置疑地透露着艺术家的生活体悟和观察,以古为新,以技法、工艺材料的运用与语言的创新彰显了一种富有艺术个性的绘画语境。

展览现场

刘竟芳在展览现场创作

为了展示景德镇千年的陶瓷文化发展史,本次展览汇聚了古瓷片、摹古瓷、日用瓷、艺术瓷和高技术瓷,浓缩成一篇精炼的中国景德镇陶瓷简史。刘竟芳向记者介绍说,“东汉时景德镇出现瓷器,那时景德镇便开始能够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后来,陶瓷随古代丝绸之路被传入其他国家,世界很多国家开始模仿、学习、制造景德镇的陶瓷,景德镇也开始承接生产外销瓷。景德镇的陶瓷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的陶瓷发展史。”

刘竟芳作品

景德镇陶瓷在历史上曾一度作为中国陶瓷的表征享誉海外,但由于地理、区域和传统手工业因素的原因使得昔日的“瓷都”在今天也面临着发展的瓶颈。“中国的陶瓷有一个地方、区域和平台的问题,景德镇四面环山,有一定封闭性,对比日韩、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陶瓷,这些国家出产的高科技陶瓷比较多,国际间来往频繁,而且作品很富有创意。景德镇有很长久的手工业文化传统,手艺是不可比的,这是优势但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制约的因素。景德镇的陶瓷创作家现在分为两类,一类坚守传统手工艺,拒绝使用高科技等手段;另一类比较开放,不局限于传统陶瓷的造型,能够运用当代的技术、观念和手段。”

当代陶艺涵盖范围广阔,过去的陶瓷是一门实用艺术,但今天它的内涵和外延已经远不止于此。“陶瓷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站在当代角度,我们必须有传承、创新,反映当代的中国陶瓷文化。我觉得现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陶瓷需要革新,需要注入当代语言以保持它永久的生命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展览所意在展示和目前社会广泛倡议的“工匠精神”不应该只是一种坚守和雕琢打磨的品质,“匠”也是一种有选择性的打破和变革的勇气,为传统、当代和未来铺陈新的道路。(台馨遥)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