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出王迈新展 系其艺术生涯首场绘画个展

时间:2017-06-09 00:10:00 |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艺讯>

展览开幕现场

2017年6月8日下午,“妙手回春:1995-2017王迈绘画作品展”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王迈艺术生涯的首次绘画个展,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担任策展人,展示了王迈近20年来在绘画领域的探索。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担任展览策展人

艺术家王迈

王迈出生于1972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王迈便展开了其对社会现实与国际语境,绘画风格与创作观念的探索和关注。王迈在业内被广泛认为是最具综合才华的艺术家之一。策展人张子康在开幕式上概括了王迈近20年在绘画这条线索上的发展变化,他说道:“尽管90年代国际化的潮流已经几乎击溃了绘画的传统地位,由于国内资讯的闭塞以及展出空间制作立体作品费用的限制,使得王迈这一代艺术家,在艺术生涯开始之际就凭借着扎实的造型基础,持续展开了对绘画风格及观念上的探索和关注。在王迈早期的绘画作品中,塑造了人工光线下,具有批判意义的精神克隆、屏幕的影像,已经与同时代的艺术家表现的视觉效果拉开距离。进入新世纪以来,他在绘画媒介的运用上,更为广泛丰富,为画面的多重时空发掘出新的维度,题材从有关少年时代后社会主义视觉经验的内容,拓展到关注全球性的能源命题的讨论,绘画本体的方法论也以观念的塑造在画面中得以并置。近五年,王迈偏好用传统油彩进行创作,将传统视觉艺术的文学性浸入画面中,对绘画媒介不可替代的宗教般的视觉特质有了新的界定,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王迈的绘画,是跟我们学院的绘画完全不一样的一种创作方式,我们说他的绘画是一种‘坏画’,不是说他画的不好,或者是坏的作品,而是他打破了传统的绘画审美,建造了一种新审美绘画的视觉感受。我想王迈这种探索可能会对今天新绘画的思考产生不一样的意义。”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

对于王迈的了解,大多数人可能会停留在对其装置、空间等其它艺术门类的印象上。2012年王迈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个展“王迈:尤伦斯湾海峡”展,当时的展厅空间被王迈大胆改造,艺术家用作品反思了现代化竞赛中文化的衰落与生态退化等问题。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在开幕致词中说:“很多人不会先把王迈想成一名画家,更多想的是他用各种媒介材料手段做艺术,所以今天非常高兴能看到他作为一名画家的发展线索。我们看展览那些画上的日期,就知道他其实一直走在绘画的前端,他经历过这么多阶段,一直在自我创新,自我变革。社会现实的变迁,意识形态的蜕变,关注历史在眼前的形成、流失,这些在他的实践中都得到了丰富的表现。”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展现王迈绘画本身的历史,以“1995-2003屏幕影像”、“2004-2010资本的光辉”、“2010-2017自·媒介”以及“手稿与图像”四个版块内容向公众传达王迈绘画作品的核心观念与方法论实践。

魅力 布面油彩 100×81cm 1995

从20多岁开始,王迈对社会现实的敏锐反应和捕捉能力便在那一时期的作品中开始体现出来,这是一位非常敏感而自觉表达社会的艺术家,不断地思考自身与世界、社会环境的关系。《魅力》是展览中的第一件作品,创作于1995年,圆明园是王迈整个艺术生涯的起点,90年代中后期他离开圆明园,搬到宋庄开始了一种更为独立的自由艺术家状态。这件作品便产生于王迈离开圆明园之后,“画面中的这只手看起来很像挥别,当时整个社会流行中山装,画面下方两只飞翔的白色鸟儿,我希望营造一种诗意的场景,主要是受到西方哲学对媒体、社会的影响。”王迈对记者说。

克隆家族No.2 240cm×155cm 布面油彩  1997

观众橱窗No.3 1998 纸本油彩 60×65cm

王迈绘画生涯的第一个阶段是“屏幕影像”,《克隆家族NO.2》的创作背景是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诞生,画面中怀抱孩童的女性是艺术家本人的自画像,“我在画面中自己抱着自己,像西方绘画中圣母的形象,这是我对自己的一种改造”,画面上方写着改造自己,人人有责,”抵抗精神上的克隆”。还有《观众橱窗》系列作品,王迈通过对霓虹灯、电视荧屏等人工光线下人的影像的表现,批判性地回应了当时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启发观看者对当时社会背景的重溯与思考。

 特殊材料 Special materials 185×140cm 布面油彩 2005

进入新世纪,资本裹挟着媒体与大众传媒蜂拥入中国的各行各业,王迈又一次敏锐地感知到世界的洪流,此时诞生出的一系列作品《特殊材料》、《马六甲暴风雪》等都是他将其对新世纪资本流动、消费文化、媒体、能源危机等的思考融入绘画实践的体现。他的作品中经常充斥着温柔与暴力、幻想与现实、鲜艳与晦涩等对立概念和感受的表达,画面充满视觉与思想的双重张力。

珠光 No.1 Pearly-lustre No.1 布面油画 210×170cm 2017

丹童 No.1  2016-2017

进入2010年,王迈在绘画不同媒介的尝试和使用上投入更多精力。他在二维平面中对三维、四维空间的探索使得画面既充满深度又妙趣横生,在有限的平面空间中创造了新的转换空间,将观者带入一个炫幻的现实梦境。此外,王迈还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教所阐述的很多思想,例如“长生不老”,“斗转星移”,《丹童》是王迈今年的新作,“画面中桌子是我自己创造的,现实中茶杯不可能立在上面,这是一种空间的再造。灵芝、仙桃在中国道教中都寓意着长生不老、生生不息,画面中的男孩女孩穿着各自学校的校服,现在的学生经常调侃自己的校服,背景还有一个旧时代的孩童,对青春的迷恋也是中国道教文化中对生命的认识。其实古代人追求的很多东西放在今天来看是完全没有变化的,我认为这是中国文化中很玄妙的部分。”王迈对记者说。此外,展览还展示了王迈近两年来手绘的部分手稿。

展览现场

观众橱窗NO.7   280×160cm 1999

野蛮人的金色处方  布面油画 210×280cm 2016-2017 

展览展示艺术家手稿部分

从1995年至今,观看王迈在近20年时间里的绘画探索,我们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感受,那就是一位艺术家在主流或者说学院派的创作手法和观念之外,开展了一条新的艺术发展道路,也创造了一种“新型绘画”的语言。因为不惯常,因此他的画面语言和所创造的视觉审美尽管并非能够让人很容易地理解和接受,但却很值得玩味。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7月4日。(王尔晴/图,台馨遥/文)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