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透明的声音》:聆听看不见的世界

时间:2017-05-08 23:56:16 |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艺讯>

开幕式现场

2017年5月8日下午,《透明的声音》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汇聚了来自中国、法国、美国、比利时等国26位艺术家的45件作品分布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内部的核心筒与回旋的坡道展厅中。作为一场以声音艺术为专题呈现的展览,策展人携同26位艺术家,向我们探讨了20世纪中后期以来,“声音”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在视觉艺术、音乐、剧场、科技等领域的延伸与拓展。展览由“玻璃、光与影”、“声响灵动的空间”、“静默,微乎其微”、“虚拟领地”四条线索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未曾看到过的世界。

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罗文哲发言

中国民生银行总行办公室主任陈国强发言

《透明的声音》展览策展人詹姆斯·吉鲁东发言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甘智漪发言

声音如何被展示?

法国艺术史家、作曲家詹姆斯•吉鲁东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他曾在过去几年间在中国不同的城市策划过与声音艺术相关的展览。他将此次布展的过程描述为“像写作和作曲一样连贯”。詹姆斯•吉鲁东认为透明是声音的灵魂,就像今天我们身处的数码世界,它是透明和不可视的。声音是一种介质、一种流动的空间,它的震动、声波……都是透明的。观众进入展厅,声音无处不在。我们既可以听到面前作品所散发的声音,也可以听到周围声音给它的“和声”。

如约翰 • 凯奇说的,声音无足而立。由于声音的“透明”特质,声音的展示很大程度上需要诉诸视觉的载体。也因为有了视觉的载体和美术馆的场域,一般人很难觉察到的声音被艺术家拎出来、放大、展示,它们被聆听、被注意、被感知,声音收获了与视觉形象相同的地位。它不是视觉表现的附属品,在这里,聆听与观看同样重要。

皮埃尔•阿兰•亚弗雷努《天使坠落》

声音的本真:透明与静默

展览中大多数装置作品以空间化设计为基础,借助各种透明材质或发光材料,传达出了“透明”所含的光学状态以及视觉表达能力。

米歇尔•弗朗索瓦《水的悬滞》局部

“声音”在人们专注于静默的时候才会显现。世界上,不存在完全透明抑或完全静默的声音,透明与静默构成了声音的两个“乌托邦”概念。美术馆一层中心的巨大展厅空间里陈列着皮埃尔•阿兰•亚弗雷努《天使坠落》和米歇尔•弗朗索瓦《水的悬滞》两件作品。它们从最高处的屋顶延伸向地面。《天使坠落》沉浸在一片黑暗中,黑暗中一个盛满红色液体的玻璃盆与其上一束红色激光打破了声音和视觉的透明,红色激光每隔一段时间便化为一滴水滴落下来,伴着回声,观看者只有长时间地端详和聆听才能捕捉到声音的发生。

米歇尔•弗朗索瓦《水的悬滞》

《水的悬滞》展现了法国当代艺术如此优雅而含蓄的一面,充满水的透明塑料袋装满水被束起,由从屋顶的一点所发散出的无数条透明丝线悬滞在空中,如水线般轻洒而下,水凝滞在袋子里,作品被吉他、风琴等弦乐器所演奏的音乐包围,仿佛一件雕塑,有着静默的姿态。

米歇尔•弗朗索瓦《水的悬滞》

《墨的悬滞》 是《水的悬滞》的黑色不透明版本,墨取代了水,进而呈现了一种对世界未来的悲观看法

当我们深入地了解声音并感知其创意的丰富性之后

世界变得无比开阔

展览随着美术馆平缓的斜坡渐次展开,将现实生活的面貌层层过滤,每位艺术家感知世界的方式,都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认识和发现另一个世界的声道。通过这些形形色色的声道,一个充满了各色光影、寂静与嘈杂、复杂而不断变化的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

声音艺术究其根源部分来自20世纪古典音乐,在声音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约翰•凯奇的《4分33秒》是绕不开的经典。展览二层的开端是作品《两次4分33秒》,艺术家玛侬•德波尔邀请布鲁塞尔钢琴家让•吕克•法尚在当地的表演艺术研究及训练馆现场表演了两次约翰•凯奇的《4分33秒》。摄像机捕捉了演奏者在三次停顿处掐了秒表,也是约翰•凯奇分别标注在1分40秒,2分23秒和30秒时的停顿和沉默,影片后半部分,德波尔剪切了所有声音,独留那些停表声,这些声音的捕捉依赖于现场观众沉寂的氛围。

《绿色声音》

“声响空灵的空间”表达了策展人对于“声学建筑”的阐述:《绿色声音》通过各种科技手段,手机、互动感应装置、音频的高低起伏等在展览空间中重现了花园的视听环境,观众可以手持ipad演奏和体验花园中声音的高低错落,从偏重于听觉的维度发散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听觉义肢》就像为人的耳朵增加了一双能够将听力伸向更远阔处的设备,扩大了观众对声学空间的体验。

《听觉义肢》在对音景的感知中,创造了奇特的声觉效果

《听觉义肢》在对音景的感知中,创造了奇特的声觉效果

王福瑞声音装置《电磁音景》

《地平线》 格里高利·沙通斯基 立体声 高清影像 将人们包裹进一个充溢着电磁声音的空间

电磁电力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尽管每天沉浸其中,对它我们却看不见也摸不着,《电磁音景》作为一件声音互动装置,观众须手持特制仪器靠近这件装置才能听到它发出的电磁声音,由此人们真实感知到电磁的存在。

《此时此地》 德尼·凡桑 声音和视觉在此间交相呼应,不同乐谱展现了我们听到的乐章

《此时此地》 德尼·凡桑 声音和视觉在此间交相呼应,不同乐谱展现了我们听到的乐章

数码音乐和电子原音消弭了生活本身或器物本身的各种发声,使得纯粹的声音变得清新可爱。《此时此地》由两百余件写在玻璃上的乐谱构成,水晶、珍珠、风铃的声音,微风轻晃玻璃,通透的光线折射在金色乐谱上,叮铃滴沥的声音在玻璃板上弹跳。

《智能领域——嬉游曲》,每部手机能相互感应,发出不同的笑声,此起彼伏

信息时代人们的生命已经数码化并且严重依赖于此。策展人在“虚拟领地”中,借助数码相机中数码声像的应用,将物态与数码混杂,知觉重回虚空。《智能领域——嬉游曲》将音乐行为通过电子原音的音乐网展现出来。每部手机相互感应,人们的欢笑声、打闹声如萤火般此起彼伏,同时不乏幽默。

作品《椭圆》

观众在作品《椭圆》中行走倾听

作品《椭圆》,十六支麦克风发出同一种声响,观众可以在行走中感受每一支麦克风声响的高低,感受声波频率随行走的变化

达尼亚·雷蒙 《未完成的格陵兰》 高清影像

达尼亚·雷蒙 《未完成的格陵兰》 高清影像

“这是一部合成图像构成的单幅视频,把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未竞的剧本移植到这个介质上。”安东尼奥尼的剧本描写了一个居住在室外桃源的族群的最后时光,他们将面对突如其来的冰川期,原创者强调了风景遭受的状态变化。“对我来说,意义不仅是导演了安东尼奥尼的作品而已,更是把虚幻的剧本放到虚拟媒介中演绎,图像重建了冰川图景,也展示了创作的所有过程……”达尼亚·雷蒙说。

马特·可可《起舞之前》

无声不代表没有声音,动作也可以传递潜在的声音。大卫·怀特曾说“当我们凑近观看树枝摇曳,我们就会听见有风吹过。”这是眼睛的音乐。马特·可可《起舞之前》便以影像和动作传递了舞蹈的韵律和舞者在起舞时身体摩擦所发出的微声。

声、光、电、色彩等的交相辉映

《从霓虹灯上走过》,铺在地上的白色灯管从中断裂,显示了艺术家的审美和象征趣味

“希望在未来的生活中,人们能够善于聆听和发现潜藏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由此聆听我们的世界。”策展人詹姆斯•吉鲁东对记者说。《透明的声音》展出的作品融合了雕塑、装置、声音、图像、录像等媒介,也由此开启了一条充满可能性的引发观众对“透明”和“声音”的观赏路径。本次展览由法国里昂国立音乐创作中心为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特别制作,并得到里昂法国文化中心和瓦隆•布鲁塞尔国际关系署的支持。展览将持续至7月30日。(文/台馨遥)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