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特朗普要任性造墙 而她却在执着"拆墙"?

时间:2017-03-04 22:44:30 |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艺讯>

新晋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于在墨西哥和美国边境造墙情有独钟,而有这么一位女艺术家却对于“拆墙”相当执着。

她是沈远,是85美术运动中“厦门达达”的参与者之一,并参加了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之后她移居巴黎并一直生活工作在那里,而近年则经常往返于异国与故土之间。

目前,“沈远:无墙”展览于3月4日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2017年新年首展,也是沈远继2009年UCCA“急促的话语”之后,在国内的第二次大型展览。

艺术家沈远在现场

墙最基本的属性是保护,房屋的“墙”保护人类远离野兽和寒冷,监狱关押犯人的围墙则用来保护普通人,在东西德中间的柏林墙被推倒了,万里长的长城之墙依旧伫立。墙有时也是无形的,如国界或者是人们之间的无形距离。

汪民安谈到:“人类一开始是没有墙的,正是卢梭所提出的私有制产生的时候,‘墙’才诞生。而很悲剧的是人类的文明历史就是铸墙的历史。墙就是要阻止变,定居截断,反对变化。” 沈远看到了“墙”在过度保护后,如贸易保护主义,成为了一种壁垒、阻碍和隔阂。在展厅中到处都有铁丝网组成的墙,既阻隔又连接着空间。

展览现场

展览按照主题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劳工、妇女和儿童,是她几年以来的阶段性总结。这三大主题恰恰也是沈远多年以来关注的三个方面。作为居住在异乡的艺术家,沈远更直接的面对今日世界的动荡和变化,对于社会事件有着更强烈和独到的体验。

汪民安在对谈现场

黄永砯在对谈现场

主题:劳工(正厅)

《白费口舌》 冰、刀,尺寸可变 1994年

这件装置作品由九个冰舌头、九把刀、九个痰盂构成。沈远以冰材料的自身语言为出发点,借用冰的自然溶解以象征垂涎。舌头在“垂涎”的过程中自行消解,留下的却只是他的支撑物一把刀,这是“卑贱”到“威胁”的一个形象转换。“语言”和“舌”在许多语言中是同一个词,舌软无骨却可是“唇枪舌剑”,反映了她最初移民经验中对语言和话语的感知。

《1/2大碗》 木、铁丝网、铁,800x800x300cm 2017年

艺术家黄永砯同时也是沈远的伴侣,他谈到:“我们经常会交流想法,但很少一起做一件作品。唯一的一件是在2004年圣保罗双年展上创作的《大碗》。这次展出的《1/2大碗》正是当时那件作品的一半。”

这件装置由三部分组成:大碗型的建筑,碗内散落着大城市中典型的密集的贫民简易建筑,建筑群落沿山依次而建。“大碗”,它既是人盛放食物的器皿,又隐喻世界常有的圆形建筑所代表的力量协商装置,在此被铁丝网切开成一半,让我们看到其中显示的力量与存在的反差。

《我被视,我不被显》 灯箱、铁丝网、树脂眼睛,900x800x250cm 2016年

铺在地面的灰蓝色大灯箱,上面是一些不同颜色的眼睛代表不同国家的人,几个泄了气的救生艇让人联想起偷渡遇难的叙利亚难民。观众必须通过一个狭长的双重铁丝网通道来观看作品。这是一个反向的体验,让观者(东道主)身处国境线上。这个通道又连接起展厅的连绵的铁丝网,串联起观者的体验和思路。这件作品隐喻了欧洲的移民问题。

《井》木、水,550x230x250cm 2010年

《帽影》 多种材质,尺寸可变 2015年

主题:妇女(右展厅)

《仙游》 陶瓷、录像,500x200x60cm,2008年

沈远的老家有一个很让人神往的名字——仙游,然而她在多年之后路过时发现这个因其山清水秀而得名“仙游”之地之中,一个名为“沈后”的小村庄却成了垃圾集散地。艺术家将所见之景以录像和照片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作品中有干涸的土地,被污染的家禽,影像中有成堆的垃圾,揭露垃圾污染环境,污染地下水,癌症爆发的社会问题。

《黑钻石》 木、假发、石,1000x600x250cm 2017年

在印度有种宗教仪式,妇女每年将一年来蓄长的头发剃光,年复一年始而往复。她们的头发又黑又亮,有黑钻石之称,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商机,妇女们成为了他们制假发的女工。沈远的装置作品既像一个小作坊的场地又像一个艺术家的工作室,这两种空间时常相似,所以艺术家将它们既混合又对比的放在一起,就像在这些妇女身上的双重义务。

《南岭史》 录像、水彩,尺寸可变 2005年

主题:儿童(左展厅)

 

《课堂作业》 鞭炮制作台、儿童凳子、鞭炮、电灯,600x800x400cm 2011年

在湖南和江西边界的一些村庄,家家户户是制鞭炮的作坊,儿童也成为了劳动力。沈远走访了那里,并收集了儿童的制鞭炮台,在装置作品中直接釆用了这些现成品,这也是她一直关注的童工问题。她听闻了其中一家儿童鞭炮作坊爆炸的消息,满地的鞭炮碎屑像是爆炸后孩子的血肉。

 

《蓝色公路》 木、肥皂、非洲儿童自制玩具,900x300x125cm 2003年

2002年由于文化交流活动,沈远在刚果金沙萨驻留一个月。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艺术家和他们一起做了这些玩具。当她问他们“最想要的是什么”时,孩子们回答:“离开这个国家”。当艺术家回到欧洲后的一个展览中,她做了“蓝色公路”,用在当地买的蓝色肥皂做成公路,并将非洲儿童们与艺术家一起做的交通玩具放在上面。

《无墙》 水泥乒乓球桌、儿童凳子、树枝、蝉壳,700x500x200cm 2017年

沈远关注现实、关怀人性,用人类学社会学的方法考察了印度、非洲、中国等地乡村,作品中体现了左翼艺术家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是去中心化去权力化的。虽然她的作品中反映出的都是很残酷和严峻的现实问题,但在表达形式上很诗意,表现出了艺术家对于未来依旧报有希冀。

她看到了社会中的“墙”,这种“墙”是一个否定性的概念,是封闭、自我保护和拒绝他人的象征。当今世界,在家与家、园与园、族与族之间正在重新筑起高墙。“无墙”与“墙”永远在它的悖论中,但对于艺术家而言,她在用她的作品来消解“墙”。

“有墙”与“无墙”,“造墙”与“拆墙”,这或许就是政治家与艺术家之间的区别。

展览的展出时间为2017年3月4日—2017年4月4日,对公众免费开放。(图文/孟媛)

展览观点延伸:《汪民安谈沈远作品中的“墙”与“无墙”》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