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院展出油画邀请展 九位艺术大家“道艺相琢磨”

时间:2017-01-22 11:03:15 |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艺讯>

开幕式现场

                                                                      稍出平生言 道艺相琢磨

——宋 王安石

2017年01月21日-03月10日期间,“如琢如磨——油画邀请展”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展出,共展出180余件作品。

展览策展人邰武旗谈到,本次邀请展借用宋人句‘虚名误长者,邂逅肯经过’的诗意立据,谨为或年长或年壮的各位受邀者,择取其众多身职之本分——画家——油画家,作为展览范围的约束,也是展览内容的提示,更是展览品质的要求:真正当得起‘油画家’名义的、专事绘画的‘画家——邀请展’。

道艺相琢磨,琢磨喻意修养德业,研讨义理,修辑诗文。《史记•礼书》:“情好珍善,为之琢磨圭璧,以通其意。”宋王安石《送石赓归宁》诗 :“稍出平生言,道艺相琢磨。”此次展览不以风格、语言、表现方式等作为一统的邀约条件,喜见各位受邀者,各居一室各行其事,让展览呈现出如琢如磨如切如磋的研究形态,形成道艺归正的内在张力。各位长者、师者、学者、观者——道艺相琢磨,始觉展览去向了立其本、明其用的可能。

钟涵:“还在路上”

1929年生于江西萍乡。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1980年赴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进修,1984年在根特大学做访问学者,1993年被选为比利时皇家科学文学艺术院院士。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 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顾问、研究员。

“三年前我曾在这里举行过一次回顾性的个展,所以这次就把近三年的作画情况作一次汇报。同行熟知我的一种积习是反复修改就做,本想万年有所更改,不料事实上三年来还仍然主要是在积习下打转。其中《秦山经石峪》是第四次展出了,从2014年到2015年间曾反复改正过。还有几幅也是未完成的旧稿新近赶成的。”

展览现场

《秦山经石峪》局部

《秦山经石峪》局部

展览现场

全山石:“新疆能很好的发挥油画语言”

1930年出生。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华东分院。1954年由国家选派赴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深造。1960年毕业获艺术家称号。曾任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等,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去新疆我是到敦煌见常书鸿先生以后,带了研究生班和年轻教师。一到新疆以后,整个环境非常感染我,阳光灿烂、色彩明快、大地开阔。后来我去过15次新疆,每次至少两到三个月。新疆这个地方是最好的发挥绘油画本体语言的地方。油画最突出的是色彩语言,新疆可以让我发挥色彩语言。油画传统在西方,我们这个国家油画是没有传统的,这不是技巧和智慧的问题,二是渗透在血液里的‘传统’。”

观众观看全山石作品

全山石作品

现场作品

詹建俊:“一种生命的追求”

1931年1月生,辽宁省盖县人。1953年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本科毕业,1955年中央美术学院彩墨系硕士毕业,1957年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毕业,同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现任该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顾问 ,及中国油画学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欧洲人文艺术科学院客座院士。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第五届副主席,1986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 称号。

“有的时候画画风景,有的时候画画人物,有时候画画其他,题材不大受限制,只要熟悉的,基本上自己有兴趣的,兴之所至吧。无外乎三种题材,一个是风景,一个是人物,一个是马。我喜欢画马,其实画马也是拟人化,马本身其实是在反映一种精神。画面的总体思想是拟人化的作为一种生命的追求,敖阔风景里头的树,它也是一种生命,包括山水,其实都在人类的感觉把它给拟人化了。”

观众拍摄詹建俊作品

展览现场

作品局部

闻立鹏:“废弃之物成为艺术作品的载体”

1931年10月生于湖北浠水。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1978年至1983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1983年至1991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1993年起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顾问、研究员。曾任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

“一次,在画室装修过程中,工人下班时没管阿红浴池水龙头,一夜之间水漫金山个,把刚铺好的地板下托底刨花板全泡翘了。我遗憾地凝视着那些支离破碎的刨花板,发现那奇形怪状的形体,露着原木屑合成的剖面,似乎不甘失落,散发出一种不规则残缺美。于是我又一块块搬回家,这批废物就成了我后来不少作品的载体,成为作品艺术形像的组成部分。”

观众观看闻立鹏作品

闻立鹏作品局部

展览现场

作品局部

靳尚谊:“学习油画的几个阶段”

1934年生 , 河南焦作人。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绘画系。1957年结业于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 , 并留校在版画系教授素描课;1962年调入油画系第一画室任教。历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现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中国油画新古典主义学派创始人。

“这次参展有几件事新作。其中《途中》画了一个成年男子,一个成熟女子,一个年轻学生表现现在的人都是在奔波中,忙着寻找和追求的这样一个社会现象。这张画反应当代社会城市的几种人的一种状态。有两种对中国刑事的探索,我都尝试过,一种是吸收壁画的特点,还有一种是油画和水墨的结合。”

《途中》

靳尚谊所画册页

观众拍摄靳尚谊作品

观众观看作品

陈丹青:“大布自有大布的痛快”

1970年-1978年辗转赣南、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是当时的“知青画家”。1980年以《西藏组画》轰动中外艺术界,成为颠覆教化模式,并向欧洲溯源的发轫,被公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绘画之余,出版文学著作十余部。陈丹青无论画风与文风,都具有一种优雅而朴素;睿智而率真的气质,洋溢着独特的人格魅力。

“尤勇出差了,留下画中间的男孩替他看守画室。这俩哥们儿进来时,我想也战歌普通身高的男孩一起花吧,就请看画室的额男孩站过去。这批画是我首次用一米八高度的方形布幅。倒不完全因为模特高(男孩将近一米九十),而是大布自有大布的痛快。自学画以来,从未画过这么大幅的现场写生。当我画着小画时,总是想:那天画大的!现在连续在大布上画,又会想:以后还是换小布吧,很小的布。”

展出陈丹青作品

展览现场

观众在陈丹青作品前驻足

杨飞云:“尽我所能”

1954年生于内蒙古 ,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主任,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我从小就喜欢看历史,兴趣很浓厚。这次画孔子,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觉得则是值得我动一番精神去尝试的。孔子并没有具体的形象来参考,所以我先去翻阅历史史料,边翻边构想。学习吴道子、马远、仇英等都画过孔子形象,考察孔府孔庙之后等等,所得出的孔子形象是朴素的、谦恭的。油画语言强调形体、空间、光影等元素,要思考怎么和中国文化相结合。毕竟画的是一个中国圣人,我既要进行一个具体的拟人化,又要有一个从中国文化里提炼出来的、尽可能涵盖形象与精神的这样一个孔子。”

观众观看杨飞云作品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谢东明:“艺术要跨越时代和区域”

1956年4月生于北京,祖籍湖南宁乡。1984年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1984年9月始至今任教于该系第三工作室。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油画系第三工作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研究员。

我创作每幅画背后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从题材上看多为农村生活,但出发点是当代的,是对当代人类生存思考后的结果。我的作品不仅仅为当代的人观看,为一份特定范围内的人观看。在作品中尽可能把当代的符号去掉。艺术应该有跨时代的内涵,跨越当代性和区域性,这是我创作的主要出发点。

展览现场

观众拍摄谢东明作品

《天路》(右)2016年

作品中一个人正在前行,背景在川藏线上。表现的是人在自然中、动物之间的关系。人不是完全的孤独,跟自然是由一种和谐的,自然养育了人。人在自然中虽然也会面对严酷的一面,比如说山川隔壁,但人还是能在这种艰苦环境中生存下去。

段正渠:“想尝试些新的东西”

1958年生于河南。1983年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研究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年轻的会后有一种冲劲,就是一直要画到满意为止。那时候不管不顾的冲劲现在不可能会有了,刚去陕北的新鲜感,现在也不会有了。年龄的关系吧,现在会平静一点。我一直有个习惯,一种东西画多了就想变变。就大画来书,一个题材一画多少年,我也一直想要一点新的东西。大的变化不敢,因为已经有个人的“风格”面貌了,不敢轻易的“易容”,但是小的变化却一直没断。”

观众观看段正渠作品

嘉宾现场讲解作品

段正渠作品

展览现场

“这些年纸本画的比较多。中国人对纸的那种天生的亲近,还有纸张本身所具备的魅力都足以吸引人。画在纸本上面,就形式上来说似乎更可以随心所欲,就内容上来说实少虚多,多了一些诡异。画中更多的是想象,或者或是臆想。”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上北京文艺复兴小型合唱团演唱赞美诗

开幕式上“燕乐府”唐代乐舞复原组演奏古乐

展馆现场

展出文献

策展人与参展的9位艺术家的深入对谈将被整理成文字,集结成画册,以找到每一位艺术家最本真的点,从此切入,深挖根源。在这个图像泛滥的时代,本次展览希望引导观众回到作品本身,回到艺术家个体的本质追求。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