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探讨“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民艺的现代性”

时间: 2016-09-21 16:02:42 | 来源: 艺术中国

首页> 资讯> 艺讯

2016年9月10日下午,由朝阳区文化委员会、北京时代美术馆联合主办的“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民艺的现代性”分享会在北京时代美术馆举办。沙龙的主题围绕“民艺的现状和可能性”,邀请了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北京民俗博物馆、中国国家画院的艺术家和学者、以及家园计划、新民艺联盟、蜗牛等公益团体的发起者和实践者,从记录、发现、教育和转换的角度对民艺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希望通过多元的思考和碰撞,激发民艺的内在活力,开启更多新的可能。

嘉宾合影

沙龙的开始,北京时代美术馆郭玉洁为大家介绍了美术馆相关的民艺现代性的实践方式和以及“云中系列”项目。也引出了当天探讨的话题,现代艺术是否可以从民间文化的内容中吸取更多的营养,并在两者对话的过程中,互相激发新的可能性?

范东醒(独立学者、梓庆书院创办人)

梓庆书院创办人范东醒先生,主持了本次民艺讨论。他认为今天的民艺探讨和实践,我们需要提供更多冷静而系统的思考,单方面和片面的实践都不足以推进整个民艺生态的建立,所以今天的话题将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和具有意义的碰撞。

卓凡(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工美学会雕刻艺委会副会长、中国室内陈设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书房创始人)

卓凡先生围绕“匠人为心”。分别从“匠人与艺术的关系”“心的精神和美学意义”两个大的层面切入,讲述了如何从学院、从教学角度切入、深入了解民艺的古为今用。并在讲解的过程引用了很多设计师的经典案例来说明,在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之间,如何重现经典审美。他认为匠人之家历来之久,国之工匠用技艺来丈量生命,传承的华夏技艺、绝艺,背后隐藏的其实是手艺人精神,更是文明本体。我们今天在美术馆来讨论,一个曾经不被美术馆关注、或者不登入美术馆一些事物,而这一切发现应该是我们血液流淌的东西。

于伯公(艺术家、家园计划合作人)

家园计划的合作人于伯公先生,以“家园计划”的个案为例,讲述了“家园计划”的发起人唐冠华和他的妻子,五年来在青岛崂山建设自给自足实验室的实施过程、实践方式和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家园计划”的发起人唐冠华与妻子邢振

唐冠华有着艺术家、志愿者、生态建筑家,甚至于发明家的多重身份。他以对生命、对自然的反思,于09年与爱人发起“家园计划”,旨在建设自给自足的生态社区,从房屋建设到清洁能源,从种地养鸡到手工制造,他们在崂山中实现着永续生活的理想。这种身体力行,以艺术等不同的方式介入社会性的实践和思考,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柳磊(《蜗牛》杂志轮值执行主编)

《蜗牛》杂志轮值执行主编柳磊,以“手艺新生”为主线,与大家分享了一系列六年来蜗牛所进行的社会实践。柳磊讲到“蜗牛是民艺界2010年出现一本杂志,那个时候我才21、22岁,还是大四学生,我们到湖南湘西考察民艺艺术,回来后便对原生态的东西有了很深的感受,我们感受到民艺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一点点衰退和消亡,所以我们想做这一本杂志。”

柳磊为大家介绍蜗牛自创民艺品牌“凑合”

““蜗牛主要以匠人口述的方法来记录他们日常生活经验,当然这种记述包括生活背景、个人经历、他们跟民艺关系等,不仅有技艺的记载和技艺展示,大概从2012年以后,开始不断探索传统民间艺术怎么更好融入现实生活?后来我们成立书店、咖啡厅、还举办了和民艺相关的论坛。”蜗牛的实践也将成为民艺现代性转化 一个非常好的个案。

杨穹(艺术家、青红皂白品牌创始人)

艺术家杨穹认为作为东方来讲,最重要的是背后民族的观念,这甚至超越了设计本身的具体元素。最能在国际语言上或者全球化背景下,起到最有价值、最重要的东西,完全属于祖先留下来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全球化大驱使下,文化趋同,民族认同危机的情况加剧,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能够找到自己可以为世界分享、为全世界找到意识形态。

刘国鹏(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员、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发起人)

刘国鹏先生从哲学与人类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哲学背景下艺术的发生以及现代性的思考,他讲到我们社会经历一种变化,这种变化就是我们正在走向文化自觉,只有文化自觉才谈得上传统文化复兴,只有谈到传统文化复兴,现在濒临灭绝随着生活形态发生不可逆转的民艺,才有可能面临重生。

赵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四书学堂创立人)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赵寻先生讲认为要从现代性的视野审视民艺,从而完成其现代转换,最关键的是要理解,什么是现代性?而不是将民间作为伪乡愁的收容所。民间艺术实际上是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一个部分,而且在传统思想、传统艺术这样的范畴当中,民间艺术大多数属于其中精神性比较低的部分,如果不意识到这一点的话,很简单把它看作传统艺术精华的话,我们会犯另外一种错误,那就是极度忽视传统艺术处于主流地位的代表性艺术类型及艺术追求。

吕子真(民俗博物馆主任)

北京民俗博物馆吕子真主任讲到,作为民俗博物馆的工作者,近两年来可以从各个角度感受到政府对民间艺术的重视,博物馆有很丰富的民间文化素材,可以延展非常多的艺术性转换。今天也十分荣幸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从馆藏民间文物中开拓当代性,让民众从艺术的角度观看民间的饰品和器物,也希望论坛、美术馆和民俗馆能进一步互动。

游浩(艺术家、策展人、新民艺联盟召集人)

游浩先生从自我实践的角度谈到艺术和生活的合一,艺术生活化的问题。深度研究民艺的背后是研究曾经的生活方式,但我们无法原原本本地回到传统和过去,因此我提倡新民艺,也就是回到新的生活方式来讨论。就生活方式而言,我不主张一味强调现代性主张、风格性和合理性,否则可能物化所谓的生活方式,必须开放思考。

沙龙现场

在自由讨论和交流的时间,大家又进行了激烈的发言和探讨。

民艺最能体现文明的厚度,一针一线,一刀一刻,可以传家,可以创造,可以唤醒远古的记忆。愿更多的人关注民间工艺,参与到保护和传承民艺的实践中来。也希望通过大家不断探讨和交流,为民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一同推进民艺现代性的发展。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