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形象:叙事的运动”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开幕

时间: 2015-11-21 20:13:02 | 来源: 艺术中国

首页> 资讯> 艺讯

展览开幕现场

2015年11月20日,由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M21)策划并主办的“非形象——叙事的运动”展览在M21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了58位华人背景艺术家的67组(件)绘画、影像及摄影作品。纵观本次展览的参展作品,已成名艺术家的参展作品多为其80年代的早期力作,其他作品也包括艺术家专门为本次大展创作的新作和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时间跨度超过30年。

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副馆长李峰带领嘉宾参观展览

展览现场

杨振中作品

杨福东 《我感受到的光》

展览现场

据M21媒体负责人顾佳介绍,本次展览是由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自主策划、策展和组织的一次年度大展。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副馆长李峰在现场说道,本次展览呈现了当代艺术的一个侧面,力图展现当代艺术中叙事的变化和发展轨迹,展览也打破了艺术家年龄和作品时代的界限,在同一个现场向观者共同呈现和表达,试图围绕社会、人文、自然、伦理、心理等方面展开讨论,同时注重对艺术形式的推敲。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非形象”并非仅仅讨论呈现层面对形象的反抗,更是对于肩负“情节”的形象的质疑;“非形象”也描述了这样一个事实:通过绘画、行为、录像、摄影和其他实践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在进行着同视觉有着种种间接联系的各种模态的以视觉图像为终极存在的知识生产。

张培力 喜悦 双屏视频

张培力 焦距 8屏录像装置

徐累作品《裂变》

王功新作品《硝烟里的山茶》

展览在表现内容上,以“非形象”的命题对作品形象的真实性和典型性进行了质疑,瓦解了人们对主题形象的理解。在创作手段上,艺术家更多依赖现存的语汇描绘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时代的观察,王功新《硝烟里的山茶》描绘了中越战争残酷环境下人的温情。徐累、孟禄丁、顾黎明1980年代的作品《裂变》、《元态》、《十字》等不但在视觉以及艺术表现语言上进行了抽象绘画的探索,在绘画材质等方面也积极进行了各种实验,茶、宣纸、药材等材料皆入画,绘画的广度进一步增加。绘画之外,本次展览还呈现了众多影像作品。新媒体艺术出现后,便被用来对既定艺术逻辑进行反叛。新技术带来了新的创作手段,但艺术创作仍未抛弃对“形象”的讨论。张培力《焦距》、《遗言》、《喜悦》都是对我们日常生活既定认知的瓦解。李永斌录像艺术名作《脸》系列则从对自己形象的表现出发,探索限制条件下自我审视的可能与形式。

郑国谷《脑神经线》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非形象”展览对传统叙事模式的解构将我们在心目中的形象打破,试图进一步打开想象与思索空间。艺术创作突破了众多边界,呈现出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发展的开放性。展览同时还选择了一些表达神秘体验、“非科学”的作品,想象已知知识边界“形象”的徘徊。如郑国谷《脑神经线》完成了从符号学到能量学的转变,汤南南的《铸浪为山》将地理与生命融合,化瞬息为永恒,积细微成博大。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作为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的年度大展,此次展览开幕的时间正值M21开馆一周年之际,展览将于11月21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并持续展出至2016年2月28日。

孟禄丁作品《元态》左

参展艺术家:蔡锦、曹斐、陈劭雄、陈轴、龚新如、顾黎明、黄思颖、黄子熹、姜俊、蒋志、金锋、李山、李永斌、梁钜辉、梁铨、林清、刘任、刘月、孟禄丁、仇佳、沈勤、施勇、施政、苏新平、孙逊、谭平、汤南南、汪建伟、汪一、王川、王功新、王令杰+郝经芳、王烁、王轩鹤、魏源、吴鼎、谢南星、幸鑫、徐累、徐若涛、徐坦、徐震、杨福东、杨振中、尹朝阳、袁可如、张恩利、张慧、张培力、张如怡、张晓、张雪瑞、赵半狄、赵一浅、郑国谷、庄辉+旦儿

1   2   3   4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