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颖艺术与科学成就在京研讨 2016泰特办展

时间: 2015-03-26 09:27:15 | 来源: 艺术中国

首页> 资讯> 艺讯

蔡文颖先生

1997年,美籍华裔艺术家蔡文颖将他的感应动感雕塑作品带回祖国展出,如愿将融于科技之中的艺术成果展现在祖国观众面前。尽管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他的作品就已经在大洋彼岸脱颖而出,很多看过他作品的西方批评家都为作品中含蓄、宁静和统一的东方魅力所折服,称他是“令人震撼的艺术”。但当时,蔡文颖在国内并不为人熟知。

蔡文颖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吸引观众纷纷走进中国美术馆参观体验,同时受到国内学术界的热烈关注。时至今日,近20年的时光流逝,蔡文颖的艺术又一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淡出了中国观众的视野,而在2013年,这位美籍华人工程师、艺术家已在美国纽约逝世。

中国学术界并没有因为今日当代艺术的快速发展而忘记蔡文颖,蔡文颖将科学与艺术融合创新的探索之路,他醉心艺术,融合东西的执着追求对于今天的中国艺术仍有启发。国际艺术界也没有忘记蔡文颖的成就,2016年5月,蔡文颖回顾展览将在英国泰特美术馆举办。

蔡文颖先生作品创作中

为深入梳理和研究蔡文颖的创作成就,3月25日,“艺术与科学——蔡文颖创作成就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美术理论家邵大箴主持研讨,靳尚谊、范迪安、吴为山、安远远、鲁晓波、杨力舟、孙振华、张尕、王渝生、尚辉、李建群、余丁、丁宁、夏阳、吴洪亮、邵亦扬、潘晴、张苗苗等美术界学者、艺术家参加研讨活动。

蔡文颖是一位画家、工程师和雕塑家,他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创作由电子和计算机控制的雕塑。蔡文颖对世界的贡献,在于他能用他开创的动感雕塑(cybernetic sculpture),捕捉和再现大自然的辉煌。蔡文颖的作品已经在世界各地的一流博物馆展出并被收藏,其中包括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巴黎的蓬皮杜中心和伦敦的泰德美术馆。他的雕塑利用金属,玻璃纤维和光,来重现植物状的有机形体,在颤动和眩目中,配合周围环境中的声音和音乐翩翩起舞。

蔡文颖(右一)与朱德群(中)等合影

蔡文颖早期在美国密西根大学攻读机械工程和艺术,于1953年毕业,之后成为一名工程师。他曾经负责建造过原子研究实验室和药物工厂,同时还不断追求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天职,获得了惠物尼奖金。1965年,他到新罕布什尔州的爱德华•麦克道威尔艺术村做访问艺术家,在一次漫步中,他被阳光透过森林树叶的美景所震撼,意识到他的工程专长能为抒发自己对自然的爱,提供一个全新的艺术方向。

蔡文颖的雕塑是他非同寻常的艺术视野和科技知识的结晶。蔡文颖不断地展出、探索、试验、创新,用新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他对自然的敬爱。他曾说:“运动觉,即对运动的感觉,是我的一部分,共振的活力也是我的一部分。这并非理性的决定。也许我的东方传统影响了这一特性的形成。对东方人而言,人并不是宇宙的中心,所以人体不一定非得是艺术的主要形式。植物可以作为基本图形,而不会导致作品减少意义或影响力。”

北京的地球 beijing globe 1997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山姆•亨在1989年为蔡文颖撰写的评论中说:“蔡文颖所创作的迷人的雕塑,是艺术和科技微妙结合的成果,这种结合使不可能做到的事不但具说服力,而且极富诱惑力。蔡氏出生于中国,被训练成艺术家兼工程师,他把他这两种不同的教育和背景合起来,而造出不是纯机械,而是带有高度抒情意味的雕塑,他是电动感应雕塑的先锋,是六十年代后期第一位将颤杆、闪光照明,及回馈控制系统综合运用,以创造一种对周围的声音起回应而震动的艺术的艺术家。虽然他的电动感雕塑显然仰仗科学,但也使我们相信,它们简单且自然地表现出他最初的创作愿望。”

作为中国理论家,邵大箴则看到:尽管蔡文颖是一位热心的科技派,“但他不同于现代西方艺坛上一般的科技派,而是在艺术创造上做出贡献,不仅在于运用了新的科学媒体和新的科技手段,而且赋予这些媒介和手段以新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的底蕴和意味,富有自然情趣和人的感情。”

蔡文颖出生于中国厦门,自幼接收到中国传统文化浸染,自幼学习中国画。

彩虹共振—伊势丹 double diffraction isetan 1972

他的作品融汇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科技手段,展现出与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悲观主义和消极色彩截然相反的艺术精神。他曾用李白的诗“陶然共忘机”来表达所要追求的艺术目的。他的作品旨在让观众在欣赏中忘记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和现代化带来的威胁和压抑,陶醉在艺术的享受中,表现出中国哲学中生生不息的乐观精神。

蔡文颖说,之所以离开工程,是感觉到自己真正的使命是做艺术家。在他看来,所有的艺术家都是因为有新的思想,新的创作才成就了历史。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让观众在精神上得到享受,感受到作品与他们在时代生活中的精神相通。而对于专业而言,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有一点“刺激”作用,让未来的艺术家获得启发,实现自己的创造。

或许,这也正是今天我们再一次观看蔡氏艺术的重要原因。

多形动轮 multi-kinetic wheel 1965

动感雕刻(胜利) cybernetic sculpture victory 1971

群蕊共妍 double diffraction 1971

彩虹烛台 rainbow menorah 1977

数字竞赛 racing numbers 1979

群星会 quasar 1981

电脑光线 computer light 1983

沙漠之泉—月亮 desert spring-moon 1991

神妙的花 magic flower 1993

柔软的虫 beetle 1997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