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新闻

大芬村调查报告美国众议院“博弈”深圳大芬村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8-26 08:38:06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

深圳大芬油画村

美国众议院“博弈”深圳大芬村

2014年8月6日上午,一辆载着18位美国众议院成员的大巴停靠在深圳大芬村大芬美术馆前面的停车场,从车上走下的这些美国人的注意力显然不在正在展出“可见之诗——中国油画风景作品展”的大芬美术馆,而是在拒绝中方任何人员陪同带领的情况下,分头走遍了大芬油画村各个街区的每一处角落。从抵达大芬村,再到离开,仅仅在半个早上完成,这些美国众议院成员单独行动,也不向其他人透露此行的目的,显得十分神秘。

曾经的油画生产

在大芬村所属区政府的对外宣称中,将美众议院成员的“到来”视作正常的外宾访问,因为他们也并未向中方说明此次大芬之行的真实目的,但据雅昌艺术网记者们接下来数天的走访发现,美众议院的这次行为虽然是临时确定,但绝非单纯的旅游观光,一些略微知情的人士也透露出他们的可能目的——“他们到来可能别有目的,或许是在考察大芬村目前是否依旧存在作品侵权的问题”;从走访的一些店家口中也证实了起码深圳政府单方面存在着这方面的担忧——在美国人到来的数日前,五组“有关部门”人员对大芬村进行了地毯式排查。

美国众议院成员最终的“检查”结果可能出乎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或许存在的期待爆炸新闻的预料,最起码在现场,他们没有找到涉嫌侵犯版权的油画,甚至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还“乐呵呵地购买了”一些在大芬美术产业协会的管理人员视作“原创”的油画。“检查”结果如此,却仍然让我们颇感惊诧,这种惊诧不在于大芬村惊动了美国众议院,而是对我们“大芬村油画=复制、模仿的行画”这一既定印象的颠覆,让我们有兴趣探索大芬村在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后都有了哪些变化,是何种原因促成了它的转型,它曾经又是如何形成我们记忆里的那种面貌的?

大芬油画村入口处宣传黄江的海报

点燃大芬油画的星星之火

“大芬”一词,首次出现在嘉庆二十三年编纂的《新安县志》中,一个边缘而又古老的客家村落,那里的居民,无论如何也料想不到,如今的大芬村会通过文化与市场的力量,奇迹般的成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版权兴业示范基地”、“美术产业示范基地”。

据大芬美术产业协会秘书长周峰介绍,大芬油画村的形成与一位名叫黄江的香港画商密不可分,我们现在仍可以在大芬村的主入口处右侧见到黄江的宣传海报,他被大芬村冠以“大芬人的骄傲”,大芬油画的“创始人”、“第一人”、“奠基人”等称号,如果能够给大芬油画村的发展转变进行分期的话,起码在头十年,即大芬油画村的自发发展阶段,则可以被称作“黄江的时代”。

黄江的徒弟黄通介绍,黄江生于广东四会、长于广州,“文革”期间因其艺术方面的功力而被领导委以文艺宣传工作,1970年移居香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工经历如做焊工、当调酒师之后,心有不甘而重拾画笔,做起了商品油画生意和开班授徒。1986年开始因商品油画订单而应接不暇,并且为全球零售业巨头沃尔玛供应油画,加上他发现深圳作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有着很多政策上的优惠,于是,黄江来到了与香港仅一河之隔的深圳罗湖区的黄贝岭召集画工,开办油画工厂。1989年因为二线海关的阻隔,内地画家难以进入市区,以及黄贝岭租金的上涨,黄江把油画工厂搬至如今的大芬村。

今天的大芬油画村

就在那一年,黄江带着自己招募来的26位画工进入了大芬村,“那时候大芬很荒凉,像俄罗斯的西伯利亚那样荒芜。村民连300人都不到,到处是芦苇。但是租金很低,200平方米每个月才1500元”,黄江回忆说。正是在这种情形下,黄江开始了国内当时少有的油画加工、收购、出口的业务。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一些绘画爱好者、美术学院学生,甚至小有名气的画家纷至沓来,行业逐渐兴盛,开启了大芬油画的第一页。

之后,大芬村的发展十分迅猛,在黄江进驻大芬的三年后,就有不少香港和内地的商人陆续来到大芬村,而那时候的黄江已经发展成为最大的商品画经销商了。到了十年前的2004年,据周峰介绍,“整个大芬村,包括茂业书画交易市场,共有书画、工艺等经营门店243家,其中从事油画生产和销售的有145家,从事国画、书法创作和销售的有55家。”如今,大芬村则拥有40多家企业和1200多家画廊、工作室及画框、画材等经营门店,村内从业人员8000人,加上散居周边的从业人员,总人数则超过20000人,创造的年总产值(2013年)高达42.6亿元。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