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跃千年——2010年虎文化展

时间:2010-02-05 14:59:04 | 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名称:虎跃千年——2010年虎文化展

Tiger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展览时间:2010年2月4日——3月21日

展览展厅:A展厅

活动名称:虎跃千年——2010年虎文化展暨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启动仪式

新闻发布会:2010年2月4日9:30

启动仪式:2010年2月4日10:30(礼仪大厅)

主办单位:首都博物馆

协办单位: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物馆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

北京艺术博物馆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北京民俗博物馆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洛阳博物馆

北京收藏家协会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

展览介绍:

在经过了国家六十年华诞的牛年之后,我们又迎来了朝气生威的虎年。虎,以其凶猛彪悍、体态威严而被冠以百兽之王的美称,在生肖文化中是威武雄壮、权势的象征,能驱灾辟邪。虎的形象在我国几千年来的历史长河中,不仅作为装饰文化,更成为与龙并驾齐驱的瑞兽被人们尊崇、信仰,很多以虎为题材的民俗故事、民间传说广为流传,无论是政治观念还是社会生活,虎作为重要的文化事项被用于各个领域。

虎年在即,首都博物馆将会于2010年2月4日——3月21日在本馆地下一层推出“虎跃千年——2010年虎文化展”,辞旧岁迎新春,邀请更多的观众博物馆里过大年。展品除集合首都博物馆和京内外多家文博单位的精美藏品外,牵手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展现中国虎文化的博大精深,虎年吉祥、和谐美满,反映我国人民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和内涵极为鲜明的民族心理特征的同时,更关注当下,关怀野生虎的自然保护现状,从文物、民俗、自然保护多角度立体阐释虎的主题,使得展览主题更富社会现实意义和价值。以期带给观众不同于以往的新年体验。

整个展览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虎踞神州 护中华”。传统文化中,虎最早作为图腾崇拜的对象之一,进入人类的视线。追根溯源,最早关于虎的文物、考古资料中,虎的形象往往与龙相伴而生。本部分将运用图片及实物,来介绍虎如何从一种自然状态转化为一种生肖动物。第二部分,“千年衍化 塑虎形”。从代表国家权力象征的国之重器到平常百姓家的生活陈设,从人们最为熟知的生肖虎到民间工艺家手中的民俗虎,从汉族对虎的信仰到少数民族对虎的崇拜,多姿多彩的虎形象和其中所蕴含的深意组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中国虎文化。本部分将从虎的形象在各种器物和实用器具中的运用,来展示千百年来虎的形象变化与衍生。第三部分,“虎亦有灵 通神术”。从原始宗教到现代我们所熟知的几大宗教,虎都是被崇拜的对象,它以超自然的力量,深入到人们的内心世界。道教中,虎是天上的星宿之神,又是守护生命之神;佛教中有很多与虎相关的传说;中国少数民族的萨满教等原始宗教中,虎作为膜拜对象,与世俗相比,有着不同一般的宗教内涵。第四部分,“说唱逗乐 话虎年”。为增加观众互动性、参与性,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本部分将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新创作了以虎为题材的吉祥段子,向观众奉献一台集平谷大鼓、单弦、西河大鼓、京东大鼓等为一体的传统曲艺表演。此次展览视频、图像方面得到了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支持,提供了很多难得一见的,关于野生虎自然生态保护的珍贵照片和影像资料。相关视频会在展厅循环播放,呼吁公众关爱生命,重视对虎的种群保护。引导观众由观虎、知虎逐渐成为爱虎、护虎的群体,提升展览现实意义。

本展览虽是反映虎的文化展,但实物的展示只是一方面,为了营造过节的氛围,增加展览的趣味性,共同本展在形式设计方面更加注重观众的参与性,大量运用多媒体、网络通讯等手段。除了制作专门虎的专题片播放之外,还专门在展厅设立了一个互动区,设置可联网电脑,观众可以登陆网上“虎跃千年”展专页——送上新年祝福,寄语野生老虎,在互动专栏中,写下对虎年的期许,对野生虎保护的感受和寄语。通过网络提交,在网站中统计并收集提交的寄语。观众还可以在看毕展览回到家后,通过联网看到自己和其观众们提交的网络寄语。同时,展览通过多媒体的手段,运用书法的形式,将一笔“虎”字的运笔转折动态的展示给公众。相信观众会有不同感受和惊喜。此外,在展览的尾声部分,我们设置了希望之墙,观众可以将对来年的期许、对野生虎保护的寄语写在墙上的贴纸上,以上诸多体验式环节的设置,希望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全方位的安排,使观众参与到展览主题中来,感受庚寅年味。

从2006年开始,每一个春节期间,首都博物馆都会呈献给观众一场文化的盛宴。相信值此虎年新春佳节,在博物馆里过大年的您,也会有不虚此行的满足感和崭新的新年体验。

重点文物:

1. 铜镀金莲师忿怒金刚像

首都博物馆藏

莲师忿怒金刚,藏语音译“多杰佐罗”,表示莲花生以神通力量降伏乌地延那和西藏山神、水神所化现的形象。忿怒莲师形象有三种,其中一种就为一种是一面二臂三目形象,面相忿怒,右手上举执金刚杵,左手持普巴杵下刺,身着笨教赞神所穿的藏式大袍,身上有骨冠、骨饰和虎皮裙等寒林八饰,以威立姿势站在老虎身上,或九面铁猪身上。

2. 石虎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藏

圆雕石虎,身体右侧镌一“官”字。神情高傲,四肢及头部刻画充满张力,形态逼真,雕刻手法娴熟,存世较少,是金代石虎的代表作。

3. 虎形玉佩饰

西周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

器身一面用阴线区分出头、颈、躯干和尻部,再用阴线刻画出眼、鼻、耳、口、腿、爪等细部特征。另一面光素无纹。这件虎形配饰虽然出自西周早期墓葬,但却表现出浓重的商代风格。臣字虎眼、巨口利齿等风格,从而不排除为商代遗留物的可能性。

4. “青羊作”龙虎铜镜

洛阳博物馆藏

镜作圆形。镜背圆钮,圆钮座。座外浮雕一龙一虎对峙,两者头部间置一枚“五朱”钱纹,龙虎昂首张口,曲颈盘绕,后躯压于钮下,肢尾外露,龙后侧有“青羊作”三字铭。其外饰两周弦纹和一周射线纹。宽镜缘上依次为锯齿纹、弦纹和双线波折纹。

 


 

5. 彝族虎纹男装

20世纪中期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藏

彝族是一个畏虎、敬虎、崇虎、爱虎的民族。彝族史诗《梅葛》传唱着天地万物由“虎尸”衍化而生,认为人死后,灵魂也会幻化成虎。现实生活中,广为流传着的“十月太阳历”将虎列为十二兽之首,彝族先民世居的名山大川很多也以虎为名。应该说,虎的文化特征已经渗透到彝族人的精神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反映在生活中,就是我们看到的各种服饰工艺中虎的形象无处不在。多有光明、正义、驱鬼、辟邪,企盼吉祥等寓意,反映了彝族尚黑、崇虎、敬火、尚武等传统文化特征。

6. 黄釉虎形枕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藏

该件虎形枕作卧虎状,四肢蜷卧于地,虎头叠于卧地的前爪上。虎身以黄底黑彩相间的条状纹来表现虎斑,虎头、尾、爪大致塑出轮廓,墨笔画出口、眼、鼻、耳等部位, 所谓 “三分塑,七分绘”。

7. 釉里三彩龙虎斗将军罐

清康熙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罐因附珠宝顶盖形似将军盔帽而得名。整体造型浑圆高大。通体以青花、釉里红、豆青三色绘画龙虎纹,图案生动传神。

8. 猛虎下山风筝

现代

北京收藏家协会提供

9. 陕西小老虎

现代

北京民俗博物馆

陕西的布老虎大多选色大胆,整体以鲜艳明快的颜色作为基调,运用对比强烈的色块加以装饰,针脚相对粗大,虎的整体形象放大夸张,粗犷厚重之气浓重,正好符合了关中人朴讷温厚、爽直豪放的性格。

利玛窦——明末中西科学技术文化交融的使者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利玛窦——明末中西科学技术文化交融的使者

Matteo Ricci—The Envoy Who Promoted the Mixtur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West During the Late Ming Dynasty

展览时间:2010年2月7日——3月20日

开 幕 式:2010年2月6日(礼仪大厅)下午

展览展厅:B展厅

展览费用:30元(具体收费办法见附件六)

承办单位:首都博物馆

主办单位:中国文物交流中心

意大利马尔凯大区政府

展览介绍:

“利玛窦——明末中西科学技术文化交融的使者”展览不只是对一个人物的介绍,更是对一个时代的展示。公元16世纪,世界历史出现巨大转变。中世纪的黑暗愚昧在地理发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浪潮席卷下被渐渐冲淡。科学思想战胜了封建迷信,人本主义冲破了宗教禁锢。面对迅猛发展的基督教新教派,罗马教廷这座衰朽堡垒摇摇欲坠,它的守卫者们惶惶不可终日,挣扎着维护教廷渐趋黯淡的光芒。天主教维新组织耶稣会派遣大批成员到世界各地传教,以扩大罗马教廷的影响范围。1578年,利玛窦沿着达•伽马开辟的航线,乘风破浪前往印度,开始了他的远东传教之旅,并于5年后踏上澳门土地。从此,他把后半生交给了中国,行程路线贯穿南北,最终辞世于北京。该展览的展陈设计别具特色,基本上按照利玛窦走过的路线安排陈列空间。利玛窦从欧洲到亚洲的海上艰苦之旅用一个铺着木板的狭窄空间表示,配着波涛滚滚的声音,能让观众身临其境般体会利玛窦遭遇的种种困难。

利玛窦是一位大学者,他的勤奋与渊博值得我们敬佩。为了引起关注从而便于传教,他饱学各种知识,给中国带来当时欧洲先进的科学及艺术成果,让明朝士人看到了精密器械与写实油画。首都博物馆举办的“利玛窦——明末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使者”展呈现了代表16世纪左右欧洲科技水平的星盘、圆规、经纬仪、约分仪、水力锯、挖泥船等,涉及天文、地理、测绘、机械等诸多领域。大部分展品制作精良、小巧细致,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足以令观众在惊叹之余了解利玛窦介绍到中国的科学用具之原状。提香、拉斐尔、卡拉瓦乔等大师原创的油画作品则用于表现16世纪文艺复兴的伟大成就,不但揭示利玛窦从中汲取的西方绘画技法,还给美术爱好者提供了一场华丽视觉盛宴。

拉斐尔名作《永恒与天使》在利玛窦展览中出现。画中,小天使簇拥着半身的上帝,他正在赐福、目光朝下。这件作品可能是拉斐尔主创的《基督被解下十字架》的祭坛大屏风上端的装饰线脚,是为佩鲁贾的巴里奥尼家族创作的。

古罗马学者西塞罗的著述《论责任、论友谊、论老年、悖论》的16世纪版本反映了利玛窦研究过的知识。西塞罗著作中的人性和伦理智慧、作品的文风被视为演说家和作家的最佳典范,因而对西塞罗著作的研读构成了耶稣会士教育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利玛窦,他在自己的第一部中文著作《交友论》(1595年)中引用了西塞罗《论友谊》一文中的许多格言。

火绳枪是一种从十五世纪末起被广泛使用的火器。这里陈列的展品包括滑膛枪管和牛角及螺钿镶嵌的外壳,主要特点是它的“转轮打火”系统,避免了使用火绳点火发射。

拉蒂诺测角仪是用设计师拉蒂诺•奥西尼(1530-1580年)的名字命名的,用来测量距离、高度、深度,还用于地形测量。它有一个中央轴及与它相连的四个移动轴,它们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配有窥孔。轴上还刻有不同度数。

简易经纬仪通过测量位置角度来观测高度、距离和进行地形勘察。它有一个中央圈,中间是转动的罗盘,外面有一根带有两个窥孔的转动照准仪。当窥孔对准某个特定地方时,经纬仪就会在地平中央圈内显示对应北极磁场方向的位置角度。

利玛窦是第一位把欧洲近代文明慷慨介绍到中国的西方人,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认真钻研中国典籍的西方人。他巧妙借助儒家文化传教,一方面肇始了东西方文明的接触,另一方面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世界上很多地方不同,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制度与传统。利玛窦访问的明朝正处于理学思想和士人文化占主导的状态,同时也有着无与伦比、璀璨夺目的物质财富。青花瓷、金银器、玉摆件和水墨画体现出中国晚明高超的工艺水准以及从皇室贵族到普通文人都推崇的哲学理念。这些物件代表了利玛窦所看到的泱泱中国,也许曾让他艳羡不已、啧啧称奇。

本次展览展出了首都博物馆藏的景德镇窑青花人物纹罐。此罐制作于明朝万历年间,肩部饰一圈缠枝花卉纹。腹部四开光内均绘人物故事图,近足处饰莲瓣纹一周。底书青花双圈“大明万历年制”6字双行楷书款。明代是我国瓷罐史上的鼎盛时期,由于“罐”与“官”谐音,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超过了瓶、尊,成了兴旺门庭的吉祥物。它们的用途与品位,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并取代瓶,成为人们居家摆设的重要物品。

 


 

重点展品:

1. 永恒与天使

拉斐尔

16世纪

木板蛋彩,64.5x72厘米

佩鲁贾 翁布里亚国立美术馆

画中,小天使簇拥着半身的上帝,他正在赐福、目光朝下。这件作品可能是拉斐尔主创的《基督被解下十字架》的祭坛大屏风上端的装饰线脚,是为佩鲁贾的巴里奥尼家族创作的。

2.《欧几里德原本》(15卷)

克拉维乌斯

罗马,apud Vincentium Accoltum,1574年

印刷书,17.7x12.5厘米

费尔莫 罗莫洛•斯佩兹奥利宫市立图书馆

公元前四世纪末至三世纪初欧几里德(公元前367-283年)撰写的《几何原本》共分13卷,它是古希腊流传至今的最重要的数学著作。1574年,利玛窦的老师、德国数学家克拉维乌斯出版了注解版《欧几里德原本》共15卷,其中的前6卷由利玛窦和徐光启译成了中文。

3.拉蒂诺测角仪

意大利制造

16世纪

200毫米

米兰 克利科收藏

用设计师拉蒂诺•奥西尼(1530-1580年)的名字命名的这件仪器被用来测量距离、高度、深度,还用于地形测量。它有一个中央轴及与它相连的四个移动轴,它们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配有窥孔。轴上还刻有不同度数。

4.托勒密浑仪

乔万•巴蒂斯塔•朱斯蒂(佛罗伦萨)(考证)

约1570年

最大直径200毫米

米兰 克利科收藏

浑仪是通过一系列同心圆环来测量天体和太阳等基本轨道的仪器。一般而言,并就这个展品来说,浑仪反映了托勒密体系的宇宙观,那就是利玛窦向中国传播的地球中心论。

5.简易经纬仪

乔万•巴蒂斯塔•朱斯蒂(佛罗伦萨)(考证)

约1575年

直径140毫米

米兰 克利科收藏

简易经纬仪通过测量位置角度来观测高度、距离和进行地形勘察。它有一个中央圈,中间是转动的罗盘,外面有一根带有两个窥孔的转动照准仪。当窥孔对准某个特定地方时,经纬仪就会在地平中央圈内显示对应北极磁场方向的位置角度。

6.景德镇窑青花人物纹罐

明万历

通高35.5、口径21.8厘米

首都博物馆

传世品

明代是我国瓷罐史上的鼎盛时期,由于“罐”与“官”谐音,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超过了瓶、尊,成了兴旺门庭的吉祥物。它们的用途与品位,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并取代瓶,成为人们居家摆设的重要物品。该罐肩部饰一圈缠枝花卉纹。腹部四开光内均绘人物故事图,近足处饰莲瓣纹一周。底书青花双圈“大明万历年制”6字双行楷书款。

7.唐寅李端端图轴

纵122.8、横57.3厘米

南京博物院

传世品

此画是唐寅根据李端端的故事而创作的。画中的人物均身处唐代“狂生”崔涯家中,他们身后为一山水画屏风,安坐在中间的戴帽留须男子即为崔涯。图轴主角李端端为当时的扬州名妓,画中身穿着素色的衫裙,手持着一朵白牡丹。整幅画面展示了李端端据理巧辩的过程,崔涯认真聆听,透露出折服的神情。崔涯的坐姿被唐寅画得格外的安详随意,手上持着白卷,背懒靠在椅子上。侍女们的面容淡定自若,清秀可人,服饰也画得相当精致,衣纹的条理清晰可见。

8.祝允明草书七律诗轴

纵122.5、横57.9厘米

上海博物馆

传世品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晞喆。因多生一指,故自号支指生、枝指山人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擅书法,遍学晋唐法帖,小楷法锺、王,行书师承二王,草书受黄庭坚影响,毕生书法面貌颇多。

释文:“丞相祠堂曲水涯,祠边仍是相公家。千秋若解收金镜,万里何缘枉翠华。庭下犦牲兼絮酒,陇头松树夹梅花。人间不乏牛仙客,每揽遗编费叹嗟。谒张文献公祠为子复文学书。允明。”

此草书轴用笔纵横恣肆,笔力雄强,撇捺使转,得山谷飘逸之丰神。

古匾尽显梨园春

 


 

展览名称:古匾尽显梨园春

Ancient Horizontal Inscribed Boards Hung in Opera Theaters

展览时间:2010年2月6日——5月3日

展览展厅:M展厅

主办单位:首都博物馆

协办单位:北京文博交流馆

展览简介:

2010年2月4日——5月9日,首都博物馆与北京文博交流馆共同推出了《古匾尽显梨园春》,来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此次展出的梨园老匾,是从北京文博交流馆馆藏梨园旧匾中精选出来的,共计五十余方,都曾在梨园公会的馆址中悬挂过。匾额年代最早可以追述至光绪年间,最晚也到民国三十多年,镌刻了四行七科三千多名演职人员的姓名,是研究京剧全盛时期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展览内容按照匾文含义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国粹悠扬——字里行间中的盛誉,突出了对京剧本身的赞美

第二部分,统领梨园——行会牌匾上的美名,体现了梨园公会对梨园行艺人的领导和凝聚作用。

第三部分,德高艺湛——名伶艺苑中的典范,则表达了梨园人追求“德艺双馨”的行为准则。这也是此次展览的重点。

希望通过《古匾尽显梨园春》,为观众提供一个不同于以往了解熟悉京剧的途径,从匾文的字里行间洞悉京剧历史发展的脉络,体会梨园行艺人的辛酸苦辣。

主要文物:

1. 梨园新馆

梨园公会据传建于明末清初,具体时间已不可考。张次溪先生认为最早的梨园会馆建于右安门内陶然亭西南,而王芷章先生则考证建于精忠庙内。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梨园公会会址几经变迁。民国三十年,有名家筹资,于樱桃斜街中路复建馆址,被称为“梨园新馆”。故此匾挂匾时间为1936年农历九月。

2. 艺界荣光

啸伯(1910-1977)北京大兴县人,满族。其自幼喜爱书法、绘画,并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1年,正式拜言菊朋为师。随着艺术的日臻精湛,师从李洪春,正式挑大梁演头牌,并逐渐形成“委婉细腻、清新雅致”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京剧四大须生”之一。《白帝城》、《空城计》、《法门寺》等为其代表剧目。

3. 荷荫怀德

这块匾中出现了当时最富盛名的“四小名旦”——张君秋、李丗芳、毛世来、宋德珠。张君秋师从各家,唱做俱佳,其中王瑶卿对其影响最大;李丗芳,嗓音洪亮甜润,扮相雍容华贵,故有“小梅兰芳”之称;毛世来,有“筱翠花”之号,擅长演花旦戏;宋德珠,博采众长,形成自身“美、媚、脆、锐”的独特风格。

4. 谨言慎行

此匾在诸多牌匾中式最为特殊的一块。从匾左手落款便可知此匾为殿佑臣、周建安等七人受罚时所捐赠的。按梨园行的规矩,农历三月十八日为戏子和官工日期,这一天要祭祖师爷,而且不准唱戏,决不许违犯。违犯者要受到惩罚。受罚人捐此匾以警示自己日后勿再犯。

5. 音韵悠扬

戏曲演出团体内部各个方面的工作人员,归纳起来,在过去被称为“七行七科”。所谓七行,就是七行演员;而七科则是演员之外负责与演出相关的各项事宜的人员组织。此匾中所记录的129位音乐科同人即为七科中一种,主要负责音乐伴奏的文武场乐手,包括鼓师、琴师、大锣、小锣、铙钹、月琴、三弦等伴奏。

中国清代外销瓷展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中国清代外销瓷展

Chinese Export Porcelain in Qing Dynasty

展览时间:2010年2月4日——5月9日

展览展厅:O展厅

主办单位:首都博物馆

北京福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展览简介:

首都博物馆、 北京福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将于今年2月4日——5月9日在首都博物馆方厅地下一层临时展厅主办《中国清代外销瓷专题展》。

瓷器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早在东汉,中国已制造出了青釉瓷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所达到的惊人高度。而西方的瓷器迟至中国清代康熙时期才取得突破性进展,生产出硬质瓷。中国瓷器曾称雄世界近2000年,此间由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出口到世界各地的中国外销瓷,无不被世人视为珍宝。16世纪起,由于东方航线的开辟,以及因此带来的巨大收益,欧洲各国相继成立自己的东印度公司,投身到繁荣的中国贸易中来。欧洲的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开始以极大的热忱关注东方,中国外销艺术品受到各国市场的普遍欢迎,其中,瓷器的输入量最大,中国外销瓷器以其晶莹的质地、美丽的色彩引发了西方人士的热烈追捧,人们开始争相购藏。

清代,我国瓷器在青花瓷、五彩瓷和斗彩瓷的烧造上已达到历史上的顶峰,在西方珐琅器的影响下又发明了珐琅彩瓷、粉彩瓷,单色釉瓷也不断涌现出创新品种,后在广州还产生了适应西方品味的广彩瓷。尤其是各种装饰手法相互交错,搭配组合更使新品种成倍增加,实可谓色彩缤纷,花样繁盛,精美空前。清代外销瓷正是中国古陶瓷装饰艺术与工艺技术高度成熟、集大成时代的产物。

清代外销瓷器是在中西贸易中,逐步适应国外市场的需求和喜好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彩绘瓷。它既保留了中国陶瓷彩绘艺术的传统,又吸取了欧美的艺术精华,堪称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化(中国)和最发达的文明(欧洲)相交融的产物。

 


 

本次展览分若干文化专栏展出了近200件自清康熙至民国初年有代表性的清代外销瓷器,体现了清代,尤其是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以及文化的输入输出,再现了中国瓷器艺术在18世纪中西经济、美术、文化交流与互动上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及国内学者对清代外销瓷研究的现状。无论是对普通观众而言,还是对瓷器爱好者、瓷器收藏家以及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学者而言,都是难得一遇的赏析机会,弥足珍贵。

与本次展览相配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同期推出了由胡雁溪、曹俭编著的《它们曾经征服了世界 ——中国清代外销瓷集锦》一书,本次在首博举办的《中国清代外销瓷专题展》中的近200件展品就是从该书中精选出来的。该书的前面有胡雁溪撰写的以《清代外销瓷是17世纪中叶以来200年间世界陶瓷艺术的巅峰》为题的前言,文章观点新颖、独到,令人耳目一新。书分19个题材专栏,收录了有代表性的清代外销瓷近450件套,为读者提供了大量丰富、精美的图像资料。

重点展品介绍:

1. 清雍正粉彩仕女采桑图盘

高2.5cm/口径23cm/足径12.8cm

这件采桑图盘是一件绘图极其精美的高品质的外销瓷,图中人物勾画功力深厚,众多仕女神形兼备,配景中的房舍器具、树石围栏无不精细入微。

仕女是中国历代画家热衷描绘的对象,中国画中有专门的“仕女画”类别。历代画家们都在按照自己心目中“美”的理想来塑造仕女形象。清代外销瓷上的仕女题材纹饰中,既有以贵族生活为背景的梳妆、游园、游戏、吹箫、抚琴、扑蝶,也有不少以民间生活为背景的撑船、采摘、牧羊、采桑等。

2. 清乾隆粉彩连生贵子纹执壶 (×2)

通高36cm/通宽23.8cm

足横13cm/足纵10cm

壶身高30cm

腹横18cm/腹纵14.1cm

这套执壶应用了中国吉祥纹饰“莲生贵子”图案。这种图案表现了生存和繁衍这种人类生活最基本的主题。

中国丰富的吉祥祈福文化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展示了中华民族深厚细腻的文化底蕴。

3. 清乾隆霁蓝开光粉彩仕女婴戏图大缸

高46cm/口径68cm/足径35cm

这样60多厘米直径的大型瓷缸是清代外销瓷中的大器,均为欧洲皇家显贵订购,多在宫殿或城堡中才有陈列,如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后宫的中国宫和匈牙利皇宫中都有此类陈设。

近现代名人画展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近现代名人画展

Paintings by Famous Modern Artists

展览时间:2010年2月4日——7月25日

展览展厅:圆展厅三层

主办单位:首都博物馆

展览简介:

本展览主要展出20世纪上半叶(1900——1949)名家的绘画作品,侧重北京地区的书画名家的作品,其中部分作品是首次展出。

传统的中国画在十九世纪初期经过一度沉寂,到鸦片战争以后,重新兴旺起来。其成就主要表现在花鸟画上。这个时期出现的一些绘画作品,一反过去纸绢相承、孤高冷逸的画风,扩大题材,接近生活,增加时代气息,重新繁荣起来,出现了以沿海城市为中心的“海上画派”和“岭南画派”。虚谷、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和陈树人、高剑父、高奇峰等人都先后为此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辛亥革命前后,一些有志改革之士,希望以西方绘画的写实技巧,改造中国画,提高中国绘画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能力。各地相继办起美术学校和派遣留学生,积极引进西方的美术教学方法,徐悲鸿、刘海粟、蒋兆和等通过自己的实践,对传统的继承和革新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和徐悲鸿同时代,有影响的画家还有张大千、齐白石、吴昌硕等人。

 


重点文物:

1. 吴昌硕 蒲塘清艳图

2. 齐白石 三子图

3. 齐白石 芭蕉书屋图

4. 徐悲鸿 灵鹫图

5. 徐悲鸿 奔马图

6. 张大千 黄山记游图

7. 张大千 仿道君皇帝八哥图

8. 张大千 中郎授女图

赵孟頫法书《大乘妙法莲华经•卷五》入藏首都博物馆特别展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赵孟頫法书《大乘妙法莲华经•卷五》入藏首都博物馆特别展

Special Exhibition for the Capital Museum Collecting Zhao Mengfu’s Saddharma Pundarīka Sūtra, Vol.5s

展览时间:2010年2月4日起

展览展厅:D展厅

主办单位:首都博物馆

展览简介:

这件由赵孟頫所书的纸本手卷《大乘妙法莲华经•卷五》,横730cm,纵26.7cm,是赵氏小楷传世真迹中字数最多的一卷,计有一万三千余字。元代鲜于枢在《困学斋集》中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 可见赵孟頫是元代书坛的当然领袖。此卷书法字体宽和雍容,风骨秀逸,平和简静,结体法度严谨,挺秀润健。属赵孟頫晚年精品。

赵孟頫(zhào mèng fǔ)(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元代著名书画家,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此次首都博物馆在春节到来之际,为广大观众和书法爱好者特别奉上此特别展,作为春节期间首都博物馆最精彩的作品之一,力求让这件重要的书法作品通过首都博物馆的展示平台,最大限度的服务于公众,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能。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