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声音

清华美院雕塑系教授王洪亮:我们都是历史的过客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12-03 11:16:07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人物档案】

王洪亮,山东人,雕塑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近年来着重加强对于历史题材雕塑的研究创作,接受国家各大历史博物馆的雕塑创作任务:为中华世纪坛创作浮雕《开国大典》;为抗日战争纪念馆创 作圆雕《狼牙山五壮士》;为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纪念馆创作圆雕《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指挥者和决策者》、浮雕《庆祝红军长征胜利会师》;为刘胡兰纪念馆创作浮雕《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为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创作圆雕《危难中奋起》、浮雕《他们从南昌起义走来》;为沙石峪纪念馆创作浮雕《周总理在沙石峪》……王洪亮为全国二十多家纪念馆创作了纪念性雕塑,目前正处于创作阶段的是《遵义会议》。

王洪亮近照

坐在大大小小、或完成或未完的雕塑作品之间,我见到了王洪亮老师,虽已年届花甲,却让人感到有股年轻劲儿,谈到雕塑,目光炯炯,谈起生活,顺其自然。对雕塑、对艺术、对理想、对历史,六十岁的王洪亮已然清晰而坚定……

向往永恒

翻开王洪亮《向往永恒》个人作品集,看到其中大部分是主旋律历史题材雕塑作品。但其中也有为数不多的前卫实验性雕塑。当我好奇地提问,王洪亮谈到,在鲁迅美术学院求学期间,他对现代性艺术创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探索雕塑的材质、雕塑所能表达的观念。为此,他创作了综合材料作品——《三个人》。同一时期,他对远古时期朴素的石雕也产生了兴趣,创作了具有原始艺术特点的装置性作品《新石器——打击系列》。尽管当时的王洪亮在创作上如鱼得水,但他对雕塑的理解却让他放弃了在现代雕塑的路上继续走下去的想法。因为“当代艺术不能随便做,否则作品是不感人的;此外,虽然曾经做过的现代性雕塑看上去很纯粹,但它的重要性远远比不上历史性雕塑”。带着对雕塑要感动人,要再现历史、追求永恒的使命感,王洪亮踏上了历史题材雕塑作品创作的道路……

新石器——打击系列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一层陈列着王洪亮的《红军长征中的将领们》,与它身后以徐悲鸿国画《愚公移山》为原本的浮雕,相得益彰。关于历史题材雕塑,王洪亮有他的信仰,他相信这些作品有很重要的历史性,他愿意成为那个“记录历史的人”。而且,不仅是记录一段历史,也续写中国雕塑史。王洪亮说,回顾雕塑的历史,比如北魏、唐代的佛教艺术,从另一个角度为后人记录了一千多年前的历史,让我们了解到那个时期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信仰,这些雕塑不仅具有极高的的艺术性,同时还有它的社会性。因此他相信,历史性雕塑是无可替代的。

红军长征中的将领们

如何用雕塑来记录历史?

王洪亮并没有采用机械的方式复制历史,或者选择烘托、歌颂,而是用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来表现特定时期的历史。同我们常见的大型叙事风格的历史性群雕和浮雕不同,王洪亮试图表现和传递的是艺术中的历史感。在他的作品里,艺术与历史相辅相成。《红军长征中的将领们》这件大型群雕,表现的是甘肃会宁会师时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彭德怀、刘伯承、贺龙、徐向前、任弼时。9位穿着军装的领导人一字排开,他巧妙地运用人物在衣着、动势、神态等细节方面的差异,让作品整体上显得错落有致。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样貌、气质,但他们所共有的坚定、执着的信念和内在精神却又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同时,在这件作品中运用形体的起伏塑造出许多斑驳的光影,从而在人物之间营造出凝重的氛围。艺术通过直观的审美体验,以不同于文字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精神。

用艺术来表现一个时代的精神,这就是王洪亮历史性雕塑的永恒意义。无论关于历史的细节有些什么样的纠葛,那个时代的精神是相对确定的,是艺术可以记录和表现的。

做历史的见证人

王洪亮1953年出生于山东诸城。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真正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一代。孩童时代经历“下乡”,后来又经历“文革”。对于过去,王老师说,“在那个阶段我们就选择了这样一条路,就走成了这样,无所谓对错,它是个历史”。

王洪亮钟爱的历史人物并非他用泥塑过无数遍的英雄,而是司马迁。司马迁用文字书写了历史,王洪亮希望能用雕塑记录历史。他的第一件历史性雕塑是为中华世纪坛创作的浮雕《开国大典》,之后一发不可收拾,不断创作出各类大型历史性群雕或浮雕,包括《狼牙山五壮士》、《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等等。目前,全国20多个纪念馆中都有王洪亮的雕塑作品。这些雕塑作品,将中国共产党建国前28年历史的重要节点都展示出来了。“一大、建军、遵义会议、长征、会师、抗日、解放、建国,我的雕塑把它们都连起来了。”最初,王洪亮并没有用雕塑完成一段历史的想法,但在不断的创作过程中,作品就形成了一个整体。王洪亮将自己完成这段“雕塑史”的过程戏称为“乱序”,“最开始创作《开国大典》,后来做抗日、长征,现在做遵义会议,最后全都做出来了”。完成这段历史,王洪亮老师用了12年的时间。

尽管历史性雕塑创作已经进行了12年,王洪亮目前正在进行的《遵义会议》时也仍然像创作第一件作品一样纠结。他不愿意概念化地表现英雄人物,总是希望能用手中的泥,将距离年轻一代越来越远但也越来越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还原成一个个真实的人。为了准确表现“遵义会议”时期的张闻天,他查阅过不少资料,但仍然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艺术效果,这样他的创作就进入了停滞阶段。后来等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他很偶然地遇到了一个在他看来神似张闻天的模特,他的灵感又被激发出来了,很快作品就有了新的进展。事实上,不是模特真的神似某个历史人物,而是艺术家在模特身上找到了创作的线索。

王洪亮说,如果将他目前已经完成的作品全部展现出来,需要2000多平的展厅。这是他现在的一个愿望,希望在做雕塑的同时,整理作品并将它们展示出来。“如果有机会,能完全用雕塑的方式讲出一段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那是我的荣幸。”

坚守三尺讲台

除了雕塑创作,当教师是王洪亮热爱的工作岗位。在教学上,他始终坚持写实雕塑是基础。在王洪亮看来,如果学生在学院学习的阶段,没有得到扎实的基本功训练,要想在结束学业后成就一番艺术事业,希望是比较渺茫的。“雕塑是一种造型语言,几千年来艺术家们都在探讨着这样的三度空间。能坚持这么久,一定有它的道理。”王洪亮认为,学生首先必须要学好雕塑的本体语言,然后才能进行观念性、实验性创作。

要静下心来学习纯艺术,在今天的艺术氛围下其实是比较困难的。王洪亮说,每当遇到并不热爱艺术却进了雕塑系的学生,就会感到痛心。因为艺术是一件很苦的事,如果对艺术没有兴趣,不热爱艺术,是不可能在这条路上坚持下去,更不可能把艺术这件事做好的。这一刻,我明白了为什么王洪亮视雕塑为生命,甚至在数九寒天用双手去捂热冻住了的雕塑泥,那都是源于热爱……真希望走上艺术道路的青年学生们都能够摒弃浮躁与浮华,踏实、坚实地热爱艺术事业、执着艺术理想,续写中国的艺术史。

我们都是历史的过客,但我们也可以选择书写历史……

(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记者团 王华)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