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声音

陈伯康:M+,创造不同艺术类别之间的更多对话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2-06 12:55:41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

仇浩然:从面积的角度看,博物馆的规模是怎样的?包括建筑的空间大小及面积?高度?其规模我们可以从模型了解实际的比例。

陈伯康:和世界上主要的美术馆相比,M+博物馆面积算比较大,总建筑总面积约60000平方米,大约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八倍,也比伦敦泰特美术馆约13000平方米的面积大。

仇浩然:这座建筑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它与其它公共空间能区别开来的特征是什么。

陈伯康:特点在模型里不太明显,还有很多精彩之处未能在模型里反映出来。简而言之,因为该区域是填埋区,似乎没有太多历史特色,但它有一个先天因素,香港机场快线的隧道将建在博物馆下面,但赫尔佐格-德·梅隆团队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反而持欢迎态度,提议对隧道周围进行挖掘建造“Found Space”展区,放置大型装置展品(作为M+视觉文化博物馆大楼的地下展区)。建筑物中心深处将有一个侧面,挖掘为通向隧道的通道,并建造一个稳固的垂直入口。

除此之外,建筑不同区域有连接点,开放性非常好。这是一座水平面开阔的建筑,各方位都向大众敞开。在海滨区域,有通往剧院、影院空间、学习中心、咖啡厅的通道。从停车场到庭院,亦是一个公共空间。(右边)入口将是建筑和西九龙文化区的其它部分连在一起的主要空间。这是地面几层的情况。与此同时,垂直的通道,连接咖啡厅、公共空间和天台,塔上有研究空间、办公室,更上一层,有风景优美的观景区,开放的空中花园。这是一个有机的公共空间,可来回穿梭、上下相通,能提供多方位体验。

仇浩然:建筑本身看上去似乎是静态,通过每块矩形搭建起来,但有各种入场通道,另外,城市轨道就在建筑物底下,增加了建筑物的复杂性和兴奋点,也许能吸引一家三口前来参观。

陈伯康:是的。这是一座让人很有自信的建筑,适用于举办各类活动,外观也十分引人注目。从侧面看,这座塔非常苗条,除了将潜在地发展为LED屏幕外,它的透明性强,基本能透视整座塔,非常精彩。

仇浩然:世界上很多重要的美术馆都被都视为所在国家/地区的地标,譬如20世纪70年代的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往往倾向标榜美术馆地标性外观,但功能性则被削弱了,在您看来,M+视觉文化博物馆是偏向成为地标,还是一座功能性较强的博物馆?还是两者兼之?

陈伯康:当然是两者兼有。我们从伊始就决定建造一座内外兼修的博物馆。不但实用性好,而且公共性也好,当人们置身博物馆里,明晰自己的去向。尽管它很庞大,但是一座可亲近的建筑。与此同时,它恰好坐落在维多利亚港旁,这对它成为地标性建筑有所帮助。

仇浩然:我们多次听到M+是一座新型的视觉文化博物馆,并非仅关注1980年代、1990年代架上艺术或当代艺术,而强调视觉性。人们通常把建筑简单地看成一座楼,到达那里,坐电梯上去,建筑中的什么元素构成视觉艺术和博物馆的概念呢?M+在设计和建筑上如何体现视觉性?您作为M+设计及建筑的策展人角色是怎样的?您如何从视觉艺术的角度展现建筑,让我们明白它不是砖和浆的合成品而已。

陈伯康:可从许多方面呈现。有人规规矩矩地观看建筑,也有人有添加,但更重要的是,强调收藏之外,视觉文化如何在其中调和,不是说是否通过设计、茶壶,或者内心信念、城市建筑、雕塑、绘画、录像等媒介的问题,而是如何通过人类创造的艺术形式,把想法提炼为视觉分享,体现人类语言不可演说的智慧表达。设计及建筑是其中的一部分,一方面,我们非常尊重并继续探索关于设计和艺术的传统观念的讨论,比如实用性、功能性等;另一方面,我们也可拓展,关注空间被建造的意义,如何调和、阐释、保存,经济、文化、政治、力量等如何作用于它。同样地,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通过作品和实践来关注社会的经济系统,从相反的角度,不仅包括设计和建筑如何透过视觉文化展示出来,同样,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视觉文化如何透过设计和建筑得以展现,这是M+视觉文化博物馆其中一个目标。我们并非对其它美术馆的项目持有偏见,大家平台平等,我们只是想创造不同艺术类别之间的更多对话,并非把它们各自归类,而是建立艺术、设计、建筑、流动影像之间的流动性。

仇浩然:您说得很有趣,很多其它设计和建筑的展览,通常只展成品,尤其设计展览,只展出茶壶、椅子、桌子、灯等成品,建筑展就是展模型。然而,设计和建筑的过程很重要,从草图制作、执行计划到自动化生产成品,这一过程被许多传统美术馆所忽略,通常只关注最终的成品,“啵”一下出现了,展览中,只说明由哪个设计师设计的,似乎那就是全部了,没有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功能性。

陈伯康:是的,创造的过程和发挥才智的过程。

仇浩然:M+视觉文化博物馆以及作为M+的设计及建筑部策展人的您,将如何突破这种传统策展模式?在传统表达的概念里,M+如何展示?一方面,打破传统非常具有挑战性;另一方面,就该展览而言,不谈论展示空间,你认为有什么方式能够把它们联合起来?而不是传统陈列式的展出?

陈伯康:这个问题很好,既难亦非难,难处在于如何展示它们的连接点,所以得就个案分析;与此同时,易处在于,除了建筑、艺术、设计等,我们涉及的学科和途径很丰富,看待事情很多元,在所看中寻找最合适的,所以展览不止有模型、相片、草图。比如刘家琨的《再生砖》作品,香港何等的作品,就是影响建筑的力量。其实有很多展现建筑的方式符合你说的特殊性。

M+很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的历史博物馆,尤其是艺术博物馆多倾向展出所谓的巨作,以变化和多样来评判,超现实的角度看作品。巨作当然很重要,但还有很多其它方面值得关注。

我们也展出被认为是巨作的作品,如弗兰克·赖德(Frank Lloyd Wright)的草图,保罗·鲁道夫(Paul Rudolph)的草图,不过,将这些作品放在刘家琨的合金和煤渣砖作品旁边也很和谐,还展出了很多其它材料,从传统的角度看,被认为没有价值,但事实上是很有价值的。

仇浩然:M+和您提出了评判设计和建筑收藏不同的标准。在香港,也有很多有趣的建筑及有潜力的建筑师,他们对于M+建筑收藏理念的反映和兴趣何如?今后计划如何从历史文献的角度收藏亚洲、香港、中国内地的设计及建筑作品?比如您说,“嘿!来M+我们,我们是很好的储藏点”。你认为,他们愿意把藏品捐赠给M+的原因有哪些,以及M+凭什么收藏他们的作品?

陈伯康:除了关注香港和中国大陆的建筑师,我们也关注其它地区和不同时期的建筑师,并得到了良好的回应。他们对此喜闻乐见,因为还未有其他亚洲的博物馆如此系统化地收藏建筑。他们明白M+视觉文化博物馆收藏建筑的价值,不仅保存和保护他们的作品,更重要是的扮演了为他们发声的角色。欧美大量建筑师都受益于为他们发出声音的公共机构,让他们的建筑、故事真正被讨论。M+可以成为植根于亚洲,为建筑师发出国际化声音的机构。不像其它地区,这里的建筑行业还没有很好的推动,我们希望帮助这种推动。

仇浩然:我很赞同,这很与众不同。没有很多政府机构,也甚少私人机构关注建筑和设计,但实际上它们确实影响我们的生活。很多建筑只是被星罗棋布地建在不同地方,亚洲确实还没有一种为此发声的机构。我们也见证过失败,让那些项目的参与者很消极。现在应该更正,建筑收藏不是在仓库里收藏一堆名作,要和城市互动,对于围绕在它们周围的人履行一种社会责任,这很重要。

陈伯康:所处的位置和矛盾很重要,博物馆如果只收藏所谓的标志性建筑很无意义,这是对建筑很肤浅的解读。

仇浩然:所在即所见(无趣)。

陈伯康:同样,博物馆也不能只收藏具有社会导向的建筑,重要的是展示理念对话之间的内在基因,这将很有趣。就像我们所在的这个城市,正因为差异性、矛盾和紧张的交织,不同的东西在这里聚合,让这个城市美好,让我们热爱它。同理,博物馆的建筑收藏也应有时而和谐、时而完全冲突的多样性。

仇浩然:很幸运能第一时间看到M+视觉文化博物馆的建筑收藏展览。谢谢!

导言:在新年伊始,M+带来第一个建筑展“构。建M+:博物馆设计方案及建筑藏品”,共展出一百多件重要的建筑作品,包括M+大楼的模型。随着时间的推进,M+逐渐揭开其神秘面纱。本期“浩然对话”有幸邀请到M+视觉文化博物馆策展人(设计及建筑)陈伯康(Aric Chen),分享M+大楼的设计,解读M+如何用突破传统的方式来收藏和思考建筑。

仇浩然:各位下午好,我是雅昌艺术网特约记者仇浩然,正在M+视觉文化博物馆主办及策划的第一个设计、建筑藏品展的现场,(构。建M+:博物设计方案及建筑藏品,亚洲地区首个建筑藏品系列──M+建筑藏品)。本次展览在港岛东太古坊ArtisTree举行。今天非常荣幸采访到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亦是M+视觉文化博物馆策展人(设计及建筑)陈伯康(Aric Chan),他将带我们参观展览及深入介绍M+视觉文化博物馆的整体建筑。

陈伯康:浩然,您好!谢谢!

仇浩然:谢谢您今天抽空接受我们的采访。据悉,这是您担任M+视觉文化博物馆策展人(设计及建筑)以来策划的首个展览。即使我作为香港市民,也是第一次接触M+视觉文化博物馆的模型,你能介绍这座建筑,以及它如何成为未来真正的M+视觉文化博物馆吗?

陈伯康:它由赫尔佐格-德·梅隆(Herzog and de Meuron)和其香港合作伙伴TFP Farrells联合设计,诞生于2013年的全球竞标之中。赫尔佐格-德·梅隆(Herzog and de Meuron)是瑞士巴塞尔著名的建筑事务所,设计过包括伦敦泰特美术馆、北京鸟巢等多个知名项目。赫尔佐格-德·梅隆(Herzog and de Meuron)并没有所谓的风格,设计特色在于因地制宜,对当地的情况考虑非常到位,M+的设计也很好与本地实际环境结合。远看M+,它极具地标性,简约,辨识度高,造型明快;近看能发现细节处理得一丝不苟。

仇浩然:据悉许多知名的、令人尊敬的建筑师都参与竞标,无需赘言终选方案比其它方案的优胜之处,可以透露有哪些建筑师参与投标吗?以个人的角度,在外观和功能上,终选方案缘何吸引您,或者,为什么它能吸引大众?

陈伯康:很多著名建筑师与顶尖的建筑事务所参与竞标,除赫尔佐格-德·梅隆团队外,还有日本坂茂建筑事务所(Shigeru Ban Architects),伊东丰雄(Toyo Ito),常驻巴黎和日内瓦的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 和奥斯陆的斯诺赫塔 (Snøhetta),都提供了上佳的方案。赫尔佐格-德·梅隆的方案最终脱颖而出,原因在于其全方位的可行性,使建筑更像一个香港家园,不仅展现香港的城市风光,且极具革新性,提供了不同视角的阐释。

最重要的是,我们不是简单地选择一个设计方案,也注重合作方团队本身,赫尔佐格-德·梅隆和他香港的合作伙伴善于沟通,能长期与我们保持关于M+建筑的讨论。

仇浩然:我们对赫尔佐格-德·梅隆设计的北京鸟巢十分熟悉,相比鸟巢相形见绌的质疑声,当然,(M+)本身也是一座非常有趣的建筑物,看到这块屏幕也是用于展示艺术作品的,对吗?

陈伯康:是的。这个设计有其潜在构思,譬如展示艺术家的LED影像、流动影像、数码作品等等。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