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马国馨:重读关广志先生——《灿然天地》读后

马国馨:重读关广志先生——《灿然天地》读后

时间: 2023-03-08 17:13:48 | 来源: 艺术中国
快讯 >

作者和刘淼与《灿然天地》画册 

文/中国工程院院士 马国馨

遇到刘淼总时他带给我一本厚厚的画册,这是由著名的水彩画家关广志先生的哲嗣关乃平先生编的“北京画院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学术丛书”之一,书名《灿然天地》,副题是“关广志绘画艺术研究”。该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20年11月出版,全书共355页,收入了关先生的水彩画作62幅,铜版画作16幅,另外还有学术和回忆文字,关先生年谱等内容。得书自然令我喜出望外,刘总与我合影并发给了乃平先生。

除了得到好书高兴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从高中到大学,一直是关广志先生水彩画的崇拜者,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关先生的“铁粉”了。我这样讲是因为有画为证,收到画册以后,我就从我早年收藏的各种画片中翻找出了19幅关先生的画作。除两幅是重复的以外,最早一幅是我在1955年买的关先生的“北京中山公园”的画片,由上海人美出版,至今已经67年了,仍保存十分完好。接着又在1956年买到了天津人美出版的三幅画片“颐和园秋景”“颐和园”和“中山公园紫藤古柏茶社”,1957年买到上海人美出版的“北海小西天”画片,这些画片都是定价5分钱一张。

晚年的关广志先生

最让我高兴的是在1957年还买到了关先生的一套画片共12张,总题目为《江山如此多娇》,是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印刷了7800套,售价6角,平均下来还是5分钱一张,所有这些画片至今都完好无损。在与画册中收藏的画作对比以后,还发觉我收藏的画片中还有五幅并未被收入这次获赠的画册之中,分别是“北京北海小西天”“北海小西天”“北京北海琉璃阁”“北京颐和园后山乾隆塔”和“华山西峰”。而且《江山如此多娇》画片集的出版一事,也未能列入先生年谱之中。这些画片中现在看上海出版的色彩还好,河北的就有点失真了。我把这些一个甲子以前的画片拍照发给了刘淼总,他连说:“太棒了,太珍贵了”,并马上转发给了现在日本的关乃平先生,乃平先生十分兴奋,连说:“太有意义了,太好了,有历史意义,文物价值。”

北海小西天

北海琉璃阁

华山西峰

 “江山如此多娇”封面及内页目录

其实我那个时候只是喜欢关广志先生画作的中学生,即使上了大学以后也对关先生的生平一无所知,更不知道他已经在我入大学的前一年,于1958年去世。直到这次看了先生的专集,才知道先生出生于1896年,满族人,在中学就打下了良好的中西美术基础,27岁起开始跟随英国女画家学习,接受严格的素描和水彩训练,29岁时从沈阳美术专科学校毕业,之后发表作品、参加展览、各地考察。36岁(1931年)赴伦敦,入皇家美术学校学习,去欧洲各地考察写生。1934年39岁时回国,陆续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先后在北平艺专、华北工程学院、辅仁大学、北京大学工学院等校教授美术。1953-1954年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

关广志先生(1896-1958)在英国留学时摄

在画册中收入了杨付恒先生发表于《中国美术报》的一篇文字“关广志与清华大学建筑专业的美术教育”,文中提到梁思成先生在创建清华大学营建系时说过:“建筑师的知识领域要很宽广,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是最根本的是他应是一位有文化素养的综合艺术家”所以梁先生从建系之初就特别重视学生的美学素养的教育,注重建筑与绘画、雕塑的美学,在当时的工科大学里,开设有素描、美术、雕塑(选修)等课程。在大学六年的学习中,美术课的学时占到总学时的十分之一,另外还有两周的水彩实习。

关广志先生和清华建筑系学生

从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系之初的美术教研组的教学力量配备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如最早的教师李宗津先生(1916-1977)是油画家,于1947年来清华,他的叔父就是名画家李毅士。1948年来系的李斛先生(1919-1975),擅长国画人物。美术史家王逊先生(1915-1969),1949年来清华,在哲学系和建筑系主讲美术史,还有雕塑家高庄先生(1905-1986)等,都是术有专攻的名家。但后来他们分别在1950-1952年间先后调往中央美术学院。所以在1952到1953年间,先是通过院系调整到清华任教的关广志和雕塑家宋泊先生(1911-20?)还有1950年回国的吴冠中先生(1919-2010)。与此同时又有一批中央美院的毕业生陆续来到清华,如较早毕业,在1952年同时来清华的华宜玉先生(1922-2005)和康寿山先生(1917-),后来还有1951年毕业的程国英先生(1922-1967),1952年毕业的曾善庆先生(1932-2020),1953年毕业的于学信先生(1929-1980),王乃壮先生(1928-)付尚媛先生(1933-),郭德庵先生(1930-2022)等人,这样一来美术教研组的教学力量陆续充实。其中关广志和吴冠中二先生是留英、留法回国,而关先生的年资辈分最高,是中国第一代的建筑水彩画家,所以在1953年以前,清华建筑系中,美术专业只有王逊,高庄和关广志先生是教授职称,其他多是副教授或讲师。再之后华宜玉先生是1985年,王乃壮先生是1988年评为教授。再后梁鸿文先生是1953年入学,1959年留校去美术教研组,估计是加强对教研组的领导力量。我们1959-1965年在校学习时,基本就是这一批中央美院毕业的老师在教我们,他们原来都是油画、国画、雕塑等专业,但是为了清华的建筑教育事业,重新在水彩教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至今为我们所敬重和热爱。

听说关广志先生来清华后,是王乃壮先生做他的助手,我特地打电话问了一下王先生,他已经95岁了,但记得很清楚:“我那年刚毕业,就让我当他的助教。关先生的水彩画得很好。那时都六十多岁了,还每天从城里骑车到清华来给同学上课”我还问王先生:关先生怎么才在清华只呆了一年,他说可能是到了退休年纪了吧!王先生还记得关先生的儿子也曾到过他家里。

中山公园

天坛

对关先生水彩画的印象最初是从“中山公园”和“天坛”两幅名作而认识的,无论构图、光影、色彩、技法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在大学学了水彩课以后,尤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北京展览馆曾举办过一次英国水彩画展,也感受到关先生对英国传统水彩技法的继承,特别是威廉·特纳那种的渲染色彩搭配,透明中稍显厚重的风格。他在清华虽然只有短短一年,仍为清华建筑系“水彩画的辉煌成就播下了种子。”例如华宜玉先生的画风就明显受到关先生的影响,她的“颐和园德和园大戏台”是我们在校时她最精彩和成功的作品之一。另外关先生在颐和园中的许多著名画作,如佛香阁、玉带桥、鱼藻轩、后山、湖山真意、远眺玉泉山等都是我们后来水彩实习时的标准地点和角度,以至我一直揣测关先生的这些作品是不是在清华时为同学们示范的范作。也正因为这一点,我马上就发现了画册中一幅画的题目标注错了,把“湖山真意”标成了“湖天真意”,因为在那里我就画过两三张画稿,所以至今印象深刻。

佛香阁

此后我也陆续收集了一些有关关先生学术评论的文章,对关先生的成就和在水彩画界的地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水彩是一个外来画种,从1715年传教士郎世宁来华教授画画开始,水彩传入中国已三百多年,在这期间从外来的水彩到“中国水彩”,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进程。2005年中国美术馆曾举办过“中国百年水彩画展”,后来在2015年初,又举办了“百年华彩——中国水彩艺术研究展”梳理了百年以来中国水彩画艺术的发展历史。在这次展览中,通过对几位艺术大家:关广志、李剑晨、潘思同、王肇民、阳太阳、古元、哈定等人作品的研讨,总结出他们对水彩艺术语言的拓展和创新,从而引发水彩风格的不断演进和变革。在美协水彩画艺委员主任诸迪的文章中写道:“在这些画家中,关广志与李剑晨是第一代专业水彩画家,素有‘北关南李’之称。关广志早年留学英国,是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最早的中国留学生、在绘画语言上,他将西方水彩艺术明丽优雅的特点。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气韵笔法相糅合,以亚麻布、原色卡纸和背托宣纸的水彩画纸作底,用碳铅勾勒轮廓,施以水彩颜色进行创作。有时为了加强画面效果,他还在水彩颜料中调和中国画的矿物质颜料和意大利进口称为“潘普拉(penpra)”的白色颜料,从而创作了一批富有感染力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不透明水彩艺术作品。”

琉璃塔

杨仁恒先生认为:“关广志先生的建筑水彩画,一是强调表现建筑物结构的严谨、规矩;二是强调用色彩表现光影对照的鲜明,强烈;三是强调艺术整体语言的运用,点、线、面表现的坚实有力、生动准确;四是强调对建筑物神韵、意境的体现,使建筑主体置于协调的优美环境之中。他的作品格调清新,色彩明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既体现了古建筑的庄重与沧桑,又不失水彩艺术的特色,深受建筑学师生的喜爱。”

另一位美术评论家方亮认为:关先生对英国传统水彩画法的继承表现为“缝合法”即组织各局部进行渲染块面,然后形成一个统一画面的技术。作画时为了避免两种色彩的互相晕染、渗透而形成败笔,会先留出一条小缝隙,待颜色渐干后再处理这条缝隙,是西洋水彩画中的特殊技巧,其作品如“佛香阁”。又如“纸上混色法”,即不在调色盘上调色,而直接在画纸上混色,这样色彩更加自然、不呆板而富有清晰的特质,作品如“九龙壁”。又如“天坛”,使用颜料是不透明的水粉,其画法近于油画,先用色纸形成基本色调,然后以稀薄、单纯的颜色画暗部,用厚重、明度高而又覆盖性强的颜色画亮部。有时还掺以中国画的朱砂、石青、石绿,使画面更加丰富、响亮。”所以评论家认为“欧洲风景画对关广志的影响,技法与理论层面多于文化层面”。他的水彩“还保留着中国画传统的用笔与特定的图式”从而“努力建构属于中国味道的‘东方色彩’的水彩画,这实为中国画家践行西方艺术(水彩)本土化、民族化的重要一步。”

九龙壁

关广志先生去世至今已经64年了,我作为一个从事建筑工作的美术爱好者,通过自己早年所收藏关先生的作品的回顾,通过自己在清华大学学习时所受到的美术教育,时隔一个甲子之后,在当前的语境下对关广志先生的水彩艺术创作进行再发现、再认识、再学习,虽十分肤浅,但还是想通过这样一篇文字表达对于先生的尊崇和怀念。我想中国的水彩画界会永远铭记关广志先生,清华的美术教育也不会忘记关广志先生。最后还要再次感谢关乃平先生赠我画册,这将和六十多年前的画片一起成为我对关先生永久的纪念。

作者马国馨: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现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会长。2002年获第二届梁思成建筑奖。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国家级奖项。



马国馨:重读关广志先生——《灿然天地》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