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张祖英:关于中国油画现状的思考

张祖英:关于中国油画现状的思考

时间: 2023-01-20 17:40:27 | 来源: 艺术中国
快讯 >

张祖英

文/张祖英

内容摘要:值中国油画正在形成具有中国气派、中国审美精神的独特艺术面貌之际,笔者从自己在油画领域创作、工作数十年的感悟出发,针对当下中国油画现状提出自己的意见及建议,以期助力中国油画自觉地走上一条不同于西方油画发展的探索道路,体现出中国油画家对当今世界油画艺术的独特贡献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中国油画  现状  中国文化

笔者在油画领域工作并创作了三四十年,积累诸多感悟,由此激发的思考至今未息,欲就当今油画现状谈谈个人看法。

一、新时期中国油画的崛起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现象

中国油画发展到当今的水平,对于世界艺坛来说应该是个奇迹,没有哪国的艺术家能在那么短的时间中,在某一个艺术领域有如此重要的发展,在时代的沧桑巨变中,经几代艺术家百年的不懈追求,完成了将作为西方文化载体的油画艺术转化为中国文化载体的历史性过渡,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使之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中国油画家正在努力拓展,创造有民族精神和文化内蕴的时代艺术。

前几年我们去法国巴黎和意大利的著名美术馆举办了“中华意蕴——中国油画国际巡展”,反响强烈,他们惊奇地发现中国的油画已达到现今的水平,同时也感到中国的油画和西方的油画是如此的不同。总体来说,中国的油画已呈现出与欧洲不同的风貌,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画家和作品。2018年在意大利巡展的时候,维多利亚诺宫博物馆的馆长对我说,你们这个展览中的相当一部分作品与欧洲任何博物馆中的作品比都不逊色。而展览出版的画册,比意大利印得还好,值得收藏。

现今全国油画专业的从业人员已发展到几十万人之众,几十年来,中国的油画家艰辛奋斗,能够达到今天的水平实属不易。在中华大地上有这么多公众热爱油画艺术,其中不少人成为“北漂”“南漂”,过着艰难的生活,却还在不断奋进努力。我们有14亿人口大国的基数,且长期在中外优秀文化传统的哺育下,所以我们对油画艺术在中国的未来发展应该具有信心。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欧洲油画经历六七百年的发展,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和优秀的作品,他们所创造的艺术成就已把油画艺术推到了几近极致的高度。但我们中国从古至今,在与外来文化不断地融会中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当下也期望能在吸收、碰撞、融会中创造出中华民族自己的油画艺术,体现民族文化的创造精神,能够和而不同地展示出人类共同的精神价值。

(一)作为参照的俄罗斯、日本油画艺术发展状况的不同

如我们了解,俄罗斯油画已有三百年历史,作为后起的欧洲大国,自彼得大帝开始实行开放图强政策,发展经济,广纳欧洲各国经验,在文化上也积极引进,派遣留学生赴西欧学习油画,虽总体上比欧洲起步晚了三百年,但到19世纪达到了高峰。其时的俄罗斯人才辈出,文学界有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柯夫、普希金;音乐界有格林卡、柴可夫斯基;戏剧界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艺术理论界有车尔尼雪夫斯基、赫尔金、斯塔索夫、别林斯基等,在兴旺繁荣的文化大环境下形成了深沉博大、醇厚浓郁的民族气质。就油画来看,虽起步较晚,但从体系上可说是欧洲文化的一部分,它们国土相邻,文化交流密切。俄罗斯前期的“巡回画派”,后期的“艺术世界”以及苏联时期的一些优秀作品,都产生过很大影响。

与此相比,同样是我国近邻日本,自明治维新起,同样是改革图强,但实行脱亚入欧方针,大量艺术学子赴欧洲求学,黑田清辉、藤岛武二、梅原龙三郎等早期油画家对欧洲各艺术流派均有涉猎。从时间上看,日本的油画有两百年历史,比中国早了一百年。中国艺术前辈早先留学日本,如李叔同、王悦之、关良、陈抱一、关紫兰、倪贻德、许幸之等。但日本油画总体上在世界艺坛无影响,原因是他们在向欧洲的学习中模仿照搬者居多,全盘西化,缺乏本民族独到的意识和创造精神,只能起到某种传递作用,必然得不到西方画坛的重视与认可,以至现今日本只能以日本画作为民族文化的代表,树立如东山魁夷、平山郁夫、加山又造等几座日本画的大山,而无法以油画见长。回观俄罗斯及日本的现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可见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欲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取得一席之地,不立足于本民族的土地和文化传统精神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二)中国油画艺术发展的独特经历

与俄罗斯和日本相比,我们中国的油画起步晚,直至20世纪初,前辈艺术家为救国图强,艰辛引进,由于历史原因,早前从事油画创作的人士宛如晨星,李铁夫、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颜文樑、庞薰琹、吴大羽等前辈先后赴欧洲留学,能在艰苦的环境下学成归国,兴教办学已很不易,他们是中国油画的奠基者和开创者。沐浴在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传统下的中国油画家,真正在中国土地上大力推进中西文化融会和创造性的自觉努力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80年代以后国家实行了改革开放,走出去、请进来,展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宽松的文化环境下,那时全国的绘画群体犹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特别是1985年黄山油画艺术讨论会〔1〕召开后,中国美协成立了油画艺术委员会,1995年成立了中国油画学会,开始有了专门的研究机构,我认为从此时起,中国油画真正进入到兴盛的发展阶段。

值得重视的是,毕竟中国是具有五千年优秀传统的文化大国,从油画艺术引进中国起,有识之士很快就感悟到:要做出创造中国人自己的油画艺术的抉择。正因如此,中国油画虽有百年,但与日本全盘西化政策下创造力不足、缺乏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融会不同,中国油画家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油画民族化的探讨并举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如董希文先生提出的“油画中国风”,吴作人先生也著文明确表示“艺术的,特别是造型艺术的成就是不同于科学成就的,我认为美术要变成国际的除了它具备了种种优异之外,首先是要民族的”。油画要体现中国的民族精神,一时成为当时油画艺术探寻的重要话题。中国的油画家正是在国家的大力提倡与支持下,于1985年末,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2〕成立后在首次全国会议上就鲜明地提出,要为“创造具有时代精神、中国特色、个性特征的中国油画的奋斗目标”而努力,举旗树纲意义非凡。而1995年成立的中国油画学会〔3〕筹办首届油画学会展时又明确了“抱以真诚心态,关注社会现实、发扬民族精神、提倡多样探索”的指导方针。中国油画界进入自觉发展的时期,接着在21世纪初举办的众多学术活动中,先后提出“中国油画要建立自己的评价标准”“中国油画艺术的处境与抉择”“走中国油画自主发展道路”“自觉建构油画艺术的中国学派”等学术主张。

可贵的是,这些学术团体还组织了众多大型展览及学术研讨会来推行其宗旨。如:首届中国油画展“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画比较艺术作品展”“20世纪中国油画展”“大河上下——新时期中国油画展”“油画艺术与当代社会”“精神与品格——中国写实油画研究展”“拓展与融合——中国油画现代性研究展”等三十几项重要的学术活动,从各个侧面对油画艺术如何体现中国文化传统与当代社会生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逐渐使中国油画进入了成熟期并展现出与欧洲油画不同的面貌,真正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

一门外来艺术在本土能否生根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如下两点:首先,这门艺术能否立足在中华大地,反映中国人的情感、境界,被广大社会公众需要与热爱,从而拥有生命活力;其次,这门艺术在中国是否有适合自己生存的土壤,结合中国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使艺术本身能得到发展和提高,以朝向更高的阶段发展。历史证明,要想得到西方艺坛的尊重和重视,就要拥有他们所没有的,能够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这也是一个民族的艺术能够发展的内生动力与自信精神。中国的油画艺术正是这样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是中国文化界的独特现象。

为什么中国油画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在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中取得如此重大的进展?对比当代中国文化界的其他类别,如交响乐、芭蕾舞、话剧、歌剧以及其他外来艺术,没有一门能够像油画艺术那样,在中国大地上得到如此繁荣的发展,并能获得广泛的社会公众的热爱。

客观分析,中国油画的发展跟世界各国相比有它的特殊性,欧洲艺术发展早期主要是因宫廷、教会的需要,以及师徒作坊的传承方式,18世纪以后随着经济发展,画廊业的兴起与发展使之迅速扩展到民间,他们没有文化部,也没有文联、美协等国家级的专业部门。从中国油画史看,得益于举国体制的优越性与专业文化机构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了集体与个体的积极性,这也是中国特色。总体而言,中国油画得到快速发展有如下四个重要的因素:

1. 俄罗斯的影响

(1)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面对当时西方社会对新生人民政权的封锁,我国又需要在治国理念上与有共同理想的国家学习,在苏联政府的帮助下,派遣了大量科技、文化领域的留学生赴苏学习〔4〕。

(2)在美术方面自1953年至1961年全国艺术院校中先后选派七批,包括油画、雕塑、美术史、舞台美术方面青年教师赴苏深造。油画方面就有罗工柳、肖锋、全山石、林岗、郭绍纲、冯真、邓澍、李天祥、李俊、苏高礼等12位,他们刻苦研习,感受到正规教育体系的严格与规范,归国后在各自院校的教育岗位上,开拓视野,悉心推广,对全面提高中国美术学院油画教育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3)1955年,国家专程聘请苏联著名油画家马克西莫夫来中央美术学院开办油画训练班。当时我国各地一些有一定创作经验的教师如侯一民、冯法祀、詹建俊、任梦璋、靳尚谊、俞云阶、何孔德、谌北新、王德威、高虹、汪诚仪、王流秋、于长拱、秦征、袁浩、张文新以及尚沪生等约二十位参加了训练班的学习〔5〕。马克西莫夫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实践中手把手进行了细致深入的专业指导,从色彩、造型、主题性创作理念等涉及油画领域的各方面着手,带领学员深入研究油画艺术的基本规律,为培养我国油画专业骨干创作水平起到重要作用,也为之后各美术院校建立导师工作室制度树立了良好范本。正是这几项举措为五六十年代我国产生的一批至今仍能奉为经典的重大主题性创作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

1957年初夏朱德总司令来参观油训班毕业作品展与教师和同学合影。前排左起:李宗津、董希文、王式廓、江丰、马克西莫夫、朱德、吴作人、王曼硕、彦涵、艾中信。后排左起:丁井文、佟景韩、谌北新、王德威、靳尚谊、冯法祀、陆国英、魏传义、王恤珠、俞云阶、詹建俊、王流秋、汪诚一、于长拱、高虹、何孔德、侯一民、袁浩、秦征、任梦璋

(4)在施行以上措施同期,中苏文化交流密切,苏联在中国举行了几次较大规模的俄罗斯艺术大师高水平艺术展,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使得一大批俄罗斯和苏联艺术大家被中国人民熟知和喜爱。彼时我正是年轻的艺术学子,与同学们一起如饥似渴地欣赏和学习,也深切体会到油画艺术带来的无限乐趣,也作为当年这股热潮的亲历者,深切感受到这股热潮的精神冲击。

因此,不少俄罗斯的优秀画家,列宾、苏里科夫、赛罗夫、列维坦、柯茵之、科罗文、符罗别尔、涅斯且罗夫、克拉姆斯科依、夏加尔、康定斯基以及苏联时期的约干松、科林、普拉斯托夫、梅尔尼科夫、莫伊森科、萨拉霍夫等,都被国人熟知,他们的名字和代表作品不少人能倒背如流。当然,众所周知,西欧的艺术家成就丰硕,特别是进入现代绘画时期,包括印象派、后印象派无论在绘画形式、艺术语言的个性创造以及情感表达的自由意识、色彩规律的研究与发现方面都做出诸多创造性的辉煌业绩。而俄罗斯艺术则别有长处,从作品看,更贴近和关切人民的社会生活现实,特别是对于社会现实与人文情感深度的挖掘,深刻地展现了俄罗斯人民的灵魂,呈现了与欧洲油画不一样的精神追求,具有独特的艺术地位和影响;虽然他们文化渊源相近,但因国情与艺术传统各有特点,特别是在西方与前苏联时期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俄罗斯的油画艺术长期被忽视。但是金子必然会闪光,前些年在美国纽约、法国巴黎等地的重要博物馆多次举办大型的俄罗斯经典作品研究性回顾展,盛况空前,媒体大幅度隆重推介,而2021年在巴黎盛大举行的俄罗斯莫洛佐夫兄弟(Mikhail & Ivan Morozov)的收藏展证明西方终于对俄罗斯艺术刮目相看了。

2. 美术学院的培训

从1980年起,作为油画艺术大本营的中央美术学院,连续举办了18届油画高级研修班,以每班20个学员估算,18届约有三百六十至四百余人,等于把全中国所有美术院校教师中的年轻骨干和全国画院里优秀青年画家以高标准、严要求的标准轮训一遍,总体上极大地提升了年轻艺术家的艺术视野和创作研究水平。加上全国八大美术学院、几十所艺术学院以及综合性大学设立的油画专业,为中国油画发展提供了丰厚后续力量。

3. 协会的组织

在艺术发展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人才本身固然重要,但只有组织起来的人才才能发挥巨大的社会作用——艺术家各有不同的素质、秉性与追求,可以自由发展,但对于艺术门类的总体发展却有其科学性和前瞻性的整体规划和发展目标,循序向前推进。虽任何事业的发展有其客观的可能性,但最终起作用的,还得益于学术带头人和团体的引领。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立的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特别是1995年成立的中国油画学会,在这一进程上起到了重要作用。1987年,在上海主办的“首届中国油画展”第一次向社会公众亮出“中国油画”的品牌,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一个月的展期竟有23万公众观展,盛况空前,对于油画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及传播影响深远。之后包括中国油画学会在内的学术团体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连续举办了二十几项重要的全国性学术展览和专业研讨会,与中央美院十八届人才培训的业绩相配合,结合人才培训的提高与艺术展览的宣传推介,使学习与创作互相推动,以多种方式充分展现了中国油画家的才智。实践证明这是十分有效的措施,推动了中国油画的迅猛发展。

4. 专家学者的引领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伟大的事业,离不开一批有理想、有担当、有能力的国家精英人士的倾心投入。细心的公众会发现,在上述两个推动油画发展的社会因素中,无论是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还是中国油画学会的组织中,其学术核心都是同一批专家学者,他们是卓有成就的艺术家,是为人师表的教育家,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奉献精神且全身心地投入艺术的志士同仁。由他们组成的艺术核心团队,不仅理论上有明确的学术主张,在实践上也牢记“抓学术是根本”的信念,在推动艺术发展的每个重要阶段,总能提出阶段性的目标,适时提出有价值的学术项目并予以集中攻关,以高水平的工作引领艺术的发展。正是这样一批有公心、有实力的精英团队,几十年不懈地工作,焕发了中国油画家的创造精神,形成了人心齐、人气旺、风气好、坚忍不拔的团队精神,这是艺术领域内中国油画界所独有的艺术现象,为当代中国油画艺术进一步向高峰攀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以上所提到的是我们积极的一面,中国的油画事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灿烂的成果,正是中国油画家们百年心血的结晶。

二、当今中国油画发展几个值得关注的方面

油画艺术作为从西方引进来的外来艺术,应该说在发展过程中中国艺术家比西方艺术家更为艰难,因西方艺术家只需在自身传统基础上,根据艺术规律继续前行即可,而中国艺术家不但要掌握这门外来艺术的精粹,还需要在中西文化交流、融会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努力,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还需要完成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因此在发展道路上,中国艺术家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一)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油画作为外来艺术引进中国有它的先天不足

欧洲油画发展了600年,先后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后现代、现代主义等,每一个阶段都经历了不短的历史过程,而各个发展时期产生了大量的经典作品和彪炳史册的艺术大师。所以他们基础雄厚,艺术上有着清晰的发展轨迹。而中国的油画艺术,因为起步时间短,早年赴欧学习的先辈少,随着新时期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迅速形成融合与发展的热潮。众多艺术家远赴欧美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犹如在欧洲艺术长廊横开了一扇门,同步直奔油画历史的各个时期;从文艺复兴前后到现代诸流派,齐拥眼前,人们根据喜好各取所需,如饥似渴地吮吸知识和营养。

这样,从表面看似乎西方用几百年走过的路,凭着中国青年才俊的才智、渴望进入欧洲艺术殿堂的干劲,在新时期以来短短三十年间就走过了,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令世人惊诧。似乎西方有的我们已具备,甚至西方所没有的,我们也有人在实验。表层看来中国油画似乎进入了发展盛期,但冷静地分析,实际上个人真正体会到的只不过是艺术长河中的一段。就像平底锅摊发面饼,虽然铺满了锅底,但是其中漫布空洞。貌似发展迅速,但浅尝辄止的现象比比皆是,除一些优秀画家外,有不少画家对油画艺术规律及艺术语言体悟不深,缺乏文化积淀而基础不实必难盖起高楼大厦,更不要说攀登世界艺术高峰了。当前我们存在的众多艺术问题均与此有关。由此,从艺术的长远发展看,艺术要往高处走,我们必须夯实基础,应该在中国油画的各个层面向深处开掘,提高它的总体水平,对此我们务必要有清醒的认识。

(二)加强对中国油画的写意性研究

从文化发展规律看,油画艺术引进中国,中西文化碰撞,就会产生不同的创造性成果,正如美国的基辛格博士所说创造性经常产生于两个不同概念碰撞的火花中。 油画进入中国必然会面临中西两种文化交流、碰撞、融会的过程。

欧洲油画是在科学、理性和写实表现基础上发展过来的,有着包括色彩、空间、体积、透视学、解剖学等非常理性的内容,在数百年的历史中已经创造出难以超越的艺术成就。中国油画的出路在哪里?不少人很彷徨。但是联系中国文化精神和美学理念,中国文化传统精神中更多的是注重画外之意,如天人合一,境界、意蕴的诗性表达,就如油画中常提到的构成、节奏、对比、黑白等,以中国古代画论中的“气韵生动”就可概括其宽广的内蕴,包括对“形与神”“境与景”等关系的理解,强调艺术不是写真而是写心,以心写境,以境为画,也就是古代画家米芾的“画为心印”,可以感悟到古人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把握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这些古代画论散发着东方文明的光辉,相对于西方绘画的标准显然是新鲜的,也是不少西方大师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探索到的发展欧洲艺术的着力点。在欧洲印象派以后的作品中,就不同程度地出现过东方艺术的气息和元素。马蒂斯曾说灵感经常来自东方艺术,这帮助他走出写生画作的空间;显然,在绚丽的欧洲油画世界中仍留下一片可供中国艺术家展示才能的天地,给中国艺术家开启了另一扇创造的大门,可以展现别样的创造天地。

近期业内正在讨论写意油画、意象油画、油画的写意性研究等学术概念。我认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表达在世界文化发展中是独特的,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我们既然有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可以创造出另一空间,就要带有一种使命感实实在在地去做。首先要做好定位,明确和界定学术范围。“写意”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之一,但它不是全部,不是说“写”了就有“意”。写意的关键不在“写”而重在“意”。什么叫“意”?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先有“写”,才有“写意”。先秦文人的“写意”是表达心意,而且是将写意与人品相联系;唐代诗人在“写意”上侧重坦诚豪放品格的发扬。从这种发展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写意”是有文化指向的,在它的开始阶段,倒不曾涉及表现形式的风格约定,到宋代文士那里,对“写意”的指涉进一步明晰,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苏轼的见解,他把“写意”与“意气”联系起来,包含了精神修养。而在绘画的发展史上,他将士人画的“取其意气”与画工画的追求外表形似加以区分,提炼为中国写意画的基本内涵。此后的文人画家和评论家遂将“写意”与“求工”作对比性的评价。但即便在宋元人士心目中,草率和简略并不就是写意的全部;他们对写意看重的还是它所蕴涵的精神价值。

另外,从绘画发展的历史看,写意表达的作品与原有的绘画最不相同的地方,是它对原有绘画目的和绘画技法标准的突破,是根据自然之美的客观形象表现出艺术家心灵的境界。把写意等同于用笔豪放、恣意涂抹、造型松散、随意而为是对写意的简化。真正要理解“意”的内蕴,就要去总结研究,否则只会产生轻松几笔绘成的半成品;但不能不承认,一些非常写实的作品也很有境界和意蕴,并且与写意精神心曲相通。因此,应明确“写意”不是一种手法或模式,而是作品的精神境界和画外之意,是作品精神的诗性表达。对此,我认为油画的“写意精神”或“写意性研究”的说法更为恰当与科学,如果把这些问题研究好、研究透,我们的绘画确能独树一帜,在世界艺坛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三)加强和重视油画艺术本体语言的研究与探索

加强对油画本体语言重要性的认识,这对深化油画本体艺术语言的深入研究,提高油画的学术水平,更好地发挥其动人的艺术魅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从西方油画历史来看,各个发展阶段都出现过一些代表性画家和代表性作品,这些彪炳史册的大师几乎无一例外都呈现出鲜明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使在科学、理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油画艺术,在造型、色彩、空间为基础的原则中,呈现出极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不但提升了油画艺术丰富的表现力和品味,也开阔了人们认知的视野,成为人类精神世界不可缺少的瑰宝而受到世人尊敬。在某种意义上,艺术史就是艺术语言不断丰富的历史,这也是这门艺术赖以存在的灵魂,可见对艺术来说,艺术家个人的创造性劳动是何等重要。

如18世纪的荷兰,当时与伦勃朗画风相似的画家不少,但最后只有个人风貌与成就最大的伦勃朗留名后世。又如中国京剧著名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都卓有成就,如四位艺术家同一风格,则只能留下一人,但他们四位分别在青衣、花旦、刀马旦等各有千秋,具有不可替代的创造性的艺术语言特色而都留名历史,说明在艺术领域对艺术本体语言的研究和创造在发展过程中是多么重要。正如杨振宁所说:“艺术作为创造性劳动,带有明显的个人特点,常常表现为一种风格,风格越强烈,则贡献越大。”〔6〕

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主体,艺术家必须以个性化的语言来丰富艺术的表现力和多样性。从本源来说,艺术来自生活,但反映生活并不等于照抄生活,更不能把艺术家的眼睛等同于摄影机的镜头,把提炼生活变成画照片的过程,以至于代替艺术家的心灵创造。而要使生活的表象通过艺术家心灵的感悟,智慧的提炼、概括,再运用艺术的手段转化为艺术之美,从而产生巨大的能引发更多人共鸣的精神力量,如牛吃草而产奶,就涉及在转化过程中,作为艺术语言创造主体的艺术家的个人气质、内心感受力和品位等内在素质决定的艺术的不同境界和精神高度,从而决定了艺术水平的高下。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写生中面对同一自然景象和人物形象时,艺术家会因不同的体悟和处理方式而产生各不相同的表达,格调情趣高下不同,或高雅或平俗,展现了完全不同的面貌和艺术价值。由此也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它不是折中之意,在艺术理解中它体现在艺术的形似与神似之中取其最佳点。为了强调个体心灵的独特感受,可以强调或削弱某些方面,而结果是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强烈、更概括、更典型,从而更好地体现了艺术家特定的精神指向。

如今,为进一步推进油画艺术,夯实发展基础,油画界有识之士正在各个方面提高和加强油画艺术本体语言的研究和探索,加强中国文化精神传承与实践,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我也认为,作为艺术语言,即表达方式,毕竟只是作品精神的载体,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承载作者的人格、能力和精神深度,以及人生境界的提升,也必是精神表达和艺术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正如我们常说的,艺品即人品,作品如人,中国艺术的发展前景,需要每位艺术家的努力,这才是艺术品质的保障。

詹建俊  狼牙山五壮士  布面油彩  186×236厘米  1959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三、当今油画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艺术追求的表面化浅层化倾向

近几年经常看到一些作品单纯追求宏大幅面,企图以尺寸取得震撼效果,所画作品又大多取自生活表象,特别是在一些主题性创作中,人物众多,物象重叠堆砌,只注重人物排列和细部刻画,不注重人物间多样统一的组合结构和相互关系,特别是多人物作品中看不到人物形象的性格与精神表达,表达不出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心灵意象。

俄罗斯画家列宾的名作《伏尔加纤夫》一画中,通过远景船主的点划和前景一组贫苦辛劳纤夫的动人形象的刻画,他们或承受或无奈或挣扎反抗,每一个形象都鲜明有特点,深刻揭示了人物的身份,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和社会现实,成为不朽的名作。在我国,油画大家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靳尚谊的《瞿秋白》、全山石的《宁死不屈》、侯一民的《刘少奇和安源矿工》、林岗的《狱中斗争》、闻立鹏的《红烛颂》、钟涵的《延河边上》、蔡亮的《延安火炬》、何孔德的《出击之前》、高虹的《决战前夕》、王文彬的《夯歌》、陈逸飞的《黄河颂》、罗中立的《父亲》等作品也同样从各个角度表现时代人物,具有现实借鉴意义。可见,唯有通过生活表象的挖掘,提炼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才能还给社会以更大的热情,才能产出最动人心弦的艺术力量。

全山石  英勇不屈  布面油彩  233×217厘米  1961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二)个人艺术风格走向符号化空壳化

艺术贵有个性,而个性外化为风格,凡成熟的艺术家都有鲜明的艺术风貌,有个人独具的精神特质和审美取向,包括对题材的选择和所采用的艺术手法。这是非常可贵的。但是一些画家在取得成就和被社会认可后就维持现状,不敢在原有的特色和成绩下越池半步,唯恐在变化之后失去观众认同,只热衷于经营现状,这些很有才华的艺术家逐渐远离进取的追求,在内容和形式上越发苍白和贫弱,流失了艺术的创造精神和生命活力,使原先生动的个人风格僵化为图式,成为空洞的符号和表层的空壳。这造成了一些艺术家十年二十年如一日止步不前的状况。也有的艺术家在原有面貌的基础上刻意追求风格极端化以迎取摄人的效果,急于求成,忽视历练;由于失去客观的细节补充,和未能处理好主客观的平衡关系而流于概念化的空洞图式,失去感人的力量,同样背离了艺术的真谛,都甚为可惜。

实际上,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个人品性、气质、修养的自然流露。著名作家海明威说过他一辈子都在寻找属于他自己的句子;在多重意义上,艺术个性就是艺术的独创性,体现艺术家生命的活力。在艺术创造的各个阶段,表现对象或题材或有偏好的变化,其艺术应是不断深化水平应是不断提升的;在总体艺术氛围进步的同时,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止步不前必然导致艺术的停滞和退步,丧失艺术生命活力。优秀的艺术作品打造的是一种神似与形似的精神平衡与统一,这种平衡是艺术的立足之本,也是主观与客观间的能量转化与守恒,是艺术家水平与高度的体现。

今天特别提出这一现象,是因为这些优秀艺术家是我国油画界的中坚力量,曾为中国油画的发展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希望能以此提高警觉,自觉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潜力,找回失去的精神活力,继续为中国油画向高水平发展做出努力!

(三)创作有中国文化精神的油画

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历来不一。第一种观点是:油画是世界性艺术,无须融合;第二种观点是:自觉追求中西融会;第三种观点是:无须主动追求,只要是中国人画的一定具有中国特色。三种观点各有道理,作为艺术,油画是非常个人化的,按照个人意愿去创作完全正常,同样也符合艺术多元和多样化的要求,只要画出好作品就可以。但中西艺术传统融会创造的中国油画应该是优质油画才有的价值,但当前存在一种简单化的倾向,缺乏对传统文化精神和审美理念的深度研究与感悟。如看重写意手法或黑白单色调手法及材料的转换与运用,一味地大笔挥洒,恣意琢磨,体现得更多的是西方艺术中主题的个性宣泄与张扬。精神的实质绝不在挥洒运笔之中,工的艺术手法也可以表现精神境界,关键在于对意境、精神的理解与追求,因此更要潜心体悟中国文化的理念与精神。

目前浮于表面的问题很严重。不少油画被画成了黑白画,没有了颜色,好像用灰、黑、白就有了中国意味,而丢失了油画重要特征的色彩语言。还有作品照片化的现象泛滥,在主题性创作中还有一些画家把不同照片的重叠罗列作为有创造性的手法。近些年针对这些现象,艺术界下了大力气予以纠正,近来在主题性创作中此类作品确实少了,但类似现象还有不少的存在。

(四)艺术精神与社会现实的统一是产生优秀作品的重要条件

艺术作品无论写实、表现、写意或抽象,都展现了艺术家的主观意愿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其中进行能量转化与平衡的正确把控则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能力和水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艺术家本人的境界、修养、品位等决定了作品水平的高下和贡献大小。如地处北欧的俄罗斯艺术家在天高云低,缺少日照的环境下,创造出一种典雅优美、含蓄高贵的灰色调,深沉博大的民族气质,产生了像巡回画派、艺术世界这样的一批艺术家。在地处欧洲南方的地中海沿岸,温暖明艳的阳光下,则诞生了色彩丰富、形式多样的印象派艺术家。正是艺术家的综合素质使得艺术家在对客观环境的体悟和转换中,完美地创造出动人的精神作品。反之,漠视生活感受,只重视风格制造会产生种种问题,如一些称为风格派的作品,单纯变为单调,强烈等同于生硬,完美就是精细,丰富等同于繁复。与个人风格联系起来,显然这种破坏主客观间能量转化、精妙平衡的低水平转换的“伪风格”只重视炒作,破坏了艺术的真谛。这样的作品流传于社会,造成种种问题,也影响了社会公众的审美取向。由此,靳尚谊先生曾多次告诫,这种所谓的“风格”,只能说明不同,而在艺术中重要的不是这种所谓的“风格”,而是水平。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五)全国美展应更好地发挥学术引领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就制定了举行全国性美展的机制,对推进全国艺术创作的高水平,展示阶段性美术创作成果,研究现存问题和启示引领今后发展,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应尽力办好。但从最近几届的状况看,效果不甚理想,以至于最近举行的第十三届美展油画展评不出一件金奖,个别银奖也受人诟病。展览总体水平停滞下降,有负于办展初心,不少业内人士为此感到忧虑。这是因为五年内产生不出优秀作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目前全国美展的办展方式必须要进行重大的改革,否则难于有进步,优秀的作品依然难以出现。我有幸参与过数届全国美展油画展的筹备工作,对于工作机制有所体会,就此提出个人建议:一方面,五年一届的展览,就油画展入选作品数量而言,过去是400幅,近两届增加为600幅,究竟全国能有多少好的作品参展为宜,要有一个合适的估计,标准过低或数量定得过高,而优秀作品又有限,就会影响所办展览总体水平的高度,难于体现国内的实际水平。现在的展览实际状况是,根据目前设置,老一辈画家、成熟的优秀画家很少参加,原因有种种,此外作为评委的画家为了“避嫌”不能参展,而据了解,美术各个门类,油画、国画、雕塑、版画、水彩等,每个门类评委各二三十人,以十个美术门类统计,基本上有三四百位优秀画家不能参展,导致能够参展的大部分是学校里面的毕业生、研究生和画院青年画家,则全国美展可被称作“全国青年美展”而不能体现全国的最高水平。另外,因展览入选关联了职称、工资的评定,导致创作功利化趋向,具体则表现为在表面的精雕细刻上下功夫。这些问题不单单是画家的个人境况,还涉及组织、领导、宣传等诸多方面,应对此认真研究加以避免或处理得更为恰当。

我曾向有关领导建议,既然是展示近五年以来的优秀作品,建议成立一个班子,设立策划人制度以明确责任,在五年以内各地举办的优秀展览、全国重要的展览中进行先一步遴选,推介其中的优秀作品参加评选,真正找出五年来的优秀作品。其次,为了使美展真正起到学术标杆作用,除了改进征集作品方式外,还要使评选工作更加学术化。评委的选聘要改变目前的地区代表、单位代表制度,破除地区化倾向,更多吸纳相关领域的资深学术带头人参与,拓宽艺术视野,以艺术高度为引领,以保障入选作品的高学术水平。除此之外,还需加强学术研究单位的介入,对每届展览的成就、问题、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行理性的分析与研究,特别对优秀作品的推介和展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剖析,真正起到理论对实际的指导和对艺术的健康发展的推进作用。

结 语

当代中国油画是中国百年历史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几代中国油画家们辛勤探索的学术成果。无论在语言形式上还是在思想观念上,中国油画都体现出了多元并存和丰富多样的创作格局。写实、表现、意象、抽象等艺术形式的自由呈现,鲜明地展示了中国社会文化思想的深刻变迁。可以看到,中国油画在掌握西方油画基本表现体系,探索油画语言形式,融合民族审美理念,表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艺术成就。中国油画正在形成具有中国气派、中国审美精神的独特艺术面貌,自觉地走上一条不同于西方油画发展的探索道路,体现出中国油画家对当今世界油画艺术的独特贡献和文化价值。

回顾百年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展示当代中国油画的学术成果,一方面是把当代中国油画艺术的优秀作品不断地推向社会,让更多的社会公众能够分享油画艺术的创作成果,提高艺术素养。另一方面,促进油画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更好地推进学术研究,共同为中国油画艺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做出更大的努力和更深的探索。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油画家仍然不缺乏创造的勇气和智慧。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中国油画取得的成绩既是百年历史的积累,更是迈向未来的新起点、新基石。(张祖英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3年第1期)


注释:

〔1〕1985年4月下旬在安徽省黄山脚下泾川山庄举行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画院、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和《美术史论》杂志共同主办的“油画艺术讨论会”,简称“黄山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国油画界探求未来中国油画发展的重要会议,会后发表了会议纪要《迎接油画艺术的春天》,产生了重要影响。参见笔者另文《黄山会议的前前后后》。

〔2〕1985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后,为了更好地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同年11月中国美术家协会首批成立了国、油、版、雕四个专业的艺术委员会。首届油画艺术委员会由詹建俊任主任,闻立鹏、何孔德任副主任,委员有吴冠中、高虹、靳尚谊、朱乃正、宋惠民、葛维墨、全山石、妥木斯、肖锋、汤小铭、克里木、张祖英、闫振铎,张祖英兼任秘书长。

〔3〕为适应中国油画事业的蓬勃发展,1995年11月8日由中国文化部批准、民政部注册成立的中国油画学会在北京欧美同学会会址宣布成立,系具有法人资格的国家一级民间学术团体。首届中国油画学会机构人员组成:名誉主席吴冠中,主席詹建俊,副主席靳尚谊、闻立鹏、全山石、朱乃正、宋惠民、尚杨;秘书长张祖英;副秘书长闫振铎、张雨方。

〔4〕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大力开展经济建设热潮,应中苏两国协议,中国政府派遣留学生赴苏学习油画艺术,自1953年至1961年派出美术方面包括雕塑、版画、油画、舞台美术留学生七批共33位,其中油画专业12位,主要在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学习,学制六年。1953年第一批:李天祥;1954年第二批:林岗、全山石、肖锋;1955年第三批:罗工柳(研修生)、邓澍、郭绍纲、徐明华;1956年第四批:冯真、李俊、张华清;1960年第六批:苏高礼。

〔5〕为提高中国油画家创作研究水平,中苏政府商定聘请苏联优秀油画教育家马克西莫夫来中国,在中央美术学院开办油画训练班(简称马训班)。此班学员由国家选拔有一定创作经验的青年教师组成,他们是:中央美术学院侯一民、詹建俊、冯法祀、靳尚谊;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汪诚仪、王德威、王流秋、于长拱;鲁迅美术学院任梦璋;南京艺术学院陆国英;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干部武祖德;中国人民解放军高虹、何孔德;上海俞云阶;天津秦征;四川魏传义;湖北袁浩、王恤珠;陕西谌北新;尚沪生、张文新也在这个班短期学习过。他们后来都成为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重要力量。

〔6〕吴为山《为杨振宁先生塑像》,《中国艺术报》2021年10月5日第5版。



张祖英:关于中国油画现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