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疫情之下,ArtDepot艺术仓库的“炼金术”

疫情之下,ArtDepot艺术仓库的“炼金术”

时间: 2022-07-03 16:47:16 | 来源: 艺术中国
快讯 >

创办于2009年的“ArtDepot艺术仓库”是艺术画廊行业的后起之秀,它提出了“ABCD”模式”“艺术家IP化”等独创性的商业创新模式,成为近年来值得重点关注的艺术机构。ArtDepot艺术仓库主理人赵倩颖也被称为“魔法师”,她一手打造了张占占、惠唯、林天禄、侯佳男等最具创造活力的新锐艺术家,将大众审美同艺术前沿相连接。2022年3月至5月期间,由赵倩颖策划主理,艺术仓库独家代理艺术家张占占新展“想挨着你坐会儿,说不说话都可以”在北京798艺术区火热开展,吸引了许多北京当地以及线上观众。本文特别采访了赵倩颖和张占占,听听他们对彼此的看法:

Q:作为专业画廊“ArtDepot艺术仓库”的主理人,你最看重艺术家的哪些潜质?

赵倩颖:其实画廊主理人选择艺术家,有点类似投资人选择天使投资的对象。我觉得人本身比他的作品更重要,能否在艺术家身上感到“绘画性”,是我的重要选择标准。因为我自己也是从五、六岁起就开始接受绘画的科班训练,对画面传递出的质感非常在意,无论你用的是颜料还是其他材料,都要有一种笔触,或者说手感。

作为一个经营画廊的人,个人的兴趣点往往决定了对艺术家的选择,这种“绘画性”恰恰就是我比较在意的。很多时候,我关注的不是画面的最终呈现效果,而是一个作品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过程能投射出艺术家的思考,关于如何达到所期待的结果的思考,“绘画性”也正体现在这里。我们代理过老一辈的画家,也代理过年轻画家,他们在风格内容上差异很大,但都有对艺术本质的透彻领悟。其次,我更愿意选择对艺术有信念甚至信仰的艺术家,这代表着他对艺术家这个终身职业的坚持,也是我更愿意选择进行独家合作的对象。

Q:能否谈谈你与占占从相识到合作的经历,你如何独家代理他的作品?

赵倩颖:这个过程同“艺术仓库”的成长轨迹非常密切。2018年底,我们在重庆开办了“艺术仓库”,从一开始,它的理念就不仅仅是普通的画廊,更是全方位的艺术机构,所以我从很早就开始关注公共艺术领域的项目。2019年时,我因为一个地产项目与占占有了接触。我当时就发现他很独特,他的绘画功底非常扎实,早期的作品与他最著名的红色PUPU熊雕塑很不同,占占在2014-2016年之间的作品非常具有古典美学感。我意识到占占除了公共艺术雕塑外,也有很强的潜能,就在2020年为他做了展览。我对他说,整个展览的前提是不要画熊,我想看看他到底能画出怎样的可期待的作品。

最后整个展览里就只有一张熊的作品,但它不再是简单的、无表情的熊,而是带上了情绪性。其他作品则是各种人物,每一张都很不一样。我觉得这就是我想要的绘画,我认为占占有着很大的创作潜能,于是就自然地进入了独家代理的关系。他也是一位正好符合机构转型方向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和他本人的多元化,符合我对艺术机构多元化的运营方针,所以正好是天时地利人和,在这个时间点,我们可以相互帮助往前走,独家代理的关系也能让我去全方位支持他的工作和创作过程。

Q:为什么“艺术仓库”要从单一功能画廊转型为多元化的艺术机构呢?

赵倩颖:2018年我从美国回来,第二年就做了“艺术仓库”,最早是网站,然后有了实体空间,这个创业过程用了我十年的时光。其实是在这个时间点,我发现,当下中国的艺术市场,传统画廊模式的路越走越窄,因为职业收藏家,或者有专业知识的收藏家其实很少。在过去10年间,大多数藏家都是投机型的,买东西是为了挣钱,并非为艺术价值买单。然而年轻一代,尤其是80 、90后,他们对艺术的认知很多或许正是从消费艺术开始的。特别是在疫情之后,大家出门的机会变少了,也就催生了互联网艺术消费的高速发展。我们现在通过互联网产生的交易可能占到了40%,其他机构也普遍出现互联网获客率的增长。

一个艺术家要获得持续的发展,离不开画廊、艺术品拍卖、资本和美术馆体系这几个要素。“艺术仓库”现在做的事情仍是基于画廊的,但不同的是,通过我创造的“ABCD模式”,我们正在用跟传统画廊不一样的新方法去做一些突破。 

Q:从占占的角度说起,作为艺术家,你为什么会选择与“艺术仓库”进行独家合作?

张占占:我觉得首先是信任,信任这个机构,信任这个人。我觉得在独家代理的关系中,他们能够全方位地帮助到我很多事情,无论是从从创作支持上,还是从运营上,都能让我比较专心地去投身到创作本身中去。艺术仓库是一家有十几年专业经验的画廊,但是跟传统画廊又很不同,他们的商业模式更新颖、多元,思维也更活跃,更能适应时代的新条件,我认为这对许多青年画家来说是一件好事,也是我当初选择他们的重要原因。

Q:其实整个画廊的转型,包括与占占的合作,跟倩颖提出的“ABCD模式”也有关系。

赵倩颖:是的。2018年起我就在对传统的画廊模式进行反思,但是那时候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改革模式。实际上是机缘巧合,跟占占做独家合作后,身上对艺术家的责任更重了,才在实践过程中才摸索出来这一套方法论。

Q:“ABCD”是对现有艺术家、艺术作品商业运营的一种新模式。能不能具体谈一下,在给占占代理作品的过程之中,你是怎么实践这套方法的?

赵倩颖:A就是art,这部分是所有传统画廊都会做的事情,做展览,或把展览推到美术馆平台,进行艺术家原作的出售。但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更希望找到符合画廊核心价值的艺术家,持续地进行合作,这也是我们与传统画廊不一样的地方。

B是business,让公共艺术与地产、城市空间等商业体等发生关联。我们在2015年开始就在地产行业有很好的口碑,而且高于一般的设计公司,所以地产公司很愿意为我们的创意、为我们的艺术家买单,这样一来,我们也有更多机会做霍夫曼或者占占的公共项目。这些公共艺术对民众,尤其是对城市空间中有小朋友的家庭来说,有很大的提升审美的文化价值,这也是我做公共艺术的初衷。特别是占占的作品又非常亲民,能够直接地让观众感受到他的创作情绪,很有记忆点,所以非常适合做大众方向的转化。

C是什么呢?customer,这部分主要面向消费者,其实就是把作品IP化。但并不是每个艺术家的作品都适合IP化,首先需要有B端被大众认知的公共艺术,才存在C端的授权市场。所以像我们在服装领域、汽车领域、地产领域的先有了许多项目案例,就催生了C端的授权市场。

最后,D端就是data,我认为这是一个未来的大趋势。不论是虚拟IP也好,数字产品也好,元宇宙也好,虚拟世界必将成为与现实世界并存的空间,艺术也一定会进军这片领域。

Q:D端要构建一个跟现实不太一样的虚拟空间,它可能会有非常大的创意空间,我们有何设计打算?

赵倩颖:打个简单的比方,一家地产公司买了一个IP雕塑,按照以前的模式,大家到实地去玩、去看、去拍照,这个作品的传递就结束了。但在虚拟空间里不一样,通过3D渲染、场景搭建,或者动画和IP授权,可以轻松打破现实边界,来实现全球范围的轻松传播。我相信将来元宇宙里也会出现更多的艺术IP形象,像国外流行的虚拟美术馆和数字藏品就是个例子,这个领域现在国内也开始逐渐起步。我们可以设想,比如说当虚拟世界都有商业品牌的身影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有艺术IP与这些品牌进行跨界合作?

Q:能不能分享一些你个人对占占的印象,你们之间独特的一些默契?

赵倩颖:占占的转化能力是特别突出的。做架上绘画的时候,他可能更多是从他自己内心出发,但公共艺术其实很需要艺术家站在外部的角度出发。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同艺术创作有矛盾,就像你应当“讨好”观众,将自己的认识降维到大众认知上。但占占的转化能力很强,任何时候你提出一个点子,给他一个范围,他总能很好地用他的艺术语言去将这个指定的东西进行在创作,同时又完全用他自己的艺术语言。他有能力自己感性的、艺术性的表达与大众的认知连接起来。

Q:如果要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倩颖,占占你会选什么?

张占占:她非常有行动力,很有活力,要做的事马上就会去做,这是一个我非常钦佩的品质。而且她的人格魅力很强大,能够让别人感到放心,所以我们在性格上其实有许多互补之处,这也是我们能长期保持默契合作的原因。

Q:作为画廊主理人,你如何看待艺术家IP化?将艺术家的个体表达转化为公众普遍喜爱的icon,也是“魔法师”的魅力,你有哪些独特的心得?

赵倩颖:我觉得有下面几个方面。第一,艺术家既有好的创作,同时又有公共因素的流量,才会形成IP化的市场。当下的社会变化其实也是整个商业市场的变化,比如以前大家可能跟动画IP合作比较多,近两年整个商业市场有了艺术家IP的意识。其实以前的艺术家,比如说岳敏君的粉色笑脸也是IP化模式,只是说之前没有IP化的土壤。现在有了这个市场,艺术仓库其实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把占占作品中的经典形象提炼出来,艺术家在创作时还是出于自己本身的兴趣,但赋予它以名字和设定的工作,比如PUPU熊,兔YOYO等,我觉得就是我们的团队要给艺术家提供的辅助了。比如占占有个作品叫《全家福》,画了大概70多个很新的形象,他也很擅长去打造这些独特的图像感觉。

Q:艺术家是IP化的另一端。从艺术家本人的角度来看,你对艺术家IP运营有什么看法?

张占占:其实艺术家在作品之外想的东西不是那么多,我最在意的就是踏踏实实地工作,把作品做好,把展览做好,不让喜欢我的观众失望。IP化可以说是一种自然的趋势,它能够让更多人看到艺术作品,体会到正向的情感价值、审美价值,对于艺术家而言也是好事。

Q:除了占占之外,你们还运营了哪些值得关注的艺术家IP?

赵倩颖:我们现在跟很多艺术家合作,有传统定义里的严肃艺术,也包括潮流艺术或当代艺术。传统画廊可能会按照风格方式一刀切,但我们更希望不去做这样的分类,包括按年龄分类等等。比如去年年底同我们开始合作的惠唯。他创作的小红帽形象也很有意思,画面充满复杂的构思,同他热爱的魔术有直接关联。还有侯佳男,他的风格同占占、惠唯完全不同,是一种更国际的表达,我们也很欢迎这种风格的公共艺术。还有张钊瀛、林天禄等,都是我们认为值得关注的艺术家。

Q:疫情对整个行业冲击很大,很多原有的运行模式都要改变,“艺术仓库”怎么应对疫情的冲击?在整个疫情中,我们如何面向公众提供艺术创意,提供艺术抚慰?

赵倩颖:首先,我们加强了线上内容运营,因为我觉得疫情之后人们减少了出行,更多地靠互联网来获取资讯,无论是小红书也好,公众号也好,我们希望更多给大家提供一些线上欣赏艺术和学习艺术的平台。第二点是侧重治愈属性的IP转化。疫情后也有一些地产或公共市政项目找到我们,我们尽可能希望把像占占一样带有情感元素的的作品推广落地,让更多人去体会,并从中获得治愈和陪伴。我们希望,艺术在不同的时候能完成不同的使命。另外我们也做了很多小型的IP产品,比如小手袋,毛绒玩具等,通过互联网来销售。我们希望在疫情的状况下更C端化和大众化,让更多人能拥有艺术作品带来的快乐。昂贵的原作能够触及的人群毕竟有限,但这些艺术衍生品,包括版画,从审美欣赏的角度来说也都能给观众带来幸福和陪伴。

Q:最后一个问题,你们最希望展览能给观众传递怎样的能量?

赵倩颖:其实我们这次展览有一些刻意的设计,把所有的油画作品放在了画廊里边,把雕塑都放在了我们画廊外面整条公共街道上。公共艺术是生于大众的,我希望能让更多的大众跟它产生互动,通过触摸、留影,让作品本身说话。对外面的雕塑作品感兴趣的观众自然会走进画廊,欣赏画作,从而更进一步了解这位艺术家。

我自己也搜了一下,无论是小红书还是抖音都有大量内容这些公共艺术雕塑,人们会特地来打卡,带着笑容与它拥抱合影,我觉得在疫情仍然很严重的当下,这些雕塑能真正的安慰和陪伴大家。有时候可能是很简单的一个过程,比如我下班累了,但我在街上恰巧看到一个PUPU熊,觉得很可爱、很开心。我们也收集了观众在网络上的参观感受,有许多很感人的细节。我觉得它唤起了我们对生活中幸福美好的许多向往。

张占占:我对我的艺术最大的期待就是能给人们带来希望。在你觉得最坏的情况下,都能有希望存在。我认为艺术也不是高高在上、令人琢磨不透的,相反,我希望我的创作能触及到每个人的心灵,这些瞬间让我觉得我做的绘画也好、雕塑也好,是有温度、有价值的。这个想法也是我在我的艺术创作中始终不变的理念。

 


疫情之下,ArtDepot艺术仓库的“炼金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