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熊亮个展“起与止”6月12日之谷空间开幕

熊亮个展“起与止”6月12日之谷空间开幕

时间: 2022-06-11 23:31:32 | 来源: 艺术中国
快讯 >

展览海报

2022年6月12日至7月31日,熊亮个展“起与止”将在之谷空间与观众见面。展览分为「昼夜花 面容」与「和风一起散步」两个章节,藉由熊亮在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从“自我意识的中心”、“面孔与塑像”、“回到观察者的未知状态”到“二十四节气”、“和风一起散步”不同主题。以熊亮这位艺术家兼诗人为原点,传统与现代的转变、存在与时间的挣扎、何为语言之可能性,如此种种都能从展览中一探究竟。在「和风一起散步」中,作为绘本作家的熊亮让我们发现传统与创造的多种可能性——当代艺术、设计、写作、绘本、动画,熊亮的绘本创作是一种综合艺术。

“对于一个真正的诗人,生命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件事,或许都应当是诗意的,只因它归根结底就是 如此。”如博尔赫斯所说,在每一个呼吸的瞬间,我们都像孩子般诞生出来,再呼吸一次,重新认识 这个世界。

熊亮

熊亮,著名作家、画家、诗人,中国原创绘本领跑者。1975年7⽉生于浙江嘉兴。作为第一位入围国家安徒生插画奖(儿童界诺贝尔奖)短名单的中国画家,熊亮的绘本注重线条和墨色感及东方色彩观,作品汲取中国传统艺术精华,人物景致独特且充满诗意,极富情感表现力,过去十七年间,熊亮共创作绘本100多本,获得国内外绘本界各类奖项。

因自幼学习传统水墨国画,并深受西方现当代哲学思想浸润,让熊亮对中国艺术的笔墨生命力有独到的体认,也对现代意识中个体与世界、存在与存在者的关系保持敏锐的心灵感受,这使得他的创作始终保持一种从传统出离,走向当代的表现张力。熊亮近些年来呈现出更多元和广博的艺术探索进路,跨界性创作涉及⼩说、绘画、戏剧、诗歌领域。熊亮的艺术创作,始终在处理存在与时间的挣扎、何为语言之可能性等命题,正如他自己所言:“艺术创作是我与存在厮磨,以战胜时间,进入狂喜的一种方式”。

参展作品

昼夜花系列

自我意识的中心

“每一朵花都是一个重叠的生命体,旋转、沉溺、不可自拔、同时对着我喊叫。这些花在我画室挂了十四年,但你看它时,它仍会注视你,但同时它又像一种墙壁上的纹样,一种永远悸动的生命样本。”

展览现场@之谷空间

昼花朵  10纸本、水墨、矿物颜料41*30.5cm

《昼夜花》的原型来自一种真实植物:冥荚。熊亮说自己当时读《中元文疏》:里头讲到“冥荚供品,日际目莲之设供”。冥荚是可以用来记时的昼与夜的花朵。如《帝王世纪》记录:“尧时有草夹阶而生,每月朔生一荚,厌而不落,月半则生十五荚。自十六日起,一荚落,至月晦而尽。月小则余一荚,厌而不落。”

夜花朵  016 夜花朵 01 02 03 04画布附纸本、矿物颜料、水墨47*57cm

人像系列 

面孔与塑像

创作/展览现场

“我偶尔会画一些人像,希望找到潜藏的、真实的、交织的,转变中的状态,想要画的不是脸上的细纹和轮廓,也是不形似,也不是神似,而是自我模糊的一刻。

人像的最大秘密在于‘瞬间’,将变未变,欲转却静,喜泣之前……将这样的瞬间以静止之态截面画下来。”

这是七幅面对我们的人脸,几乎是以极近的距离呈现在我们眼前。他们都是熊亮在旅途上遇到的人,有的是学者、有的是当地的一个工匠。为什么要画巨幅肖像?当你把一个人的面部放大到几乎超出视线范围的尺寸时,会看清一切细节。

“作为一张巨幅的画纸,他的眼睫毛,他的每一根线条都放大来,但放大后不会变复杂,只会简化,因为你得靠几根线来表现。它的尺寸和简洁会给你一种雕像,塑像感。”

“我捕捉的是一张日常的脸的超越性。这张脸被放大后是可以去被观察和审视的,它的瞬间感很强,被观察的人,他内心的痛楚也好,真正想法也好,那一瞬间的疑惑也好,这个模棱两可的表情被放大后并不是一个人的写真和肖像,而是呈现出一种类似模棱两可的,雕像一样的超越性。”

语言的礼物

回到观察者的未知状态

“童年是迷幻状态,童年也没有时间感。公平的不变的法则还没有到来,死亡还没有到来,没有什么东西流失。他写的文字里有一段讲自己童年的时候全是用的固定不变的词,好像他可以在里面反复生活一样,但是他之后用的都是流动的词,快速地奔跑啊、流水啊、四季更替,没有一句不跟时间又关系。什么是迷幻?迷幻就是战胜时间,看到无数幕交织在一起的那个状态,所以当你抓取这个状态的时候,你就能够去写《公路书》,写《睡眠小巴》,你就永远能够活在这个状态中。”

熊亮说自己小的时候因为至亲信教,长大后虽然不信教了,也一直在“宗教感”里挣扎,他谈到自己的作品:“有时候我觉得你会把它当成一个生命的样本,这个样本就是说我在画那些黑色的花朵的时候,这些黑色花朵都是活的,画的时候永远让这个花朵是活的,围绕着一个中心,像心脏一样的中心在旋转,他在呼吸在喊叫,在激动也好,但它却是一个装饰图案,就它好像是那个佛教,那个寺庙中的地砖,像伊斯兰教的那个瓷砖纹样,它是以这个模式来做的,所以它上面充满了生命的挣扎的痕迹。”

所以你会发现它是一个曾经生活过的,曾经存在过的一个生命的样本;把人物画大也有这样的特征,这些特征其实都来自于我小时候我看过的大量文学作品,其实可能也来自于很多宗教艺术,他的宗教性还是非常之强的。

“当语言消失后黑暗也消失了,就是因为你做黑暗啊,都是概念,都是语言,这些东西不管是死亡黑暗一样,它都是一个语言,它的概念发生的时候都有起初的概念开始发生,被牢牢定下来,他你的自由度就丧失在这些概念之中。所以其实它真正让我解脱的就是对语言未发生之前那个体验状态的各种探索和研究。”

熊亮的成长经验经历着一种“自我感”的流变。他很小自学接触西方哲学、文学与宗教文本,让他对死亡有着特殊的感受,早期形成的生命虚无意识,存在主义哲学成为他主要的精神填充。他说:“死亡是创造你的人,他们去过的地方。”死亡感受随着而来的是,“自我意识”的脱嵌以及对生命时间性“渡过”的恐惧。死亡是一种走出时间,在有生之年,唯有进入时间,才能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无论是绘画创作还是语言创作,对他而言都是一种“战胜时间”的撕扯。

在创作状态中,在一根根线、一个个形象的准确控制中,产生、开始、落下,在这个过程中,强迫自己处在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中达到快感,抵抗虚无、无意义的大背景的袭来。在创作中,他不再寄托于“稳固的自我意识建造”的幻象,精神和身体得到慰籍;在创作中,时间相应的时间感彻底消失了,人进入到一种“忘我”状态,时间感的快乐战胜了死亡和短暂长久的注视,时间进入到反复观看、反复厮磨的状态之中。无论是熊亮的早期人像、罗汉像创作,还是展出的“人像”系列,隐藏着熊亮的死亡意识和时间意识的延绵线索。

时间感的快乐、身体性的游戏,是熊亮以艺术创作来抵抗时间外部性,应对生命此在问题的方式。

展览信息:

I 昼夜花 面容2022年6月12日—7月31日

II 和风一起散步2022年8月7日—9月3日

策 展 人:江渊 和句句 肖怀德

摄 影 师:萧潇 吴小武 亚君

制     片:陆沛伶

采访录音:余木匀

现场协调:杜轩

特别感谢:见地 · 敦煌艺术家驻地计划

 

 


熊亮个展“起与止”6月12日之谷空间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