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灵韵元界沙龙第三期: 缪晓春的“艺术函数”,一场模因的范式迁移

灵韵元界沙龙第三期: 缪晓春的“艺术函数”,一场模因的范式迁移

时间: 2022-05-09 23:41:54 | 来源: 艺术中国
快讯 >

《虚拟最后审判》平视图 艺术微喷 428 × 160 cm 2005-2006

由灵韵元界加密艺术沙龙主办的第三期数字艺术品品鉴活动于2022年4月22日如期而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数字艺术家缪晓春做了关于自身数字艺术创作反思的主题分享,独立策展人顾振清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实时连线,与到场嘉宾灵韵数字艺术平台创始人孔令晨、黄尚科技董事长龙会磊等就缪晓春“艺术家如何借助数字技术赋能其艺术创作”的分享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参与活动的还有来自北京、上海、海南、广州等地的行业优秀代表,共同探讨了未来数字文化产业的更多发展可能性,以期促进更多跨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

缪晓春“基于时间的雕塑TIME BASED SCULPTURE”,2018-2021:《陀螺舞》3D 打印光敏树脂 05:20 81 × 32 × 17 cm 2019

《陀螺舞》3D 打印光敏树脂 03:42 68 × 30 × 26 cm 2019

本次沙龙的学术主持顾振清对缪晓春的艺术创作做出阐释。他认为,通过数字技术,缪晓春重新整理了古希腊以来理性主义的文化遗产,他挪用传统绘画的基因,通过范本迁移,为其作品做出新的阐发,从其表述的对象中拆分出新的意涵。缪晓春的艺术创作在数字化过程中,赋予了当代社会和数字文明附加的意义,他将第一性原理思维过滤为当代艺术的知识生产,使任何文化遗产通过一种变量都可以输入到他头脑中二阶公式的算法程序,进而输出为带有缪晓春独特印记的“艺术函数”。在顾振清看来,这样的艺术创作有一种恒久的魅力,为新一代的藏家、加密艺术爱好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回归过去的艺术史矿藏找寻映射未来的Memes模因,实现从线下物理空间到线上虚拟空间的范式转移——这正是互联网数字艺术、NFT加密艺术、元宇宙艺术最基本的价值支撑。

缪晓春的“算法绘画ALGORITHMIC PAINTINGS” ,2010-2021:《零度怀疑》布⾯丙烯 200 × 200 cm 2013

《公敌》布⾯丙烯 200 × 200 cm 2013-2015

顾振清直言,目前的加密艺术存在流量大,但缺失人文和美学内涵的境况。许多PFP的加密产品更像是一道文化快餐。只有重新整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的Memes模因,才能实现人类认知的真正迭代和升级。而缪晓春善用“第一性原理”思维,从人类发明、创造的底层逻辑出发,以东方人的视角、德国式的思维,把艺术史的范本做再次创作、转换的母本,注入全新的数字技术含量和自身的生命体验,从而在范式转移、认知翻新的维度上生成新的艺术作品。

缪晓春的三维电脑动画系列作品,2017:《陀螺舞》三维电脑动画 10’30” 2017

⽆始⽆终三维电脑动画 11’15” 2011-2012

⽆始⽆终三维电脑动画 11’15” 2011-2012

面对当下数字艺术的创作方式,缪晓春坦言,今天数字艺术的创作方式与他之前的创作方式相去甚远。在他看来,现在的数字艺术家更像是一位组织者,创作者对作品的控制较少,而更多是在设计一个互动的机制。这样的创作可能使用某一种概念就够了。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而缪晓春则认为自己的元宇宙探索始于2005年。

《灰⻜烟灭》三维电脑动画 10’00” 2009-2010

缪晓春数字艺术作品《虚拟最后的审判》就是一个开端。在那个技术和设备尚不成熟的时期,艺术家却选择艺术史上最复杂的构图,把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壁画中的400多个人物置换为三维数字模型, 400多个人物及场景的3D建模、搭建对缪晓春来说难度可想而知,“但艺术史上哪件构图最复杂,我就想挑战哪件。”于是,缪晓春把原本是二维的平面绘画变成虚拟的三维立体空间,把一张静态壁画变成动态影像。观看者的视线可以游走、穿梭其间,用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件作品。

缪晓春《从头再来RESART》系列等数字绘画,2009:《从头再来系列:新雅典学院》(局部)数码油画 205 × 300 cm 2009

《从头再来系列:帕纳苏斯山》数码油画 205 × 300 cm 2009

2008年,缪晓春延续了《虚拟最后审判》的思路,创作了由荷兰画家耶罗尼米斯·博斯(Hieronymus Bosch)作品灵感启发的数字动画《渴》。他再一次把博斯500 年前创作的、艺术史上最神秘的画作之一《欲望花园》变成动态影像。一个个不同的画中人、画中场景被简化、抽象为3D动画模块、模组。缪晓春对人物身体的解构重组,表达了他对自我存在和社会身份构成的疑惑。此后他的所有作品,无论是绘画、影像、雕塑还是刺绣,都借助了计算机建模技术和算法技术的力量。

缪晓春《H2O》系列等数字作品,2007:《H2O》,艺术微喷,2007

临溪图(F) 艺术微喷 170 × 204 cm 2007

2005年以来,缪晓春尝试用数字技术探寻新的艺术表达,探索计算机硬件强大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机软件无限变幻的可能性,他认为,算法不仅仅生成一串串数据,也生成一个个无法预知的图像作品。元宇宙是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交融。

缪晓春《虚拟最后审判THE LAST JUDGMENT IN CYBERSPACE》,2005-2006:《虚拟最后审判》俯视图 艺术微喷 428 × 160 cm 2005-2006

《虚拟最后审判》仰视图艺术微喷 385 × 480 cm 2005-2006

缪晓春

知名数字艺术家缪晓春,先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摄影工作室。缪晓春作品的主要形式有算法绘画、三维电脑动画、摄影等。其作品曾参加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第7届亚太三年展等多场国内外大型展览,在多家国内外知名机构展出并被收藏。

缪晓春艺术思想发展的文化结构逻辑可以大体描述为:形式主义绘画语言趣味+艺术史理论框架+跨东西方文化环境的生活体验+古今中外比较文化视野+珍视一切文明成果的文人情怀+对科技进步的高度敏感和自觉采纳——由此形成独到的艺术史观和文化价值观——包容多元文明差异,理解多样传统精神,擅长数字科技应用,坚守艺术主体地位。(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灵韵元界沙龙第三期: 缪晓春的“艺术函数”,一场模因的范式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