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Venice Biennale 2022“一吨计划”:“万境共生”独立策展单元

Venice Biennale 2022“一吨计划”:“万境共生”独立策展单元

时间: 2022-05-09 22:12:05 | 来源: 艺术中国
快讯 >

万境共生|一吨计划 出品

2022年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期间,《The 1st Annual Metaverse Art @Venice》以 “元气Genki” 为主题于4月27号在意大利威尼斯军械库 (Arsenale) 拉开了为期七个月的展览序幕,  “一吨计划” : “万境共生”作为独立策展单元也首次向公众开放呈现。

The 1st Annual Metaverse Art @Venice开幕式现场

 “梦想之乳”(The Milk of Dreams) 作为本次双年展的命题,共同探讨三大主题 : 身体及变形、个人与技术的关系以及身体与地球的联系。“万境共生”则从可持续生态、后人类创想、万物互联共生”几大议题出发,将“策展作为行动”,携同近60家机构(其中包括近30家生态环境相关公益机构)及近80位艺术家,以Web3时代去中心化的运行逻辑呈现对宇宙农耕文明的宏大畅想。

The 1st Annual Metaverse Art @Venice展览现场

当我说“未来”这个词,第一音方出即成过去。

当我说“寂静”这个词,我打破了它。

当我说“无”这个词,我在无中生有。

《万物静默如谜》- 辛波斯卡

“一吨计划” 的项目核心是将各行业所产生的冗余材料(包括但不局限于废料、库存商品、旧物,简称:废剩旧料)回收并进行二次艺术创作或设计改造,并以此为基础与各行业进行可持续生活理念推广跨界合作,并最终以支持公益事业的方式做正向输出。数字生态“The time of the Chimeras” 加速到来,赋予“一吨计划”物理概念的新突破,虚拟与现实的结合将可持续艺术拓展至交互意识形态输出新维度。

基于艺术元宇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本次“万境共生”独立策展单元继续延续“一吨计划”的可持续艺术理念,首创提出将数字垃圾以及太空垃圾作为可持续艺术回收再创概念,通过“万境共生”宏大的架空宇宙设定来呈现太空生物多样性、星际生态友好、聚焦宇宙三农的元宇可持续艺术态度。

通过“万境共生”策展叙事逻辑,本次展览将以数字艺术、VR、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来全方位呈现艺术创作回归生态系统的本质:“世间万物相互关联,不断扩展”,对星际农耕文明的万千想象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长养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宰”的柔软初心”,共同谱写一部宇宙农耕文明艺术史诗,篇章-序。

“未来地球上会进化出更复杂的生物”,

或者“在宇宙的其他地方已经进化出来更复杂的生物”。

这些预测即使带有不确定性,

但依然是合理的。

不过对某一特定生命形式的猜测既是科幻又是科学。

——《孟德尔妖:基因简史》- 马克.里德利

陈  熹

“一吨计划” 发起人

 

为什么"万境共生"是首个元宇宙可持续艺术文明?

稻可道,非常DAO!一部当代艺术农耕“山海经”全景录。

 

一个将深层生态学可持续环保理念与宇宙艺术生态农耕文明高度融合的多维宇宙空间。万境的“万”既是万千生态种群,又是人类神性关注众生存续的“心印”慈悲。它以“天人合一,敬天爱人”的理念为运行内核。实现多维星际农业交流共创,助力宇宙生态生生不息。


陈  熹,“一吨计划” 发起人

为什么"万境共生"是首个元宇宙可持续艺术文明?

稻可道,非常DAO!一部当代艺术农耕“山海经”全景录。

一个将深层生态学可持续环保理念与宇宙艺术生态农耕文明高度融合的多维宇宙空间。万境的“万”既是万千生态种群,又是人类神性关注众生存续的“心印”慈悲。它以“天人合一,敬天爱人”的理念为运行内核。实现多维星际农业交流共创,助力宇宙生态生生不息。

万境共生|YIMING作品

万境理念 - 万境在人间

马  楠,“一吨计划” 联合发起人

认识事物的时候,我们常常怀着分别心,人与我,我与物,内与外,虚与实,并由这分别而作出判断,形成亲疏远近的距离。但终究人类认知体悟中的事物皆无非由心而生的象,而这象本应是映照万物之境。这境落在土地上是种子、花朵、楼宇、衣裳;落在元宇宙中,是奇想、互联、再造、创生。

万境共生|Open Media Lab出品

当“一吨计划”在以可持续的眼光关心地球的时候,我们选择从心出发,“心印宇宙”。我们毋宁禹步向前,重新审视人类文明途中加诸于身的各种工具和观念,在茂密的人类世丛林中掘器求生,捡拾因遮蔽而散落的如群星般闪烁的各种未名尝试,并在元宇宙中开拓自然与人造,虚拟与手作,真知与试错的猿之路。

人类天生就有爱上人类之外的生物的能力和愿望。

这种现象就是“亲生命性”,

是人类会在意生命或类似生命之物,

偶尔还为之动情的与生俱来的倾向。

——《生命的未来》- 威尔逊

万境哲学

张嘉荣

 “作为一个‘根茎’的一种异质集合的定义正具备在其共生种的源头。”

——德兰达(Manuel Delanda)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农耕文明一直占了一席重要地位,在其长期与游牧文明的文化交流中,她既吸收了游牧民族的萨满精神,又同时让大量游牧民开始安定下来成为农耕民族。诚然,农耕文化并不仅仅是一种定居(sedentary)的分配模式,它更多的如同德勒兹(Gilles Deleuze)所指出的根茎思维,亦即一种共生的状态。展览《万境-共生》所探讨的恰恰是这个观念,思想如何从零和游戏的你死我活中逃逸出来?我们怎样才有可能不以矛盾和对立的的方式来看世界?一切都必须回到共生。

——万境共生(节选)- 张嘉荣

万境共生|曹澍 作品

毫无疑问,农耕文明拥有古老的文化传统,但她却一直尝试创造一种和自然共生的思维。这种共生从来不以人类为中心形成“人-自然”二元对立的思想,她甚至更多趋向“天人合一”的状态。同时,她的自然观也不排斥技术和自然的融合。此次展览展现了科技发展和农耕文化之间的“当代”结合,让我们重视农业和生命的真正关系 - 共生状态。

万境共生|方政 作品

万境生态

《生物多样性公约》序言提到“缔约国意识到:

a.生物多样性的内在价值;

b.生物多样性及组成部分的生态、遗传、社会、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娱乐和美学价值”;

展览尝试探讨在“农耕文明”的视角下,农业技术和科学之间的种种关系,并同时从元宇宙的场域中实践各种农耕的新尝试。如果作为自然的“绵延”(地势、气候等的变动)建构了农耕文化的发展方向。

——万境共生(节选)- 张嘉荣

威尼斯双年展《The Milk of Dreams》主题海报相关照片

在《The Milk of Dreams》中,这位曾被艺术史忽略的墨西哥超现实主义艺术家Leonora Carrington描绘了一个奇妙的世界:“耳朵上长翅膀的小男孩,把羊肉做成玫瑰的屠夫,与鳄鱼做朋友的孩子.... 所有角色都能随意变成其他人或物。”

万物伊始:“人类就是复杂生命的代表 - DNA约由66亿个字母构成,基因编码约由10万个。那么比我们更复杂的生命形式会是什么样子?10万个基因构成的DNA编码铸就了人类,那么20万个基因,甚至200万个基因,又会产生什么?”

ONE TON |

对“农耕与宇宙”关系的想象和理解?


姜宇霏,B Corps China项目总监,“地球一小时观影局”发起人 

姜宇霏:农耕与宇宙都是关于自然生态的系统,天然地就是我们所追求的那个多元、包容、循环再生的系统架构。它们也是我们理解万物与环境的关系,感受可持续运作的简单与复杂,追求平衡发展最好的向导。

三  多,上海环保公益组织沙龙负责人,WEable青年创新联合创始人

三多:农耕是人类和自然合作共生的原始呈现,人类正在不断探索宇宙,需要以“农耕”的理念,寻求人类和宇宙万物共生的平衡。

谢金金,阿拉善SEE生态协会

 

谢金金:候鸟飞越万里,鲟鱼寻根千里,只为生命的繁衍;如今人类驻扎滩涂,只为生命的守望。希望未来有越来越多的公众关注环境保护,而我们的力量,将涓滴汇流,聚沙成塔!

本次参展机构

“在种子之前,繁花浮现脑际”—— E.B.怀特

ArTanto、B Corps、Creative Shelter、Cyberoom、E-ART、M33、material_s、Open Media Lab、Plate Space、Studio CircleSquare、阿拉善SEE、爱芬、白美术馆、百家Bio、宝贝爱蓝天、波眼艺术、出类拔粹、磁场计划、道融自然保护、稻橙文化传播、富群、高温青年、光合未来、杭州自在空间、湖畔公社、环境中国、环球可持续、捡拾中国、圾不可失、吉福行、可一美术馆、乐种、绿迹环保、绿境邻社区服务中心、绿邻居社区服务中心、绿色倡议、麦昆塔社区、亲瓶种植、人与环境、上海净水技术协会、熠宽文化、设计万象、神经城、善由心生、四叶草堂、同更生、童耕农场、微笑农场、微种实业、无界社区MIXDAO、小路自然教育中心、心脏所、乡聚、香樟苑、先锋环保服务中心、循环派、野圃、一荇、亿角鲸、艺博画廊、益点田、远届、浙江传媒学院、自然向善探索中心、自然种子、自然萌、中华环保联合会

万境智造

展览并非仅仅把自然看成朴素的(naive)自然,真正的自然观应该和“生成”(becoming)画上等号。从元宇宙的场域中实践各种农耕的新尝试,如何于虚拟的场域中“生成”就能构成实验性的探讨。展览使在虚拟场域中所生成的作品兑换现实中的农作物,这个平行的“交换”本身可被视为当代艺术一直追求打破“现实和幻觉”边界的尝试。

——万境共生(节选)- 张嘉荣

陈晓东

假如我们的世界停摆了一百、甚至两百年,再睁眼时,会是怎样一副光景?属于人类的“旧”文明开始湮灭,新的文明开始发展,都市被大自然回收主权,万物生灵开始归返于城市之中,高楼大厦、交通轨道被绿植缠绕覆盖回归原始生态面貌。当新的文明来重新审视我们所留下的这些工业印记的时候,因为认知的不同,他们会将地底所埋藏的机械骸骨、工业文明的遗留幻想成可能是某一种神明的遗骸,或是神兽。人类也将重新认知并再次敬重大自然。回到那个充满信仰与崇拜的时代。

万境共生|陈晓东,轮回山海-混沌初开

张钊瀛

万物皆有灵,“元”回到生命之初,孕育,诞生,生长,蔓延,我们不知道种子会落到宇宙的哪个角落。我们作为宇宙园丁,每天向上抛出一颗发光的种子,种子落入了宇宙中,也许有的重新发光,也许变为灰尘,也许成为细胞,“一吨”,“一克”,“一粒子”,万物在宇宙中生,虚拟世界变得如此真实,因为他诚实的记录着每颗种子的命运。

万境共生|张钊瀛,无限延展植物

赵  谦

道格拉斯·亚当斯著名的科幻小说《宇宙尽头的餐厅》,为大家熟知。这时候我产生了一个问题,那提供餐厅食物的农场在哪?另一个问题农场怎么知道的宇宙尽头在哪?

万境共生|赵谦,被使用的现实模型,完成的表性王国和幻想表演

庞海龙

敬畏自然、探索自然!

境共生|庞海龙,Still-life

孙逊


万境共生|孙逊,鲸邦

 龚旭

万境共生|龚旭,水淹金山寺

 曹澍 

万境共生|曹澍,公园一角

本次参展艺术家  

BAN、CECILIA GOOSE、dasy、J+、MODO、mollyrainmore . org、NYSomeTimes、Ziv Cohen、遨游狮、曹澍、曹志成、陈旻、陈晓东、褚秉超、崔展、董鹤、杜秋锐、方政、冯凌锐、傅冬霆、付军胜、甘艺震、龚旭、龚辰宇、韩瑞、胡为一、黄嘉杨、黄杰远、黃祎天、龙盼、开范小组、胡玉玲、江坤瑾、江坤颖、金晟旭、李光、李心夷、李妍洁、梁廷玮、刘炜彬、刘雪丹、刘彦瑢、毛可一、勐、庞海龙、任若溪、秦然、申一涵、司建伟、宋陈、苏思予、孙逊、汤宇、滕家琪、王东旭、王嘉成、王嘉辉、王瑾、王竞哲、王钟垚、王威、温辰旻、吴青峰、肖靓、谢达玲、谢佳成、谢明炫、许安妮、徐林、杨怡茗、叶帆、易连、应晶晶、余若婕、曾臻、张琛、张楠、张依楠、张钊瀛、赵谦、赵玉、周莹林

万境Open Call

星系地图持续生成中

“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多样的生物,人还能否成为“可称为‘人’的生物”呢?我认为,与多样的生物发生关联,并把这种关联当作自身的一部分,才形成了“可称为‘人’的人。”

——《生物多样性》- 本川达雄

我们向宇宙发出邀请,

一起共建万境农耕文明!

本次威尼斯双年展期间在意大利威尼斯展览的“万境共生”是一个由现实中数百位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生态农业,环保公益、教育单位、共同续写畅想下的宇宙农贸中心。它将“现实场域与虚拟场域,构成混合场域展开叙事。”在这里通过回收电子垃圾和太空垃圾作为星球基建及运转能量。万境通过独特包容的碳基生命、非碳基生命多生态共维空间,开展星际农业科研,星际农贸交易,助力宇宙三农建设,展开对宇宙生物多样性的系列畅想。

“自诞生以来,在地球上生活过的人类只有五百亿,远不及基因组合的数量。”如同“我们已知的只是沧海一粟,未知的确实汪洋大海。”而农业的出现凝固了游牧者产生了进一步的部落与文明,古往今来人类物种的迷人之处在于能在艺术与文化世界展开无限地畅想与叙述。“超越人类的生命形式,需要由比人类更多的基因来编码。”我们邀请所有富有想象里的生态友好者,艺术家,建筑师、设计从业人员加入万境世界的创建,展开对缤纷宇宙的斑斓想象。

 


Venice Biennale 2022“一吨计划”:“万境共生”独立策展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