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来看古代欧洲版画里的“神奇动物”!

来看古代欧洲版画里的“神奇动物”!

时间: 2022-04-21 14:22:45 | 来源: 艺术中国

近期,国内与全球同期热映的电影《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再一次开启了魔法世界的大门,但人类对于神奇动物的想象远早于电影的诞生。《山海经》、《海错图》中的神兽是国产版的神奇动物世界,而在西方,龙、独角兽、半人马、狼人等“神奇动物”也在千百年来的艺术创作中现身过无数次。此刻,正有一批15至18世纪的神奇动物组团亮相德国柏林。

“15-18世纪绘画艺术中的神奇动物”特展海报(Fantastic Beasts in Graphic Art from the 15th to the 18th Century)©德国柏林画廊(Gemäldegalerie)

德国柏林画廊现正推出以神奇动物为主题的特别展览,集中展出馆藏的31幅15至18世纪版画艺术作品,创作者包括与丢勒齐名的德国文艺复兴巨匠老卢卡斯·克拉纳赫等艺术大师。持续至2022年6月12日的特别展览,正为人们架起一个通往神奇动物世界妙趣诡谲的艺术通道。

神奇动物在哪里?就在古代欧洲的版画里

自古以来,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始终在与神奇动物打交道,它们活在口口相传的传说、寓言、歌谣里,也在古埃及雕塑、古希腊陶器、波斯细密画等不同地域的艺术品中。人们借助艺术叙事让神奇动物承载起宗教或象征的功能,未知的自然现象、邪恶与神圣的辨析在奇异、恐惧及隐喻从中得以表达。到了欧洲15至18世纪,木刻版画、蚀刻版画的传播将神奇动物送到更广阔的地域。

本次展览海报中打头阵的神奇动物是狮鹫兽“格里芬”,在《神曲》、《爱丽丝梦游仙境》、《哈利波特》中均出过场。格里芬是古代神话传说中强大、尊贵的象征,因为同时拥有狮身与鹰头,表示可以称霸陆地与天空。展览现场所展出的铜版画是范·麦肯纳姆的翻版作品,他是15至16世纪德国最为活跃的版画大师之一。原创版本出自马丁·施贡纳,在丢勒之前,施贡纳是德国最重要的版画家。

“格里芬”(Greif),范·麦肯纳姆(Isarahel van Meckenem,1450-1503)翻版于马丁·施贡纳(Martin Schongauer,1445/1450-1491),铜版画,1465-1500

与格里芬一样出名的神奇动物,还有更为人熟知的半人马。它常被描述为粗野、狂暴、野蛮的代表,贪欲爆棚且无法无天,象征着人类原始本能、不被驯服的一面。但也存在着少数被好评的半人马,它们有知识、有教养,从老恶魔摇身一变成了小天使。展览中的铜版画“双面半人马”同样是翻版之作,出自16世纪意大利最重要且最高产的版画家朱利奥·博纳松。原作由16世纪意大利矫饰主义风格画家帕米贾尼诺所作,他是最早尝试版画的意大利画家之一。两幅原作现分别由法国卢浮宫和英国温莎城堡所藏。

“双面半人马”,朱利奥·博纳松(Giulio Bonasone,1500/1510-1574)翻版自帕米贾尼诺(Parmigianino,1503-1540),铜版画,1530年

脱胎于神话的神奇动物自然也出现在很多古希腊神话故事的场景中,朱利奥·博纳松便描绘过赫拉克勒斯大战河神的名场面,这次不是翻版了,而是原创。在古希腊神话中,赫拉克勒斯与河神阿克洛俄斯争夺卡吕冬国王之女德伊阿妮拉,双方大战三百回合,这幅版画展现的是河神化作海蛇的时刻。故事后续相当狗血,赫拉克勒斯打服了河神,娶了国王之女;婚后德伊阿妮拉怀疑赫拉克勒斯移情别恋,让他穿上涂有复仇之血的毒罩衫;赫拉克勒斯死后被众神接上奥林匹斯山,摇身一变当了大力神了,又娶了一房神仙媳妇——这剧情脑回路也是没谁了。

“大力神与河神”(Herkules und Acheloos),朱利奥•博纳松(Giulio Bonasone,1500/1510-1574),铜版画,1570年

除了神话传说,神奇动物也出没于宗教画的片场。最常出现的便是龙,但区别于神话中高大威猛相对正面的形象,在基督教和末日说中,龙大多代表了魔鬼与邪恶。

形象常与海洋联系在一起的基督教圣徒圣玛格丽特,与希腊神话中的阿佛洛狄忒(维纳斯)相重叠。在她最广为流传的神迹故事中,撒旦化身为龙吞下玛格丽特,她用随身携带的十字架刺激龙的内脏,以此成功逃生。

“圣马格利特与龙”,德国未知创作者,木刻版画,1460-1470

圣乔治屠龙更是耳熟能详:沼泽中的恶龙扼住了居民的水源,起先需要每天献祭两只羊,后来需要用活人代替,国王的女儿抽中送命签后,圣乔治及时赶到,屠龙除恶。听着确实有点熟?为你点播一曲《达拉崩吧》。

“圣乔治屠龙”,汉斯·列伊(Hans Leu D.J.,1490-1530),木刻版画,1516

歌德在《浮士德》中描绘过的“圣安东尼的诱惑”,讲述的是隐居修士圣安东尼面临魔鬼释放的诱惑:放荡的幻象、权力的魅力、肉欲的引诱。在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老卢卡斯·克拉纳赫的版画中,圣安东尼正被附庸于魔鬼的神奇动物们拖拽至半空。

“圣安东尼的诱惑”,老卢卡斯·克拉纳赫(Lucas Cranach,1472-1553),木刻版画,1506

北方文艺复兴时期佛兰德斯画家扬·德·科克也画过同题材的“圣安东尼的诱惑”,在他的版本中,魔鬼的诱惑更为具象。长着喙的猴子、大嘴巴的鱼、带翅膀的蛇……仿佛地狱中才有的诡异生物充斥其中,让人不禁联想到同时期荷兰画家耶罗尼米斯·博斯的作品。

“圣安东尼的诱惑”,扬·韦伦斯·德·科克(Jan Wellens de Cock,1480-1527),木刻版画,1522

擅长描绘神(恶)奇(魔)动物的画家中,博斯如果称第二,可能也不会有太多人敢称第一。他常被“认为是20世纪的超现实主义的启发者之一”,在他的笔下,恶魔生物与人类的罪恶及道德的沉沦共生。

“最后的审判”,博斯(Jheronimus Bosch,1452-1516),三联木板油画,1482年 ©wikipedia

也许神奇动物没事儿常去荷兰溜达,不然荷兰画家怎么都这么会画小怪物。16世纪佛兰芒画家扬·范·德·斯特雷特的“最后的审判”也是怪意盎然。展览现场所展示的铜版画由巴洛克时期荷兰版画家亨德里克·霍尔奇尼斯翻版而成。

“被诅咒的人”,亨德里克·霍尔奇尼斯(Hendrick Goltzius,1558-1617)翻版自扬·范·德·斯特雷特(Jan van der Straet,1523-1606),铜版画,1578

亨德里克•霍尔奇尼斯被视为“最后一位具有优秀画家权威的雕刻家以及最后一位创作了大量供他人临摹的作品的画家”,他的铜版画“被龙吞噬的卡德莫斯的同伴”参照荷兰黄金时代画家科内利斯·凡·哈尔姆的油画所作,描绘了罗马诗人奥维德代表作《变形记》中的场景。在画面背景中,卡德摩斯最终击败了吞噬自己同伴的龙,寓意着荷兰北部新教省份与天主教西班牙的斗争。

“被龙吞噬的卡德莫斯的同伴”,亨德里克·霍尔奇尼斯(Hendrick Goltzius,1558-1617)参照自科内利斯·凡·哈尔姆(Cornelis van Haarlem,1562-1638),铜版画,1588年

“被龙吞噬的卡德莫斯的同伴”(Two Followers of Cadmus devoured by a Dragon),科内利斯·凡·哈尔姆(Cornelis van Haarlem,1562-1638),油画,1588年

和奥维德《变形记》一样被画过的,还有16世纪法国文艺复兴时期重要文学作品《巨人传》。德国版画家文德尔·迪特林为它绘制了插图,这次出场的神奇动物终于有些奇趣,而不仅是可怖了。

“噩梦”,文德尔·迪特林(Wendel Dietterlin D.J.,1602-1680),蚀刻版画,1615

画风近似的还有瑞士画家约翰·斯彻伦伯格的蚀刻版画,这组插画为1772年出版的讽刺集《致嘲讽》(Pour raillerie)所作。斯彻伦伯格被认为是18世纪最重要的插画家及蚀刻版画家之一,他同时也是一位昆虫学家,所绘昆虫插图闻名四方。

《致嘲讽》(Pour raillerie),约翰·鲁道夫·斯彻伦伯格(Johann Rudolf Schellenberg,1740-1806),蚀刻版画,1772年

仔细看这张正在读书的甲虫,有没有卡夫卡《变形记》既视感?不过,《变形记》要等到1915年才发表,这幅版画早了它将近150年。

约翰·鲁道夫·斯彻伦伯格(Johann Rudolf Schellenberg,1740-1806),蚀刻版画,1772年

最后再来看看这位神奇动物,认出它是谁了吗?

“格里芬”(Greif),英国版画家戴维·洛根(David Loggan,1633-1692)翻版自17世纪波西米亚绘画艺术家文策斯劳斯·霍洛(Wenzel Hollar,1607-1677),蚀刻版画,1662/1663年

它和海报中那位神奇动物一样,都是格里芬。只不过相隔约两百年,17世纪的格里芬比15世纪时似乎胖了许多,也看起来更像祥瑞之兽了。

怎么样,看完古代版画里的“神奇动物,是不是比电影还要过瘾呢?(文/李莞潸 发自柏林,本文配图除特别标注外,均为作者翻拍于展览现场)

来看古代欧洲版画里的“神奇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