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北京画院开启院史研究专列 首站从延安到北京

北京画院开启院史研究专列 首站从延安到北京

时间: 2022-03-25 09:49:37 | 来源: 艺术中国

展览海报

2022年3月25日,由北京画院主办的“延安→北京: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一”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正式开展。今年,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之际,北京画院特别开启了院史研究专列,第一站就从延安出发,回溯北京画院与延安之间一段特殊的情缘。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代表合影 吴印咸摄

1942年5月2日至5月23日,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并在会上做了两次重要讲话。1943年10月19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在《解放日报》上正式全文刊登。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了文艺创作“为群众的问题”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延安革命根据地艺术创作的出发点和方向,影响并塑造了延安艺术家群体的独特风格,同时也将“为人民群众创作”的文艺运动推向全国,成为日后新中国艺术创作的根本指导方针,引领着中国文艺的发展方向。

庄言 前线 12cm×11.5cm 无年款 黑白木刻

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作为延安艺术人才聚集地的鲁迅艺术学院也成为实践“为人民群众创作”的先锋阵地,开始探索更加适合群众的艺术创作主题和表现形式。群众形象、百姓生活、新的政策等素材在《讲话》精神的引领下开始形成延安地区主要的艺术创作内容,“剔黑成白”也逐渐成为延安版画创作者的共同风格特点。

庄言 前线归来12.5cm×9.5cm 1939 黑白木刻

在当时的延安,生活条件和创作环境都很艰苦,油画和国画等创作材料非常稀缺,但木刻版画所需的原材料可取自当地盛产的梨树,只需就地取材截一段梨树,锯成板,再用石头磨平,几把木刻刀和梨木板就能自画自刻,还可以利用中国传统的印刷方法,快速印出张张相同的木刻画,第一时间将画作送到工农兵手中,成为敌后抗敌宣传的重要力量。

邹雅 攻城 24cm×10.5cm 1944 黑白木刻

木刻版画黑白色彩对比鲜明,画面语言生动写实,利于突出叙述性。为了方便群众理解、使作品更加贴近群众的艺术审美偏好,延安的艺术创作者们不断探索新的创作手法,从对西方版画现实主义风格的学习转向借鉴中国民间艺术形式,融入中国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元素后创作了大量反映革命生活的版画作品,在注重结合作品内容与表现风格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时代风格,宣传革命的同时也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力量。

邹雅 一支枪(5)、(6 ) 10cm×9.5cm 1941 黑白木刻

谈到本次展览策划理念时,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介绍说:“1957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北京画院成立。前期艺术家的组成(含特聘画家)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曾活跃在北京画坛的艺术名家;二是来自革命队伍的美术工作者;三是各艺术院校毕业或北京画院自己培养的优秀人才。而从延安来到北京画院的艺术家,据我们现在统计至少有八位:庄言、崔子范、邹雅、田零、辛莽、张仃、刘迅、夏风。”

邹雅 扭秧歌 13cm×10cm 1943 黑白木刻

吴洪亮说:“我们所推出的‘延安→北京: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一’就是在文献的支撑下,将艺术家们早期的版画作品及此后不同时期的创作对照展出,呈现一个在历史沿革中变化的艺术轨迹,以视觉实证的方式揭示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与艺术发展的关系,与今天的关系。”

夏风 小八路 17.4cm×24cm 1942 黑白木刻

一层展厅将集中呈现几位老艺术家在延安时期的版画创作,如庄言的《前线归来》《前线》、邹雅的《掌握新武器,学习新文化》《扭秧歌》《攻城》、夏风的《小八路》《打谷场上》《秋收》等作品;二层将呈现老艺术家们来到北京画院后,他们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新中国的建设,创作取材贴近群众,根据新生活的需求不断创新,探索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进行的国画、油画等创作。

夏风 打谷场上 13.8cmx22.6cm  1944 黑白木刻

从延安时期被点亮的灯塔,到烽火抗战岁月的艰难,再到新中国的繁荣祥和,这段旅程记录了北京画院与延安一段薪火相传的历史,展览将持续至4月24日,北京画院美术馆邀请您一起踏上这段从延安到北京的艺术之旅。(本文图片来自北京画院美术馆)

夏风 秋收 12.2cmx17.6cm 1947 黑白木刻

八位来自延安艺术家的简介

庄言(1913-2002)

1921年在上海美专学习绘画。1937年10月赴延安,入陕北公学,第1期毕业后到武汉中国青年救亡协会工作。1939年回到延安,同年2月与力群、钱辛稻、金浪在鲁艺举办四人前方绘画联展。1942年与马达、焦心河在鲁艺举办三人展。1944年至1947年在鲁艺美术研究室任研究员。1965年2月进入北京画院从事专业创作,曾任副院长。

庄言 修船厂 63cm×82cm 1958 布面油彩

崔子范(1915-2011)

1940年至1945年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延安高级党校学习。1949年后历任北京医院政委,国务院城市建设部勘察测量局局长。1956年10月调文化部参与筹建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1957年北京中国画院正式成立,先后任副院长兼秘书长、党支部书记等职。

崔子范 北京画院创建三十周年纪念 81.5cm×49cm 1987 纸本设色

邹雅(1916-1974)

原名亚民,又名大雅,别署“老木匠”。1938年入延安鲁艺学习,美术系第二期学员。此后在太行、晋冀鲁豫等敌后抗日根据地从事美术宣传工作。1940年至1942年在鲁艺木刻工作团任教员和木刻创作员。1949年后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副社长等职。1973年出任北京画院院长。

邹雅 山谷新貌 97cm×177cm  1973 纸本设色

田零(1916-1997)

原名刘瑞峰,笔名青望。1939年入延安鲁艺学习,美术系第三期学员。1940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美术系。1950年任天津艺术馆副馆长。1953年进入北京人民美术工作室,从事油画创作。曾任北京画院油版画组组长。

田零 剥玉米 127cmx76cm 1958 纸本设色

辛莽(1916-2007)

原名吴裕春。1938年赴延安,入陕北公学。1939年春入延安鲁艺学习,美术系第三期学员。后在华北联合大学美术系任教。1944年回到延安,在鲁艺美术系任研究员。1965年2月进入北京画院从事专业创作。

辛莽 火车之一 28.5cm×39cm 1952 速写

辛莽 火车之三 28.5cm×39cm 1952 速写

张仃(1917-2010)

原名贯(冠)成,字豁然,号它山。1932年入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学习中国画之余兼作漫画。1937年在南京参加由叶浅予领队的抗日漫画宣传队。1938年作为抗日艺术队领队到陕北榆林地区和内蒙古抗日宣传,同年秋到延安,后执教于延安鲁艺美术系。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北京画院兼职画家。

张仃 春山寂无音,白云自卷舒 137cm×70cm 2009年 书法


刘迅(1923-2007)

1940年赴延安,入延安鲁艺学习,美术系第五期学员。1949年调入北京筹备《人民画报》出版工作,任编辑部主任、连环画报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创作部主任。1979年出任北京画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

刘迅 泼墨 69.5cm×69.5cm 1989 纸本设色

夏风(1924—2010)

原名夏石蒲,又名石瀑。1930年入河南艺术学校,1933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6年进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深造,师从林风眠。1938年赴延安,入延安鲁艺学习,美术系第三期学员,后任鲁艺美术部美术研究室研究员。1958年进入北京画院从事专业创作,曾任艺术室主任。

夏风 出钢 19cm×14cm 1949 套色版画

夏风 天寒心热 113cm×62.5cm 1964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开启院史研究专列 首站从延安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