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浦东美术馆“水之域”,一场有关水的古今对话

浦东美术馆“水之域”,一场有关水的古今对话

时间: 2022-03-02 10:18:12 | 来源: 艺术中国

展览入口

2022年2月28日,“水之域-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与弗朗索瓦·施耐德基金会馆藏展”在浦东美术馆揭开面纱。展览由浦东美术馆、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与弗朗索瓦·施耐德基金会联合举办,陆家嘴(集团)有限公司出品。展览围绕水这一亘古流淌并中西相通的主题,通过与水相关的具象的物体、抽象的概念和由此延伸的情感、记忆、和信仰,讲述水的故事。

展览分为水的景观制造、水的日常生活、液体想象、神圣领地,水的地理过渡五个部分,呈现来自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和弗朗索瓦·施耐德基金会的100余件展品。

水作为具体形象

储水所用容器

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展览从储水用的容器、防水的斗篷,到捕捉水中生物用的鱼钩、鱼竿和鱼篓,再到以水中生物形象装饰的各类物件,多方位呈现有关水的历史片段和生活方式。

不同材质的鱼钩

形态各异的鱼篓

萨哈·弗雷尔,《垂钓灵魂》,2016年

各种不同材质的鱼钩和形态各异的鱼篓分布在展厅不同部分,这与他们背后的地理环境和所处文化的神话、信仰相关。有些鱼钩用珍珠母、贝壳等珍贵的材料制成,在家族内部交换和传承。鱼篓则与当地的捕鱼技术相关,有着千变万化的形状,但都指向同一个捕鱼目的。水养育了人类,构建了文明与社会,但人类与它的关系并非永远和谐。萨哈·弗雷尔的作品《垂钓灵魂》就用鱼钩和紧绷的画布来表达对大规模捕捞的抗议,唤醒人们对海洋环境的保护。

动物装饰面具,乔伊人,20世纪上半叶

生活在尼日利亚南部尼日尔三角洲地区的乔伊人有制作动物装饰面具的传统,灵感来源于水里的生物,例如鲨鱼、鲈鱼、锯鳐、螃蟹等,他们被摆放至如同在水族馆中一般,形象生动。而在展柜下方并置的当代艺术家奥利维尔·勒罗的作品《吹》则用玻璃展现了一条鱼的呼吸,使不可见者可见,呼吸也仿佛是鱼的形象,在水中流淌。

水的抽象形态

伯努瓦·派普,《自由落体》,2013 ©浦东美术馆

水为什么没有形状?这在伯努瓦·派普的作品《自由落体》中得到了回应。艺术家将少量融化的锡在一定距离内投入水中,从而形成千变万化的抽象形态。这与从埃及到瑞士的许多文化中的“铅占卜”相似,从图案中获得预兆。

展览现场

在澳大利亚原住民的作品中,水化身于点、线拼合的抽象几何图案中。《马拉瓦的水之梦》以黄色、赭色、红色和白色组成的同心圆描绘代表地上和地下泉水的位置,《库拉贾水洞的梦》则以成千上万个点组成的菱形图案描绘了半干旱大草原地区郁郁葱葱的景观,复杂的水文地理学在原住民生活方式中具有重要意义。松巴族的肩布描绘了在沙漠中流传的神话故事中呈现的宇宙特征,天上之水与地下之水结合,海陆空生物相互连接,源于祖灵和图腾生物的创世故事。

智利艺术家古斯塔夫·米隆的摄影作品《D/H》由60幅照片组成,天空颜色的变化象征着降水的多少,表现了过去十年间智利中部的缺水问题。蓝色不仅是天空的颜色,也是干涸的颜色。

水的精神延伸

契瓦拉面具 ©浦东美术馆

水是滋养人类和天地万物的生命之源,常与神圣的信仰、仪式和创世说相连。展览汇聚了伊夫·阿戈苏传承贝宁科韦佐格巴地区传统塑造的水神雕塑,在雨季来临前祈求作物生长所用的契瓦拉面具,以及以双手高举过头的人物形象来祈求雨水的泰莱姆人图腾。在阿拉伯穆斯林世界中,水同样占据重要地位,是伊斯兰文明的主要文化元素。在伊斯兰教仪式中,穆斯林教徒每天要用水沐浴五次,以净化身体。展厅中的浴袍、足凳、浴鞋、浴桶讲述了水在宗教信仰中发挥的作用。

水也传递着集体记忆的碎片,伊丽萨维塔·克诺瓦洛娃在德国汉堡北易河低潮期收集了25000块河底的砖块,是二战期间被摧毁房屋的遗迹,象征藏在河水中的历史记忆。这些砖块由大到小排列,由紧密到稀疏,如同历史和回忆一般,渐渐被淡忘。

神瓮碎片与女神雕塑

纪尧姆·巴特,《叶琳娜,第二世界》,2015

在公元300至900年的墨西哥科西霍雨神像和公元14至16世纪的两座阿兹特克文化女神雕塑边,播放着当代影像作品《叶琳娜,第二世界》。作品记录了纪尧姆·巴特在玻利维亚乌尤尼盐湖用盐砖创造的一个“短暂”的星球,盐砖是艾马拉印第安人的古老技艺,艺术家在通过村长的同意后创作这一作品。完成这件作品还需要把沙漠变成自然湖泊,这样雕塑及其倒影才会呈现一个完整的球体形状。为此,村长进行了祈雨仪式,最终,雨水真的如期而至。这是村长与雨神交谈后而获得的雨水吗?在一旁的三座神灵雕塑仿佛有所回答。

古今对话

云南彝族斗篷(前)与维克多利亚·沃杰霍斯卡《瞬间》(后)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古代文物与当代艺术常常置于同一空间,甚至是同一展柜,从而相互碰撞产生新的对话。大海深处的镜之空间与形似海洋生物的古代面具发生共鸣;因纽特⼈的鱼钩和木雕跨越百年与格陵兰岛的摄影展开对话;100多年前中东繁荣的洗浴文化与伊朗河流现今干旱的影像形成鲜明的反差。

航海图 ©浦东美术馆

展览现场

由植物贝壳等制成的《航海图》边,当代作品《飘》描绘了洋流的方向。密克罗尼西亚人的《航海图》从经验出发,用贝壳代表岛屿,弯曲的棍子代表海浪的涌动,直线代表洋流,朴素的材料中蕴含航行智慧。而《飘》利用巨幅的墙面,描绘现代人类对洋流的精确把握。作品抹去陆地的形象,以沙子制成的箭头意味着水流的不稳定性和无常。

埃莱娜·穆格《泪墙》与保罗·苏维隆《托举海洋》©浦东美术馆

100余件作品讲述着有关水的一个个历史片段,诉说着自然、地理、文化、宗教和生命的故事。

据悉,展览将持续到6月5日。(文/陆亦瑝 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拍摄)

伊夫·夏杜埃,《有足的深海鱼》,2006,© Fondation François Schneider, photo Steeve Constanty

梅赫迪·梅达西,《墙》,2011

浦东美术馆“水之域”,一场有关水的古今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