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层累与遮蔽”刘文炯艺术语言实践展在太目四艺术中心举办

“层累与遮蔽”刘文炯艺术语言实践展在太目四艺术中心举办

时间: 2022-01-02 22:18:06 | 来源: 艺术中国
快讯 >

2021年12月28日,“层累与遮蔽”刘文炯艺术语言实践展在北京TIME4ART太目四艺术中心开展。其由著名策展人、艺术家孔繁程策展,为大家带来一场历史与艺术的碰撞、生命与哲学的思考、层累与遮蔽艺术语言并行的艺术盛宴。

展览精选三十余件作品,跨越艺术家的数个实践阶段,呈现青年历史学者、艺术家刘文炯先生的绘画和混合材料语言实践。他用颜料组成类似文化的堆砌和抽离模具形成的负空间,在给观众带来独特视觉享受的同时,还带来“层累与遮蔽”的提示和暗喻,引发对文化流变的思考和追问。

孔繁程老师认为:从累积的色层,到“负空间”系列,意味着刘文炯从“涂层”转向了“土层”。从“涂”到“土”,从一个过程性展演,到能够承载展演过程的物质视觉化,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变,与刘文炯个人学术叙事中的重要节点有关。

在刘文炯学画伊始,便流露出对色彩物质性层面的敏感和迷恋。他在意颜料的物性特征,而非单纯的色彩关系及其表现力;他在意直接存在于画面中的层累,尤其在意对色层遮蔽与释放的试验。在这里,观者和作品的关系,即我们和往昔的关系,犹如经由极其有限的孔洞和边缘,透过层累的存在方能窥见。穿越时光的漫漶,文化现成物的表层与内里均已层层改观,然而,可读取的部分却在增长。

在刘文炯看来,如何激发观者潜入到孔隙之下一窥原貌的冲动,正是揭示被掩埋、遮蔽、扭曲、破损、重组关系的副产品。在此意义上,刘文炯的艺术语言,有着方法论层面的超越性,有着某种揭示的启迪和快慰,有着可以在人所共知层面实现共情的可能性。

刘文炯是一位历史学者,他经历过漫长的专业学术训练,有着专精的历史视野。地层学与顾氏的“层累说”,从物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的维度,给我们提供了了解和思考文化变迁的契机。刘文炯的艺术语言和观念是从历史文化研究中来,他找到了对空间、时间、历史、文明、文化的复合表述方式。他的双重身份,致使他拥有了互哺的工作方式,正好赋予了他作为艺术家对文化遮蔽性批判的洞见。在艺术创作中,“层累”与“遮蔽”的互动与冲突,既是艺术家潜意识的自洽操作体系,也有着历史与考古研究中的反思和警觉,并最终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层累的语言特征。

当作为艺术家的刘文炯,从自己历史、考古学研究者的认知出发,去建构自己的视觉艺术语言体系时,支撑其语言系统的观念无疑是真实有效、有迹可循的。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刘文炯的艺术实践及其现象,是值得深入关注和思考的。

关于这次展览的刘文炯作品,多位业内艺术大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易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很少有画家会想到,这些美丽的符号与艺术的个人有什么关系。作为人类学家,刘文炯吃透了这些符号,从认知上识别符号之美。他与画家的区别就在于他还了解符号的文化意义,对他来说,符号的视觉之美取决于意义的深度。可是他偏偏也是一个画家。作为画家的优势,他还是学设计出身,与符号有着天然的联系。当他以符号为题材,将符号转换为艺术的视觉表达时,不是直接地挪用符号,我们几乎看不到符号的痕迹,但又感觉到符号的存在。”“你总感觉到有一种生命的涌动。”“刘文炯的画既有历史的深沉,又有生命的辉煌。这可能是一个学者兼画家的独到之处。”

王光乐(著名艺术家):在我看来,文炯所思考的是作品空间与其创作思维之间的关系,就此而言,他所关怀的问题似乎较为宏观,而他寻觅的实现途径却是具体的。若以写生为例,不难发现,待写生结束后,观者在画布上所能看到的又是什么?事实上观者在读画的过程中不可能看见写生的对象,他们能看到的仅是画者通过技法和观念建构出来的可视部分,即基于写生对象而构建起来的“壳”,观者品评的部分也正是这个“壳”。但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此间最具革命性的,正是关于“壳”在演变过程中的空间问题。毫无疑问,文炯在对内部空间可能性的探索,远远超越了对“壳”本身的追问。

高远(中央美院人文学院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著名策展人):“刘文炯的绘画在极少主义的观念逻辑下,在绘画自身物性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了“空间”的永恒话题。但是他所呈现的空间,多是一种“负空间”,是绘画耗尽自身表面承载力的空间,是绘画内部的空间,是坍缩后的空间,是异质的空间。刘文炯的画不仅仅需要观看“表面”,更需穿透色层的孔洞去想象画面的内部构造。他的绘画通过反复多次的时间积累,往往又呈现出一种奇特的有机形态,仿佛异次元空间中的生命体逐渐生长的过程:生长、分裂、移植,再继续生长,分裂、移植……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再生。其绘画中综合材料的运用,也是一种不断包裹、层积、破裂、再生的过程,仿佛从作茧自缚到破茧而出的过程。”“绘画可以向我们展现其断层,绘画也可以呈现时间的累积。我们观看刘文炯的作品,也仿佛考察了数层累积的绘画地层,跟随视觉穿透孔洞逐层发掘到绘画最深层的原始地貌。艺术家刘文炯亦擅长考古与历史学,这种上有千古的追索加上突破次元的空间体验,连同有机生长的逻辑,构成了一种自内而外的观看,一种朝向物性的回归,以及,一种属于绘画的浪漫。”

李尤松(著名艺术家):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相得益彰,是刘文炯最大的特点,艺术创作为他在学术研究上带来与众不同的视角,学术研究又为他的艺术创作引导出了全新的意境。他画面中流淌的颜料如河床故道,斑驳的色块,如出土的彩陶;他用“失蜡法”做出中空的孔洞,在画面上,这些中空的孔洞又似战道上的烽燧,可见他对先秦青铜时代的热爱和理解,若没有对美术考古的深入探究,这些灵感又怎能突然降临?他对矩形画框的利用也是有意的,色彩斑斓的色团基于画框四围向内生长,“失蜡烽燧”系列中空心的孔洞也多沿画框四围排列,依稀感受到“城郭”的概念。干涸的河床、剥落的色斑、中空的烽燧、闭合的城池,都是刘文炯选择的图像,从中可以读出他的绘画逻辑和艺术主张。 

张树功(著名艺术家):文炯对中国艺术历史、社会历史的反复探索之后,具有了当代学术视野,以至于直击当代的思想脉搏,这使他避开了所谓的中国方式,所以,让人能够感觉到他对绘画语言的敏锐直觉,同时,上述这一切更需要封塔纳式的“破”布而出的勇气,他都做到了,他未来的艺术之路更值得期待! 

为本次展览特意举办的“时间与层累”太目四新年论坛将于2022年1月3日下午15:00-17:30在展览所在地举行。届时,艺术家刘文炯、柳元正、刘海港,艺术史学者段牛斗,策展人高远和孔繁程等诸位老师将难得地汇聚一堂,就“时间如何沈澱”、“层累与遮蔽是反动还是互动”、“未来必然扭曲过去吗”、“时间的限定对于艺术的创作者意味着什么”、“文明是层累的结果还是起因”、“绘画讨论的边界是时间还有其他吗”等深刻命题发表高见。

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1月28日,展览地址为北京市金宝街88号金宝汇二期三层太目四艺术中心。

附:语言实践展作品介绍 

负空间——万象(51)综合材料 100 x 80 x 10 cm 2019

负空间——万象(52)综合材料 101 x150 x 8cm 2019

负空间——岁月(08)丙烯画布 150 x 100 x 7 cm 2019

负空间——潜规则(04)70 x 60 x 5 cm 综合材料 2017-2020

 《负空间-胭脂扣(2)》,综合材料,50cmx40cmx3cm,2016-2017年,刘文炯

《负空间-黑金(1)》,综合材料,80cmx60cmx3cm,2016-2017年,刘文炯

“层累与遮蔽”刘文炯艺术语言实践展在太目四艺术中心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