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500余件传统民艺和当代艺术创作将于近日向公众开放

“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500余件传统民艺和当代艺术创作将于近日向公众开放

时间: 2021-12-27 16:17:59 | 来源: 艺术中国

百福骈臻(纤维 手绣,潘鲁生,2006,120x240cm)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近日举办媒体开放日活动。该展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的民艺收藏、民艺研究与艺术创作为主体,展出500余件(套)传统民艺作品和当代艺术创作。展览预计于近日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向公众开放。

陕西宝鸡社火马勺脸谱(40x22x9cm)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是我们国家、民族千百年来在中华大地上生存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是传统与当代之间血脉传承的精神纽带。如何传承、保护与发扬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让民艺之美更好地涵养人们的生活、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更多生机与活力,是重要的时代课题。保护与传承离不开认知与理解,本次展览就是要直观展示传统民间艺术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的丰厚滋养,呼吁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千祥云集(纤维 手绣,潘鲁生,2006,120x240cm)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明的历史基础、传统根基和民族特性,强调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要求重视发展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拓展风格流派、形式样式,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本展览通过对民间艺术及其整理研究和传承发扬的充分展示,旗帜鲜明地发出“到民间去”的倡议,既是对传统民间工艺保护、传承的呼吁,也是对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人民这一重大理论主题的生动诠释。

展览共分为跬步千里、采珠撷丝、拓福纳灵、追光逐彩、匠心传承五个部分:

“松鹤延年·锦上添花”刺绣被面(104x174cm)

第一单元:采珠撷丝。以展品《百福骈臻千祥云集》为切入,具体包括展现中国传统民间刺绣工艺及潘鲁生手绣作品的“由点及面”和展现传统纺织工艺、木工工艺与潘鲁生线性作品的“方寸经纬”两个部分。

第二单元:拓福纳灵。以展品《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为切入,具体包括展现中国传统印刻工艺及潘鲁生年画、木刻作品的“印刻岁月”和展现传统瓷绘工艺与潘鲁生瓷板彩绘作品的“瓷韵流华”两个部分。

第三单元:追光逐彩。以展品《福虎镇宅凤凰来仪》为切入,具体包括展现民间剪纸艺术、皮影艺术与潘鲁生“影子”系列作品的“光影之趣”和展现中国传统彩印花布与潘鲁生彩墨作品的“斑斓彩意”两个部分。

木工墨斗(20x6x8cm)

结语:匠心传承。主要介绍潘鲁生教授作为教师的民艺教学工作和作为艺术家的展览交流活动,并展示他在全国范围内对传统民间工艺、少数民族工艺的考察和由此为灵感进行的当代创作表达,以及饱含其团队多年调研成果的学术著作。

本次展览采用民艺藏品和艺术作品融合展示的方式,希望可以更加直观地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民间艺术为当代艺术创作带来的深厚滋养,以及当代艺术创作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带来的生机与活力,进而展现出艺术离不开人民,要到民间去,从民间传统文化中源源不断地汲取精神营养,坚定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发展的主题。

哈萨克织毯(202x120cm)

风调雨顺(纤维 手绣,潘鲁生,2006,120x240cm)

本次展览展出的传统民艺藏品涉及山东、山西、陕西、江苏、河南、河北、四川、重庆、广东、湖北、天津、吉林、宁夏、新疆等全国多个地区,包括传统刺绣、纺织、木刻、印染、年画、泥塑、剪纸、瓷绘、皮影等丰富的工艺门类,还展示了潘鲁生教授带领学术团队进行的田野调研、教学、展览活动照片与视频,其走过的足迹地图,以及出版的代表性学术研究成果,体现出“到民间去”的传统民间手工艺保护工作应当是全国性的,是面向更加广袤的中华大地、丝路山川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抢救、保护与弘扬,需要开阔的视野和胸怀,也离不开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创新发展。

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灶神”(39x54.5cm)

河北蔚县剪纸(18x11.5cm)

福虎镇宅(纤维 手绣,潘鲁生,2006,120x240cm)

本次展览的开展时间正值2022年虎年新春佳节之际,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享受热烈欢快的节日氛围,在观展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传统民间艺术之美、感受传统民间艺术为生活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展览在三个主体单元都进行了与“虎”有关的民间艺术品的展示。这既是传统民艺来源于人们生活、温暖着人们心灵的直观表达,又是以“虎”为代表的民间传统艺术元素在漫长的岁月中历久弥新、不断传承的有力证明。(本文图片由国家博物馆提供)

“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500余件传统民艺和当代艺术创作将于近日向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