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秋实——90后女性艺术家群展在金杜艺术中心开幕

秋实——90后女性艺术家群展在金杜艺术中心开幕

时间: 2021-10-28 00:03:59 | 来源: 艺术中国
快讯 >

金杜艺术中心于10月23日成功举办《秋实》--九零后女性艺术家群展。VIP预展现场宾朋满座,显得异常开心。新老朋友们汇聚在一起,饶有兴趣的观赏了五位九零后女性艺术家的展览作品。欣赏和赞叹之余,大家也期待金杜艺术中心推出更多更有意思的当代艺术展览。展览开幕当天,策展人曹紫恬与艺术总监郭小力一起,同五位艺术家在开幕现场进行了漫谈交流,艺术家们客观而真实的表达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和体会。

此次展览由策展人曹紫恬精心策划,特别邀请五位90后学院派女性艺术家绘画及装置作品。展现目前年轻女性艺术家群体的崭新面貌,呈现一种新的绘画语言。五位女性艺术家用自己特有的直觉和生命内在的感受力,描绘出了对数字时代的看法。

在今天看来,90后艺术群体已经是在崛起中成长的非常重要的艺术群体。他们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和艺术理念不同于上一代人,他们的艺术表达和创作方法都带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可贵的独立性。90后艺术家的艺术审美趣味呈国际化趋势,有开阔的眼界和敏捷的思路,知识层面亦非常丰富,语言精确,思考也有力度,且创作心态上还带有一种游戏精神。当然,他们的才华也体现在个人的纯粹性上,以及对待艺术执着的态度,不断突破自己的勇气。

成长中的五位90后学院派女性艺术家,通过她们的作品,使人看到了每个人生活在时间的绵延中,她们运用各自理性的感知,敏锐的直觉,展现着自我的灵感交汇和生命认同。

展览名为《秋实》,策展人曹紫恬认为用这样一个非常朴素的名字概括五位年轻的当代女性艺术家的群展非常合适,她们作品中的自我身份界定、对真实边界的思考、诗意且又孤独浪漫的独白,以及质疑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物质性,在这个深秋的时间中,很从容的展现出来。

陶显的作品关注在当代社会环境和社交网络影响下的人性,欲望,恐惧和贪婪。绘画、摄影、版画都可以成为陶显的艺术表达方式。她自发性地用电脑软件改变图片形态,扭曲、虚化等等,来创造一种新的叙述方式,挑战观众的视觉体验。陶显是近年来一位非常活跃的年轻艺术家,她的作品曾多次在美国,新加坡和国内等地展出。

陶显喜欢观察,记录人。与其说人类是一种有灵魂的生物,她更愿意相信人类是一群被肉体困住的灵魂。画面中的人物,大多是由她日常生活中认识的人组成的。人的主体性在此是隐形的,他们变形为图像,而陶显认为她隐去人物真实形象的意图在于她呈现的是人物肉体下的情感迸发与灵魂共鸣。当她最早认识到一定要反叛绘画的内部语言去做点什么的时候,她的人生记忆、经历和体验,都成为她反观数字化时代的自我认识,用数字语言这样的形式去呈现绘画内容,比如,探讨人的欲望、比如追问生命的终极意义;当然,基于她女性的身份,陶显会更加关注女性的精神力量和思维高度,体会她们的情感。她认为女性的创造力在今天已经被逐渐而广泛的重视。

王浔作品的母题是她自己认为的“诗意且无能的人”。她的自我解读是“当代社会展示出了一种最伟大的景象,即人不应孤单地活着。它向我们许诺团聚,只是我们依然无法梦到天堂,因为团聚的联结向我们要求着劳动分工。于是人被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于是人不应并且不能孤独地活着,不然他就会丢失指称其为某人的社会性的锚,且再无任何发生行动的可能。”

王浔作品的气质极为独特,诗意又孤独,她自身有种天然的哲学倾向,思考也很有深度,对画面的构思很自由到位。王浔同时也是善于探讨材料的艺术家,其中展出作品《神圣人》对于材料的运用就非常巧妙和成熟。这件作品是在不加底色的纯白亚麻布上,用石膏代替油画颜料,勾勒出一位猎人在射猎物的场景。

 这幅作品是王浔在参观完那不勒斯考古博物馆之后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她对那里的希腊和罗马时代的巨型诸神雕塑和马赛克壁画很有触动。那个时代是诸神的黄金时代,又是人类的悲剧时代,产生了大量英雄在神的指示下被迫走向命运的故事。这也是艺术家创作《神圣人》这幅作品的时候选择了石膏这种苍白但坚固的材料的原因。被塑造的人在苍白的森林中永恒地狩猎着自我的颜色。

谢玄玄的作品多与被激活的童年记忆相关,如民间游戏、希腊神话、童话故事所关联,混杂的元素诙谐地描绘日常奇观,追问事物的生涩性,构造出一个温暖、浪漫又充满童趣幻想的世界。谢玄玄作品画面看似色彩鲜艳又天马行空,但其实她控制画面的能力非常强,运用色彩的能力也非比寻常,把各种看似突兀的事物叠加在一个画面中,颜色又都使用纯色,最后画面出现的效果非常奇特,但是内在结构又是有序的,由此可见谢玄玄驾驭绘画的心理素质非常强大。

 对于谢玄玄来说,日常与记忆都是她想言说的一部分,画面中每个时刻,都连接着过去的虚拟与不断延续的现在。《今天吃什么》系列采用诙谐的自问自答的形式互动展现,谢玄玄说,在疫情期间这是每天必须所要提出的一问。看似不经意的提问,其实是对今天普遍的物质性的追问。谢玄玄作品在寓言与经典中,在琐碎、片段、繁复中寻找着次序感将现实奇观化。作品《望星星望月亮》就是一件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它体现了观看与被观看的角度的转换,从一个天真孩童的视角去看人生的终极现象。

杨蝉翼的作品一直以来都和“文字”符号以及书籍文本有关——可能是因为在她成长和思考的过程中,她的内在世界的建立和与“他者”的精神性沟通都是通过书面的文本和阅读来完成的。一直思考如何将个人的特殊体验和版画创作相结合,如何让版画这样传统的材料有新的发展的可能性。一遍一遍的反复阅读和逐字逐句的阅读行为让她想到版画的复数性和印刷行为的重复性,在做了很多尝试和版种的选择后,她选择用丝网版画印刷来与之契合。她用和画面底色一样的颜料来进行单版单色的反复印刷,印刷上百遍后,画面中的文字呈现出了一个微小起伏的厚度。因为印刷次数过多,印刷过程中也会产生微小的误差,以至于最后印刷的文字出现了一些层次不齐和重叠的效果。这像极了阅读障碍的体验,也像极了我们通过反复阅读去获取文本内涵和意义的过程。这是她选择做这个系列科技感的装置作品的初衷。

此后杨蝉翼开始将丝网印刷的汉字、英文、符号、代码、和数字“0”和“1”切割后重新编排组合,以一定的进制转化为逻辑,层层叠叠,由内向外组合起来,构成一个全新的视觉图像。作品中的最初的文字信息来源于作者近些年来个人经历的梳理、以及对这件作品的创作意图的梳理。然后把这些文字通过程序编码转化成16进制、10进制、2进制的符码。从而让作品的文字的可读性被消解,文字背后的情感被单纯的0和1符码解构。作品的影像部分利用AE和TD等软件的生成技术,生成特定的光线变化和符号,使之与作品更完美的结合。

杨蝉翼说,它描述了信息时代算法的有穷性,存储了我因思考产生的热量。同时,杨蝉翼也认为“思考也会在我们的大脑中产生热量。” 所以她借科幻小说家特德姜的话:“得以存在便是一个奇迹,能够思考就是一件乐事。我觉得我有权告诉你这一点,因为在刻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就是这样想的。” 

张凯惠以绘画的方式尝试探索人的身份和空间与虚拟代码的关系,关注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关联,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多重身份。她还关注以不同的色彩和材料来记录当下,通过皱褶、汁液,图纸去表现各种状态。从日常入手忠实体现着自己的真实感受。她在一段时间内用日记体的记录方式创作了一系列纸上作品。张凯惠用油画棒、彩色铅笔和水彩颜料,在不同尺幅的纸质上描绘了自己的记忆、感受、体验以及生活中的不同瞬间。她似乎很着迷于处理那些小尺幅作品的肌理性,但是她的大幅油画作品色调以及结构上的处理并不缺少细腻感。

张凯惠的作品大多是围绕着褶皱展开的,她发现那一瞬间的褶皱是无穷的,它的美是独一无二的。什么是美,答案是不确定的。她通过被丢弃物而发现着被日常忽视的美。什么才是真实的记忆?数字时代是不是所有记忆都是模糊的、被隔离的、被覆盖的?张凯惠认为自己不愿意陷入大数据时代无法描述的真实与虚拟之间,她干脆选择空无,让轻松成为作为路径,用随手可及的方式去创作作品,而作品内在的丰富和精彩又被她诠释的很有哲学意味。

展览现场

艺术家参观金杜律师事务所(从左至右)金杜律师事务所杜慧力、策展人曹紫恬、艺术总监郭小力、艺术家潘宝会、闫冰、曲克杰、杨少斌 

她们客观而真实的表达自己,她们用全新的图像来反观对数字时代的印象。从个人角度出发,探讨身份、情感、物质与社会之间的关联。通过真实与虚拟、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转换进行创作,并不断拓展材料的运用空间。   

数字时代是不是所有记忆都是模糊的、被隔离的、被覆盖的?怎么观看当下的世界?全球数字化、大数据背景,虚拟世界和数字成为一个巨大的时代景观,无法描绘概况,五位九零后女性艺术家试图从个人化视角出发,探讨虚拟与真实的边界。(文/金杜艺术中心艺术总监郭小力;主办方供图)

 

 

 


秋实——90后女性艺术家群展在金杜艺术中心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