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寻找北京城市记忆 开启新的空间诗学:王明贤艺术研究展举行

寻找北京城市记忆 开启新的空间诗学:王明贤艺术研究展举行

时间: 2021-09-26 21:06:51 | 来源: 艺术中国
快讯 >

嘉宾合影

2021年9月25日,“曲径通幽处:北京城市记忆知识考古学——王明贤艺术研究展”在北京东城区前门西打磨厂街220号院举办。本次展览是“打磨场城市发现2021”系列活动第二季,由“打磨场”主办,北京四合苑画廊(志达文化传媒)艺术空间承办,张海潮担任策展人,共展出当代艺术家、建筑与艺术史学者王明贤的艺术作品60余件,从知识考古学的视觉方式呈现了王明贤对北京城市建筑发展的独特思考,全方位地展示了王明贤当代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创作理念。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抗抗致辞

此次展览主要由四部分构成,通过艺术家自身对北京城市建筑变化的观察和感悟、私人记忆及文献资料的研究,以知识考古学的方式,不连续性地用图文对北京城市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试图揭示某种发现和拾回被总体历史观筛漏的北京城历史,进而为未来北京城市的发展寻求更为详尽的学术依托。

北京设计学会会长宋慰祖致辞

瑞典学者喜仁龙(Osvald Sirén)在20世纪20年代初,实地考察了北京当时的城墙与城门,并于1924年在伦敦出版了《北京的城墙与城门》一书。正是书中北京城墙与城门建筑的美丽以及它们日后的消亡,深深地触动了王明贤的心灵,而梁思成先生拼尽全力保护北京古建筑的努力也令人动容。于是王明贤将喜仁龙和梁思成的语录打印到墙上以表示敬意,同时还展出消逝的城墙、大高玄殿等油画,大高玄殿是中国古建筑最为精彩的杰作,可惜在上世纪50年代被拆,艺术家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重新创作的油画,让人们清楚地看到大高玄殿的艺术风采。四合苑的东展厅并不光是纯粹的艺术展区,还赋予了思想的表达和对文化历史的诉说。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榕致辞

在南面展厅的墙上,以宋代山水和当代建筑油画作品为引子,展开了对北京城市记忆知识考古学的展示。此外,在院和通道联通的大门洞下还展示了一系列圆形山水油画,好似胡同墙上开了圆形窗户,令观者仿佛觉得古代文人画在移步景异的欣赏中幻化成窗外的山水。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南展厅中的山水建筑,王明贤“重写”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等艺术史上的“铭心绝品”,通过对宋代山水画的视觉再阐释,中国实验建筑师的新作与外国建筑大师的杰作引入到山水画中,作品时间、空间错置,却显得如此奇妙而又真实。

中央美院建筑学院院长朱锫教授致辞

在《宋代名画溪山行旅图+鸟巢》一画中,大山大水的全景构图,细致刻画的山石树木,多变的雨点皴法,表现了宋代山水画的雄浑意境,画中的奥运建筑鸟巢又与历史建立了一种新的叙事关系,反映了当代艺术的学术智慧。艺术家能够在当代油画的渲染中再现传统水墨那神秘莫测的艺术美感与意境,也能驾驭当代抽象艺术的观念表达,展厅中的宋代的山水画中让历史与现代产生对话,为中国传统水墨融入当代科学视角的同时,还以新的艺术理念诉说着北京城另一轮回的沧海桑田。

开幕式现场

文献资料既是北京城市的记忆也是艺术家本人六十多年的私人记忆,艺术家六十多年的时光中,小可至身边小景的记录、儿时的积木、大可达对时代的回应、出版的刊物等都融合在展览之中。福柯认为档案是那些可能被说出的东西的规律,而陈述一定要与某一对象的范围发生关系,为每一个可能的主体保留一个确定的位置。研究资料有的被出版成册摆放在展厅,有的被编辑成8号字体密密麻麻地打印出来放在通道,让观者既有肉眼可见的感受,又有看不清、隐约幽深的朦胧感。这些文献既包含着画家对艺术史、建筑史的研究成果,也有对时代变革的积极回应,更夹杂着创作审美的转变与探索。

展览现场

贵宾室展出的小幅作品,风格更趋于随性洒脱,是画家大胆尝试另一类艺术融合的表现。其中的小幅油画则是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的重新解读,将文人画进行解构与重组再用现代的色彩表现出来,如把米点山水与点彩派巧妙结合,八大山人的山水呈现现代派的色彩,大胆尝试着东方新表现主义的手法,而另一批小品表达着以库哈斯为代表的西方建筑对中国建筑的影响,以及以马克西莫夫为代表的苏联油画对中国油画的影响,他们作品的对比与冲突被巧妙糅进画家的作品之中。展出的水墨新作是文人画和野兽派色彩的有机结合,也是东方新表现主义手法的尝试,是画家心绪与情境的视觉表达,他试图通过这种融合,为当代艺术可能推进的方向和可能性问题提供讨论的平台。

展览现场

知识考古学是法国思想家福柯提出来的,即以考古学的方法梳理人类知识的历史,似乎是在追寻落在时间之外,今天又归于沉寂的印迹。这实际上就是对话语进行描述,但不是描述书籍,也不是描述理论,而是研究通过时间表现为医学、政治经济学、生物学的日常而神秘的总体。“曲径通幽处:北京城市记忆知识考古学——王明贤艺术研究展”着力探讨北京城市建筑的演变历史与自己的私人记忆之间的联系,用当代艺术、油画、建筑、水墨、山水等多元因素交叉的知识考古学表达范式,以独特的视觉方式精彩地呈现了艺术实验与历史证据之间的一场对话。

展览现场

西打磨厂街形成于明代,因石器打磨匠人、店铺云集于此而得名,是京城手工业最繁荣的市街之一,与西河沿、鲜鱼口、大栅栏并称为“前门外四大商业街”,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坐落在打磨厂街西段的“打磨场”是一个集艺术、建筑、科技各领域跨界整合,合作实践“老胡同•新生活“的城市样本,打造艺术与科技、创意与产业碰撞的发生之地。

展览现场

2015年,为了让老北京胡同融入当代文化符号获得新生,北京实施了“城南计划”旧城改造项目。“打磨场”作为先行项目,特别邀请了隈研吾、马岩松、朱小地、张永和、刘家琨、孟岩、时健等七位国际知名建筑师分别对其中的不同院落进行改造设计,力图使老北京传统建筑接纳新的生活方式。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使用的打磨场220号由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担任修缮设计,建筑师考虑的是旧城再生与延续传统文脉的问题,初衷就是为了让这个地方成为北京前卫团队举办轻松创意活动的聚集地,为前门东区甚至整个城市注入新活力。王明贤艺术研究展正是通过当代艺术推动老北京胡同传统的赓续,同时营造出吸引众多观众参与、体验的新人文艺术环境。

展览现场

王明贤简历

我国著名建筑评论家、建筑与美术史学者、当代艺术家。

历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建筑设计院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高精尖创新中心自然建筑工作室首席专家等。曾担任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筹备委员会委员、1999年UIA国际建筑师大会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展秘书长、1999年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作品展策展人、威尼斯双年展第51届中国国家馆执行小组成员、第10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2014年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选组委会主席等。

代表作品有《城市史与建筑史的知识考古》系列等。多次举办个展并参加重要展览。主要著作有《当代建筑文化与美学》《中国建筑美学文存》《新中国美术图史:1966-1976》等。

寻找北京城市记忆 开启新的空间诗学:王明贤艺术研究展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