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苏博展出“海棠独香——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

苏博展出“海棠独香——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

时间: 2021-02-05 09:06:50 | 来源: 艺术中国
快讯 >

展览海报

2021年1月30日到5月5日期间,由苏州博物馆与大足石刻博物馆共同主办的“海棠独香——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展览在苏州博物馆负一层临展厅展出。

公元三世纪左右,源自古印度的石窟艺术,翻越苍山大漠,沿着商旅古道,循着驼铃之声,经西域传入中国,并在北丝绸之路和黄河流域历经了北魏灿烂、隋唐辉煌,产生了诸如敦煌、云冈、龙门石窟这些伟大遗迹。

然而,当唐末中国北方石窟慢慢褪去历史的光晕走向衰落之际,在长江流域的大足,雕刻家们却仍在挥锤凿石,以其兼收并蓄、吐故纳新的胸襟,创造了大足石刻这一惊世杰作。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所有石窟造像的总称,相关遗迹遍布大足西南、西北、东北诸山,凡二十余处,尤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为最,迄今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点多达75处,造像5万余尊。

大足石刻始凿于初唐,历经晚唐、五代,盛极于两宋,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一座丰碑。1999年12月,以“五山”为代表的大足石刻,以“无与伦比的天才的艺术杰作”等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三项标准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展览海报

纵观诸山造像,如北山、宝顶之佛教造像,南山、半边庙之道教造像,石门、石篆、妙高山之三教融合造像,可一窥公元九至十三世纪中国石窟艺术风格之丕变与发展。儒、释、道三家在大足兼容并蓄,似乎意味着信仰从神坛走向人间,渐趋本土化、世俗化,显示出与塞北、江南迥异的地域特色。在石窟艺术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大足石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兼收并蓄,对外来艺术的改造和转型,造就了中国美术史上的“大足石刻时代”。

女作家张爱玲曾说“人生三大恨,一恨海棠无香”,唐宋时期的大足,隶属于昌州,一度以海棠有香名于世,唐人诗已赞其“一时开处一城香”。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昌居万山间,地独宜海棠,邦人以其有香,颇敬重之,号海棠香国”,可惜明清以后,遽失其种。千载以来,惟诸山造像,曾沐其香,今与相对,一眼千年,如见海棠,花开漫山,独香苏城。

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本次展览旨在让千年石刻从大足的山崖之上来到苏城的文化殿堂,让独香海棠在江南水乡更添芬芳。(节选自 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近、大足石刻博物馆馆长黎方银展览序言 图片来源:苏州博物馆官网)

苏博展出“海棠独香——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