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假如“社交疏远”成为常态,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艺术嘉年华”?

假如“社交疏远”成为常态,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艺术嘉年华”?

时间: 2020-06-22 14:36:06 | 来源: 艺术中国

城市异想计划-城市桃花源 亲子搭建

2020年上半年,全球疫情在几个月内改变了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交流方式,即便到了6月,国内疫情已经稍见缓和,人们依然没能逃离“社交疏远”的约束,而不自觉地继续遵守着社交距离的规则。6月上旬,为期9天的第五届OCT凤凰花嘉年华活动在华侨城集团的主导下依然如期举行,作为近期少有的大型公共艺术活动,本届嘉年华活动延续了往届“自然在一起”的主题,并在策划过程中充分考量了人们在疫情之下的心理状态和社交需求,以区别于往届的方式继续连接城市、自然和公众。

本届活动除了带来城市异想计划、夏月计划、抛跑泡P.A.O运动会、迷你图书馆等供公众进行线下互动的内容,还开拓了艺起自然疗愈二部曲、创作艺术疗愈、神奇的凤凰花等丰富的线上活动,尤其通过官方抖音平台的“24小时不间断慢直播”和B站的自然音乐会live,OCTtalk林间十问论坛活动,更是打破了空间限制。作为OCT凤凰花嘉年华的主策划人,经过五年的沉淀,罗兴庭更加明确地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并置关系,并且表示会在未来继续构建更为多元化的人文艺术内容,进化性地去启发人们发掘人和自然之间的关联性和平衡性。为此,我们和罗兴庭进行了一次对话。

环境戏剧-抛跑泡PAO运动会

Q:“OCT凤凰花嘉年华”今年已经是第五届,新冠疫情的形势给今年的嘉年华一定也带来了很多的影响。作为主策划人,请你描述一下今年的“OCT凤凰花嘉年华”在策划和组织上和往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罗兴庭:今年的嘉年华活动策划是从3月份开始的,那时大家普遍都还处于隔离的状态,我们也不能确定到了五六月份凤凰花开的时节,大家是否已经能恢复正常的社交互动,我们得考虑到各种状况,于是今年很显著的变化是增加了线上的内容。本届活动的主题、形式和内容的设置,是在我们完整地考虑了大家在这个阶段可能存在的状态后,围绕着如何利用互联网巧妙地设计体验内容来展开的。虽然我们往届的定位其实是一个线下的自然艺术节,一直希望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些有意思的关联,然而在对社交距离有需求,并不适合进行大规模聚集的时候,线上的方式也是一个可能的方向。

Q:“OCT凤凰花嘉年华”的主场一直在华侨城,你认为这个公共艺术项目和社区之间是一种怎样的互动关系?今年的互动形式和往年有何不同一样的地方?

OCT talk B站直播

OCT Talk 林间十问 

罗兴庭:凤凰花嘉年华是在生活社区里展开的公共艺术节,我们希望能激起来往经过的人主动参与的兴趣,比如“迷你图书馆”项目,我们在华侨城社区搭建了5个小型图书馆,馆内放有小书卡,可以看到他人推荐的书,希望通过交互的形式,让邻里变得亲密,让陌生人有彼此认识的机会。我们当然也期待嘉年华所有的内容能传达给更宽泛的人群,他们可能是文化、艺术和自然的爱好者,也可能仅仅是一个拥有好奇心的居民,所以我们对于活动目标人群的设置一直是非常宽泛的。今年我们对人群的预设并没有改变,而在疫情当中,虚拟的社区设置实现了人群的广阔性,因此我们更考虑到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情感需要,除了选取一些具有大众参与度的内容,也设置了一些可以深度参与的具有开拓性意识探索的工作坊,例如艺术疗愈计划、针对儿童的艺术萌芽计划等等。

OCT Talk 林间十问

Q:在你看来,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的转换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是一种新的机遇?

罗兴庭: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如果两者选其一,我会认为是一个机遇。在我的理解里,方式可以多样化,文化艺术类的消费其实可以拓展到不同的场景、时间段和领域。我经历过SARS年代的隔离,SARS过去后,一些消费和生活的习惯就慢慢发生了改变,大家不经意间就作出了选择,电子商务和互联网也都顺应地发展起来。我会正面地接受一些有可能影响长远的改变,因此我们并不是被迫地作出选择,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的确发现了一些新的可能性。比如“艺术疗愈计划”工作坊的两位讲师,他们一直在做艺术和心理学结合的探索,他们引导学员讨论窗外的世界,以绘画、肢体语言、音乐和诗歌来描述自身对窗外世界的感知和情绪。在这里,网络只是一种传播媒介,世界各地的人都有机会参与进来,在线上达成情感交流,这种综合感官的体验和线下的交互体验其实区别不大,实现的方式并不会改变它的原始本质。

迷你图书馆

Q:那么,往后的公共艺术节会是顺应互联网和屏幕的发展趋势,还是反过来更加要为人与人之间的实体互动创造条件?两者之间是否有不同的针对性?

罗兴庭:从我对未来的设想而言,人的实体性甚至不一定是肉身性,数字化是一种趋势,互联网和屏幕的连接和实体的连接也许并不需要进行简单的区分。但不管怎么说,即便去掉肉身性,情感和艺术也一样会存在,我们希望能给人与人的交流和连接传达一些有启发性的内容,这是不会改变的。

Q:“OCT凤凰花嘉年华”持续举办了五届,你认为这个项目积累下来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罗兴庭: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我们一直以来所探讨的,我们从第一届开始就提出了“这很自然”的态度。我们的slogan“自然在一起”有两层含义,一是自然而然,不加掩饰的率真态度,另一个则是物理层面的生态自然。

过去几个月的疫情中,可观测到人类活动减少以后,生态环境更好了,平时和人类有一定距离的动物也会进入人类的空间,人类和大自然事物之间有着某种平衡关系,人类的影响力减退时,大自然的力量就更强的显现出来。但当我们常常以人类中心主义的态度去塑造环境和自然时,总是会有主观偏差,所以今年我们也希望在项目中探讨这个问题,人类是否能站在更客观的立场去思考人居环境的可能性,去观察、思考跟人类共同生存的动植物有怎样的状态跟需求。比如我们面向公众设置的摄影创作项目“夏月计划”,邀请公众为身边的植物拍摄肖像照,由此去意识到它们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去观察身边的树,甚至去留意它们之间的间距,它们因为建筑跟阳光而生长出的形态。我们尝试用一些方式去提醒人们,有没有可能站在其余生物的角度去体会它们的生活环境和状态。

对于生态自然,我们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推广环保概念,而是把人与自然并置起来,尝试去启发人们来发掘人和自然之间的关联性和平衡性,一起去发现有趣的生活方式,我们比较核心的价值观在此。“自然在一起”除了态度以外,我们希望人们可以意识到自然给人带来的美好,我们除了提出要去爱护它,也要思考如何在城市当中和自然更好地相处,这是一种文明进化的过程,我们在每年不断进行的项目中,希望给参与者带来一些启发性。


自然音乐会

Q:“OCT凤凰花嘉年华”最近几年也开始从最开始的单一场地,拓展至深圳的不同空间进行,如果说这也是一种价值观的输出的话,你认为你们输出的价值观是什么?

罗兴庭:凤凰花嘉年华最初的源头是在深圳华侨城社区,这个社区有自己的历史,作为位于市中心的社区,它比较早地关注生态和人居的关系,在建设之初,就保留了这一带的原始生态,包括湿地和山地,社区内一直没有修建大的马路,而是使用小马路和山岔路来构建片区。社区中心的生态广场内大片种植的凤凰花每年五六月盛开,形成美好的景观,吸引许多市民前来观赏,这也成为我们这个项目的发起原因,让大家关注自然与城市的良好共存状态。华侨城所开发的社区项目中,也一直在延续这种内容和特质,比如光明小镇欢乐田园对都市田园的保留和打造,华侨城湿地公园保留了市中心的一大片红树林生态区,都是具有前瞻性的城市规划。所以我们也希望将符合主题与环境的活动带入这些地点,丰富活动的空间类型,让参与者也能感受这种人与自然共存的形态探索。

Q:“OCT凤凰花嘉年华”每年的活动形式都很多样化,在你看来,如何考量“形式的丰富性”和社区互动的质量”的关系?

罗兴庭:公共艺术、音乐现场、表演、环境戏剧等板块的规划从第一年就开始了,我们会根据主题去考量更为合适的内容,还会考虑到不同的个体和集体的需求来设立不同的有趣的内容,这些内容首先它需要有一定的品质,具有原创性和启发性。去年我们在户外搭建了充气建筑“空气山”,在里进行音乐会和论坛,而今年考量人和自然的关联时,我们又从艺术疗愈的角度来切入,我们希望根据活动的主题来筛选内容,而多样化的形式,可以吸引不同类别的市民,让活动拥有更广泛的影响力。

第五届OCT凤凰花嘉年华

Q:在还没看到头的疫情时代,你希望通过公共艺术节能传递出怎样的信息和能量?

罗兴庭:我们在疫情当中提出艺术疗愈的计划是出于自身的体验感,这几个月以来,不论多么乐观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压抑和难受的感觉,虽然情况在好转,但还是有一定的风险,人和人之间依然不得不维持着社交距离。我们考量是否可以通过一种有趣的方式,从自然当中获得疗愈。我们安排了4场不同主题的线上工作坊,过程当中参与者非常积极的创作与交流,我们很高兴看到大家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情绪的抒发,并且通过群体间的交流而得到社交上的满足。人类在几万年的物种生存中,形成了与自然在心理上的微妙关联,“自然”似乎是刻在人类基因里面的,我们希望人们能从身边的花草树木,能从高山大海或更多的生态关系中去获得胜过困境的力量。

OCT Talk 林间十问

Q:据你的观察,经历了疫情后,参与的人群在参与度、兴奋度和收获度上,和往届有没有特别的变化? 

罗兴庭:线上活动的总体回馈还是不错的,我们今年考量到社交距离后,除了线上工作坊,音乐会和论坛也只接纳了少量的现场观众,同时在线上进行直播,线上的优点是在物理空间上扩大了受众群体,我们的线上直播收获了超出预期的浏览量,这也可能是互联网的力量 。但是线上的回应性的确会差一点,不像身处现场能产生个体与个体的直接交流。我们也是头一次探索如何在线上争取到每个个体参与者的注意力,如何设计形式和调节节奏,让他们能进入一个高度专注的“心流状态”,相比往届,这是最大的变化。这一次我们尝试了将演出跟讲座在线上同步直播、而线上的工作坊采用远程会议的方式,也是基于活动内容,探索一种适合的载体和途径继续发展下去。而根据参与者的反馈来看,大家在适应新的工具跟途径方面都非常迅速,所以活动的核心还是提供优质的内容,给大家提供便捷的参与方式,就能重新达成跟参与者的连接。

策划人,奇异的果机构主理人罗兴庭

Q:技术更迭,潮流涌动,你身处其中,如何应对变化?如何建构自身? 

罗兴庭: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激发了一些活动形式的创新,比如最近的We Are One线上电影节,将以柏林国际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等为代表的共21家国际电影节(展),共同纳入一个为期10天的线上影展。通过线上优秀电影作品的展映,使全球范围内的观众联系起来,也为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的观众提供娱乐和一丝宽慰。类似的还有Dezeen发起的虚拟设计节Virtual Design Festival同样邀请了许多顶级设计节/展的共同参与,在线上呈献展览、讲座、专访等等内容,解决了几大设计节在今年无法举办的遗憾。这就是我们在疫情期间,通过通讯与互联网技术,所做出的形式革新。我们以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到国外的现场参加各种电影节和设计节,但是今年世界各地的人只要坐在家里,就能毫不费力地享受到丰富的放映、展览、音乐和讲座。

我们今年的活动也开启了这样的探索,利用技术来丰富内容的传播 ,还会提供更多的自由和便捷,最终也将改变文化艺术内容的消费方式。而这些剧烈的形式变革才刚刚开始,虽然是受到疫情的触发,但将会继续发展下去,很多技术都会加入进来,会激发出更多具有创造性的场景。我们今年增加了线上的参与方式,也很自然地开启了跨越城市和空间的联动,我们有许多艺术家、参与者在另外一个城市直接加入到活动中来,甚至在高速公路上参与到我们的工作坊,这都是以前不能想象的情景。而这此利用技术的形式探索才刚刚开始,未来会发生更多更为自由的连接和交互的方式,我们会继续思考,保持探索,密切关注技术的变化,为大家构建更多的内容。

假如“社交疏远”成为常态,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艺术嘉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