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陈海涛:唯一的一成不变就是“变化”本身——站台中国15周年

陈海涛:唯一的一成不变就是“变化”本身——站台中国15周年

时间: 2020-04-12 16:06:54 | 来源: 艺术中国

站台中国负责人陈海涛

最早接触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是在2010年的惊蛰,当天是《丛林》展开幕,以“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管窥”为题邀请了70余位艺术家(并持续有艺术家加入)的庞大群展,体量堪比一个小型双年展。而当时参展艺术家的名字,至今仍是艺术界耳熟能详的人物。从2005年5月至今,站台中国(Platform China)走过了15年的历程,这一切在其负责人陈海涛眼里就如同一个孩子的成长:“画廊和人是一样的,什么时期什么样的性格,做出什么样的判断和选择。”值此15周年之际,艺术中国约访站台中国总监陈海涛,以一次闲聊和叙旧的方式,暂且在这个“站台”停下脚步,回首与眺望。

十年过去了,《丛林》展海报上的这些名字,依然历历在目

艺术中国:我记得十年前站台中国(以下简称“站台”)还在草场地319-1艺术东区。位置有些难找,总要在电话中答复不同的中外艺术家或参观者帮他们指路。

陈海涛:是啊,但早些时候在798就一直有项目空间,主空间一直在草场地,2015年底又回到798了。

艺术中国:当年在站台实习和工作,那时候觉得站台有些细节的处理上有待提升,但这次15周年的微信公众号把这些年如此细致的温习梳理,真的眼前一亮,也很感动。

陈海涛:时间的距离感有时会认我们看清楚一些东西,温故而知新吧,能对你所做的事,经历的人有一些再认识和反思,这不有时间了嘛,疫情也是一个好的调整期。而且画廊的成长如同人的成长经历。十五岁也就刚刚青春期!


站台中国2005年的开幕首展事与艺术小组“联合现场”(何颖宜,李振华,刘鼎,刘韡,秦思源,石青,乌尔善,王卫,张慧)共同合作的艺术项目

艺术中国:所以这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陈海涛:是的,画廊经历过童年,少年期,那时透着懵懂和无知,冲动和青涩。而这一路走过来的过程是最重要的,青涩很好,但你要对走过的路有所认知和反思。这就是成长,有时可能是背离着他人的期待,其实更多人也没有真正地看到那个值得反思的东西。

“13个:今日中国影像”由MoMA赞助,在P.S.1当代艺术中心与站台中国先后展出,是MoMA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展现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的群展

艺术中国:所以可否和我们具体分享一下?

陈海涛:有很多。比如这十几年来,站台一直在深度地参与西方的博览会,瑞士巴塞尔、Liste、Frieze、香港巴塞尔、西班牙ARCO、军械库等等,但当你深度参与和了解了西方的系统之后,才会发现一个问题:其实全球化还是一个初级阶段,甚至是一个梦想。就如同这次瘟疫,一个病毒就能把世界隔离得像碎片一样——其实它从来就没有整合在一起过。这不是说强调民粹和民族主义的事情,这是事实。中国的艺术在美国或者西方的系统里只是一个配菜。这并不难理解,因为其实根本上我们的生活环境和语境是不同的。艺术和文化恰恰是社会反射的一个客观呈现,比如西方的女权问题,在中国存在这样的问题吗?美国的种族问题,我们面临吗?西方系统的双年展、文献展或美术馆所讨论的那些针对性的问题,往往和我们自己面临的并不是一个问题,甚至不在一个代际。这个世界无比复杂,不是简单的几个指标所能概括的。真实的社会不是想象当中的一体化,也不是想象当中的趋同,而艺术所触及到的恰恰是全球的,全层面的,它需要从全因素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所以我们不能用西方美术史的方法论和视角去参照自己的系统。

由凯伦·史密斯策划的贾蔼力个展在2007年举办,贾蔼力目前由高古轩代理,并成为“70后”拍卖纪录的缔造者

2007年,德国著名影像艺术家朱利安·罗斯菲德在站台举办中国首展,从成立之初,站台一直持续推动当代艺术国际间对话与交流

艺术中国:这在某种程度上和上世纪八十年代西方文化与艺术对中国的影响有关,但那是一个必经之路。

陈海涛:对,那时也没有错。但这就是小孩和一个成熟的人的区别。小孩只会跟着人走,而成年人会想“到底应该如何走”。其实我们离真正的成熟还差很远呢。

站台中国如同中国青年当代艺术家的孵化器,与之合作或在站台举办首次个展的艺术家不胜枚举

艺术中国:我似乎明白了站台两年前决定退出博览会的一些原因。这也是你反思的一部分是么?

陈海涛:是的,其实做决定的前两年,我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艺博会里所谓的面向国际和全球化,更多是一种表象形式感上的趋同,就是怎么流行怎么来,而且它会形成一种像超市一样的东西——快速消费。但事实上,文化本应该退回到你所身处的现实和文化语境中,毕竟大家面对的问题不同,不该用一个价值标准去衡量。所以我觉得是画廊需要调整的时候了,并不是说所有画廊,这只是我单方面的反思,在思考过程中调整对艺术的再认识和艺术家的选择。

2010年王功新个展“关联”,同期举办的是挪位艺术家A K Dolven的影像展“寻找平衡点”,两个空间形成中外艺术家影像语言的一次对话

2011年,“关于绘画的十九个个展”,由19个以绘画为媒介的艺术家个展构成,展出19个独立的话语系统

2011年宋元元个展“测试物”,意在探讨空间中物的存在,物与物的关系,物与空间的关系

艺术中国:这似乎也可以解释为何近几年站台展览的风格有很大不同了。

陈海涛:你是不是觉得我们现在一些展览的艺术家越做越“老”啊?既要把他们拿到他们那个时代语境看,而又要用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意识重新去看待他们的工作。很多过去如同烟云,但是在调整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过往云烟”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它对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工作,所面临的当代视野,所思考到的问题意识都有启示

2012年由凯伦·史密斯策划的马轲个展“杯弓蛇影”

2013年大型群展《丛林II》开幕,以“弥漫的形态”为主题,成为为期一年的“生长”计划

2013年王音独立项目“开始”

2013年赵赵个展“安全感III”

比如我们重新看待“五四”,重新看待新中国以来的思想历程和很多社会问题,回望不是为了沉迷过去,而是在面向未来的时候找到自己的方向。人们习惯于沉浸在一个“惯性系统”中,我试图做一些能够带来反思和启示的东西,因为绚烂的现场本身只是昙花一现,无法涉及到深层的文化反思。我希望通过某个人的某个时代和现象去反思与关照当下,毕竟身处时代本身的人是很难判断这个时代的,所以我希望利用时代的代际差异——用上个时代的一些经验去指导当下获得启示。

2014年庄辉个展,将人们带入大漠深处

2014年秦琦同名个展

2015年杨茂源个展

艺术中国: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角度。所以这就是站台中国这15年带给你最多的反思?

陈海涛:一方面,这些是在长期从业中自然会面临的问题,没有这15年的经历,就无法通过信息和知识渠道来形成当下的判断力,但这只代表我个人的反思和见解。

另一方面,恰恰是艺术本身带给我的思考。在谈论艺术的时候,我们要研究滋养艺术的生态、体制、经济和生存方式等等。艺术不是在真空当中生产出来的,如果把艺术仅仅限定于它的形式和眼下的流行,那它就是个非常鸡肋的东西,而如果把它放到整个文化的反思之中,艺术可能就不再是鸡肋了,所以你说这两者哪个更大、更成熟、更重要呢?

2015年底,“迁禧”展标志着站台中国再次回归798艺术区,位于现在的798中二街D07

2016年王兴伟个展,与麦勒画廊同期协作举办

2017年由鲁明军策划的邱瑞祥个展

2017年由崔灿灿策划的刘港顺个展“所有”

艺术中国:我还有一个问题,站台似乎从来不按一个既定的“惯性”出牌:最开始搞实验,做影像、行为和观念这种不好卖的东西,然后开始聚焦青年艺术家,最早一批参加到国际重要的艺博会,等到大家都陆续进入这个“洋气”的平台时,你又退出来了,然后就开始做年龄相对成熟的艺术家……某种程度上讲,很多选择和改变并不利于一个商业画廊的盈利模式。

陈海涛:其实我们一直以来也不是那么纯粹的商业画廊,就是,没构成。这是我们的问题,或者说,也是我的选择。我本身并不认同完全西方模式的那种纯商业画廊的运营方式,我感觉那样对艺术家的限制会反作用在艺术的本质当中,而我恰恰认为艺术还是要有它自身的独立性的,甚至是些独立于市场规则的东西。

2018年谭平个展“谭平1993:两个模数的开始”

同年由鲍栋策划的吴杉个展

艺术中国: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资本,甚至是,代价。

陈海涛:所以说虽然过了青涩期,但是我们还未走上一条成熟的道路,或者说没有走在一个现成的道路上。我们依然在摸着石头过河,试探各种可能性,这也是一种实验。

艺术中国:站台中国一直以来都很实验。

陈海涛:嗯,如果实验性是一个褒义的或者是一个可以自我认同的角度的话,可以这么说。但这么说显得有点酸了是吧,我倒是承认没有哪一条路是是现成的。我不太相信我们可以直接拷贝西方的系统,体制和现实的差距太大了,最多是很多东西可以借鉴!关键是你对实验性怎么理解

2019年丁立人个展“手无止境”

2019年马可鲁个展“自述”,马可鲁是“无名画会”代表人物之一

2019年由汪民安主持的袁运生个展“生命的赞歌”

艺术中国:但无论如何,就如同十年前的那场《丛林》展一样,当下艺术圈最活跃和有影响力的名字早就出现在其中。我翻阅了站台所有海报和参展艺术家的名字,感动于这样长久陪伴的同时,更佩服站台的眼力和选择。

陈海涛:在今天来看那就是对艺术的常识性的再认识。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去在反思中寻“常”,要一直存在问题感

艺术中国:既然你把站台的15年比作人的成长,那么它现在算三十而立了吗?

陈海涛:这个很难说,还是青涩啊,谈不上成熟呢。

艺术中国:那在这不断成长变化的岁月里,一直坚守不变的又是什么?

陈海涛: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一成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2020年站台中国15周年特展进行中

【编者按】从2005年5月7日,到在疫情中迎来的2020年,回首这沉甸甸的15年,与站台中国合作的艺术家超过200余人,画廊共举办了150多个展览。其实,往事并不如烟……

2020年4月11日至5月15日期间,站台中国举办15周年特展,通过线上线下同时展示并致敬与之深度合作的34位艺术家。正如陈海涛在整理15年的资料时所言:“翻看往事,蓦然回首,又见你们的笑容。”特殊时期的疫情无法阻挡自然的生长和春天的到来,也定不会阻挡我们的祝福:站台中国,15岁生日快乐!期待下一个站台处,再相见。(采访、文/付朗;图片提供:站台中国)


 


陈海涛:唯一的一成不变就是“变化”本身——站台中国1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