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宋陈《土地治愈》:唤醒远离乡土的中国人

宋陈《土地治愈》:唤醒远离乡土的中国人

时间: 2020-01-10 17:51:08 | 来源: 艺术中国
快讯 >

宋陈,《殇土·土壤婴孩》,病态土壤,2019

近日,宋陈个展《土地治愈》于世界土壤日在苏州本色美术馆开幕,展览由杜曦云担任策展人。

在炫目都市中遗忘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的当代人,在被视觉工作者可视化、具象化的生态危机前,忏悔并启动救赎之思。

——杜曦云

本次展览,也是对宋陈十五年创作生涯的一次汇总。透过展览观者可以感受到,宋陈以一种近乎执拗的方式,以泥土为创作原料,试图通过艺术的方式唤醒人类对于土壤的关怀。

土地治愈展览现场

也许有人会认为,泥土这一媒介不够艺术,泥土所造之艺术品不够美观。只是何为艺术?博伊斯曾说,“上帝和社会就是艺术“。

宋陈,《土凤凰》,2017

而孕育了轮回生命,催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泥土,仿佛是上帝和社会的中点。

泥土本身就是最高级别的艺术。宋陈以其为原材料,用她的执着和坚持,试图唤醒我们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对于土地的应有敬畏。

土地治愈展览现场

乡土中国

我们的民族确实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

——《乡土中国》

泥土这一媒介,天然便带有一种东方哲学的意蕴。相比于古希腊的海洋文明,中国传统的文明便是来源于土地,依靠传统农耕社会所建立。

土地治愈展览现场

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写到,中国农民无论走到哪儿,即使是走到了西伯利亚,也要播个种子试试,看看土地上能否长出庄稼来。这是中国农民的根性,中国人都是中国农民的孩子。

土地治愈展览现场

而当现代人自以为文明发展、脱离农村,住进与自然相隔绝的、人工建造的城市后,国人似乎将生养我们的泥土遗忘。

正如策展人杜曦云所言,在钢筋、水泥、玻璃、塑料等构建的当代生活中,人们已经遗忘了作为基底的土壤。

土地治愈展览现场

而宋陈,用艺术的手法为我们记录下了这份遗忘。观者刚踏入进展厅,便可看到宋陈历时六年,从全国各地收集的“病态土壤”。

作为《殇土》装置的一部分,这些罐子里装着从白色垃圾污染土、到化工污染土再到医疗垃圾污染土等等的各式受伤的土壤。

土地治愈展览现场

诚然,大自然的千年风蚀也会为泥土带来伤痕。然而与从大自然受到的自然腐蚀相比,人类对于泥土所造成的伤害是更为严重与不可逆的。

这些被我们忽视的伤土,仿佛在无声的诉说着人类为他们带来的伤害。

土地治愈展览现场

当国人觉得泥土离自己的当代生活渐行渐远之时,我们对泥土的不可逆的伤害却日益加深。正如艺术家宋陈所言,“无声的土壤,万物生命的母亲,她默默地承载了这种万物的变化;可以说这片‘土地’她很勇敢,勇敢的承受了,我们所带来的一切正面的或是负面的能量。”

土地治愈展览现场

宋陈试图用不同的艺术形式,为观者带来更直观、更触目惊心的触动。在展厅的正中心,呈现了宋陈特意为本次展览创作的大型装置作品《殇土·土壤婴孩》。

艺术家用全国各地收集来的受伤的土壤,搭建了一个垂死状的婴孩。婴孩的底部呈现一片巨大的龟裂的土地,寓意着“土壤胎盘”,也暗示那些受伤的土壤——死寂的子宫。

宋陈,《殇土·土壤婴孩》,2019

被污染的土壤变为被审美的艺术作品,但却带给人们身临其境般的震慑作用。

当观者置于此大型装置前,会在觉得自己仿佛就是躺在胎盘上的婴孩。而致使婴孩垂死,土地龟裂的始作俑者,就是我们每一个观者自己。

宋陈,《殇土·土壤婴孩》,2019

宋陈还将自己收藏“受伤害的土壤”这一过程,制作成了一个影像纪录片,在本次展览中循环播放。

当观者在影像中随着宋陈的脚步去往各地,踏遍受伤的土壤之时,定会扣问自己:

当前以损害土壤为代价的文明能持续多久?

国人是否该找回自己从泥土而来的文脉呢?

宋陈,《殇土》,影像,2019(艺术家宋陈在收集碱化土)

宋陈,《殇土》,影像,2019(艺术家宋陈在收集沙化土)

艺术家宋陈

河洛之土

河出图,洛出书,“河洛文化”是中国文明的源头之一,国人泥土文脉来源之一。

出生于此的宋陈,带着中国人最不应抛弃的乡土向我们走来。艺术家本人也一直尝试用不同的艺术语言,来呈现她对东方泥土的关怀与忧虑。

宋陈,《土上水墨NO.5》,泥土与水墨综合绘画,2015

本次展览呈现了宋陈前几年的《行走的山水》与《土上水墨》系列,艺术家将泥土与中国传统山水相结合。

画于泥土之上的水墨山水,一方面展现了“仁山智水”的中国传统自然观,另一方面也在用裂开的泥土纹理表达了艺术家对当下中国生态的忧虑。

宋陈,《土上水墨NO.3》,泥土与水墨综合绘画,2014

文人避世入世,寄情山水,吟诵一曲“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仕途上的失意和壮志便都寄情于此。宋陈将泥土创作为山水装置,意在指生命行走于大地,脚踏于泥土。以自然之土表达对大地的敬畏,以及艺术家本人对理想的追寻。

宋陈,《行走的山水》,2014

宋陈,《行走的山水》系列手稿,2014

而另一个展厅中的飞天凤凰,亦是宋陈将泥土材料与东方体系哲学相连接的体现。

其创作过程非常像中国古人的耕种生活,宋陈要先到旷野采集树枝、采集泥土然后收集到工作室,做泥土元素的包裹和晾晒。这一过程本身,亦是一个和自然对接的过程。

宋陈,《土凤凰》,2017

由于泥土这一淳朴材质,飞天凤凰虽不再具有五色之彩,却依旧令人震慑。

而土凤凰所表现的,是对东方式神话哲学的重新诠释与思考,是一种对于“土性”和“黄土美学”的探究。

宋陈,《土凤凰》,2017

艺术家将泥土与中国传统文脉相连,是一次艺术呈现,也是一个社会惊醒。一味追求现代化的发展,而抛弃生之源头的每一个国人都应该开始反思。

没有过去的人永无法抵达未来,

抛弃泥土的国人就在抛弃自己。

宋陈,殇土作品初稿《土象的婴孩》,2019

 宋陈,《五色土系列》,2014

尘归尘  土归土

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圣经》

正如策展人杜曦云所说,“尘土/轮回、土壤/孕育、环境/母体、自然/天道···从泥土引申出来的意蕴,当然和中国本土文化有关,但其实是国际性的。”女娲以黄土造人,上帝也曾对亚当说,“你本是泥土,仍要归于泥土”。

宋陈,《殇土》,装置现场,2019

生命初生,至之消解,皆由泥土为媒介。从尘埃中走出的芸芸众生,皆要化为尘土。由此相比于其他媒介,泥土本身便带有一种宗教意味与普世关怀。它是来源,亦是归宿。其连接的是全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承载的是身、心与宇宙的统一。

宋陈,《土宇宙系列手稿》(局部),2015

宋陈,《天地开阖》,泥土与综合材料,2014

宋陈,《土宇宙系列手稿》,2015

而本次展览中宋陈的装置《大地之子》,借由泥土与树枝回归天地。

用抱紧双膝盖呈团块状的身体象征宇宙初开的混沌,其与呈放射状从身体上生发出去的干树枝形成了强烈的张力对比。

宋陈,《大地之子》,2019

最后这些从块状的身体生发出来的干树枝又在自己侵入的虚空处连成了非实心状的球体,“身-心-宇宙”模式的回环往复就此生成。“天地同感,万物合一”。大地之子终连接了人、土地与自然的共生。

宋陈,《大地之子》,2019

也许正因这泥土里暗藏着生死宿命,宋陈总是用圆形来创作她的作品。佛教之圆,代表生命、死亡与重生的轮回;基督教之圆,是通往地狱的同心圆。宋陈的泥土之圆,是她的土宇宙,是她希望以一种宗教关怀唤醒全人类对土地敬畏。

宋陈,《大地之子》,2019

泥土水墨作品《土上水墨系列》

泥土水墨作品《土上水墨系列》

泥土作品《土宇系列》

以艺术之力感化人心

宋陈对记者说到,她觉得与其说是她塑造了泥土,不如说是泥土塑造了她自己。在与泥土陪伴的艺术生涯中,她觉得泥土的能量改变了她。表面上泥土的日益恶化,实则是人类物质欲望的日益膨胀。在一味谋求利润的同时,忽略了脚下厚德载物的土地。

土地治愈展览现场

然而人类从泥土中来,靠泥土生存,最终又要归于泥土。保护泥土,其实是在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未来。

正如今年世界土壤日的主题所言,“停止土壤污染,拯救人类未来” (Stop soil erosion. Save our future).

《土书》系列 宋陈泥土书法

继水污染、空气污染后,中国的各行各业已经开始注重对于泥土污染的治理。政府也在寻求一条发展工业化的同时,平衡生态环境的道路。曾是鱼米之乡的苏州,如今已没有几块干净的土壤。而宋陈为苏州带来的泥土治愈,希望能用艺术的语言来感化人心,用自然的裂痕来惊醒人类。

土地治愈展览现场

如何善待土地?这是一个很大的主题,是各行各业都应抱有的忧虑。在此,艺术以自己的方式介入生态,更直观地向社会展示土壤的伤痛,唤醒人类对土壤的感恩。

土地治愈展览现场

在开幕式上,不同行业的人聚集于展览,在策展人杜曦云的主持下,共同探讨艺术、泥土与人类的未来。

开幕式现场照片,从左至右:策展人杜曦云、土壤专家周永峰、苏州本色美术馆馆长陈翰星、艺术家宋陈、艺术评论家马钦忠、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任官平、清华美院艺术学博士邱敏

“脚下的土地,生活的土壤,该如何延续下去?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关注的议题。”——陈翰星,苏州本色美术馆馆长

苏州本色美术馆馆长陈翰星在开幕式说到,中国以土地为代价,发展了经济。而如今回过头,我们应关注如何保护土地,爱护土地。宋陈本次的展览,也旨在为大家敲响警钟。

“自然不需要人类,但人类需要自然。人类要首先要感恩,我们最初的祖先就是一粒土壤、一粒沙尘;最后还是要化作一粒尘土、入土为安。”——任官平,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任官平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任官平发表《善待土地》的演讲,他提到人类对我们生存的土地要有感恩之心,同时要对已经被污染的土地有知耻之心。对于泥土的保护,需要每一个个体行动起来,身体力行。而艺术则可以净化人的心灵,用作品感化人类。

“土壤的组成和人类是很像的,都是生命的载体。土壤里大部分是矿物质,人体的主要构成也是矿物质。”——周永峰,土壤专家

土壤专家周永峰发表《土壤·人类·觉》的演讲,他认为土壤和人类都是生命的载体。从佛教上来看,土壤与人类的烦恼也是相通的,皆为外来污染扰乱本性清净。由此周永峰强调,展览的终极目的是拯救人类自己,而非拯救土壤。

“公共艺术是城市美学品质塑造的实践哲学。东西德统一后的柏林,用三件重要的作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展现了德国在二战后,冷战结束以后的精神重塑。”——马钦忠,艺术评论家

艺术评论家马钦忠发表了《公共艺术与美学经济》发言。马钦忠认为,公共艺术是可以振兴街区与城市的,而认同差异是公共性的基础。对于苏州本色美术馆,马钦忠认为,这样一个处于河流边的美术馆,举办这样一个展览,也定将为苏州的城市气质带来改变。

“文人美学讲求万物平等,护生的关键是护心。如今泥土的恶化,实则是人心的恶化。”——邱敏,清华美院艺术学博士

清华美院艺术学博士邱敏发表了《当代艺术中的生态议题》发言。邱敏提到,在汉语语言中,土地和国家、家园、祖国属于同一个修辞系统。同时,自然也常被赋予人类精神的象征意。也许,保护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祖国,保护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

诚然,艺术并不能直接为保护泥土作出什么贡献。艺术家也不能像科学家一样,实验出行之有效的土壤改良对策。但好的艺术品,永远有救赎人心的能量。


“她充满‘土气’的作品,在价值观上固守本源,在美学上不动声色的兑入各种实验,让有心人应目会心,心动后引发行动。”——杜曦云,策展人

正如策展人杜曦云所言,宋陈一直以一种不合时宜的执着,与观者分享她的觉悟。而有心之人,定能从当下珍视脚下这片土地。(本文原载:凤凰艺术,作者:张曦元)

宋陈《土地治愈》:唤醒远离乡土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