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艾敬《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新书分享会在京举行

艾敬《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新书分享会在京举行

时间: 2019-12-22 10:15:56 | 来源: 艺术中国
快讯 >

嘉宾合影

2019年12月21日,“寻找那个讲述母亲和家乡的故事的人……”暨艾敬《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新书分享会在北京SKP四层RDV书店举行。活动现场邀请到参与艾敬新书创作的好朋友,出版人汪家明先生,导演张大磊,编剧程青松,摄影家邹盛武,以及本书的编辑胡晓航,设计师聂竞竹,活动由尹然主持。

活动由尹然自“母亲和家乡”的主题开场,“母亲和家乡”这个永恒的话题不知不觉贯穿人的一生,固定一个人对食物的口味、左右对人物的喜好、影响对事情的判断,人们常常在现实生活中忽略这种具体又广阔的情感,有时想要挣脱,有时又在追溯,情感因为复杂,却又蕴含力量,这种力量,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

艺术家艾敬

作为那个“十七岁离开了家乡沈阳,因为感觉那里没有她的梦想”的艾敬,年少离家追逐梦想,儿时的父母和故乡留给她的记忆都成为日后她丰沛的创作源泉,但与此同时,她也深切地体会到由此付出的代价……近些年,她越发明白什么才是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随着被艾敬称为自己生命中的“航母”的母亲的离去,艾敬再也无法按捺住内心对母亲和家乡的呼唤,她无法再等待,她要用一种特别的方式祭奠她的母亲,回报她的家乡。

艾敬在分享会中谈到,《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这本书是对去年于家乡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同名展览后的一个图片及展览综述的文本的汇总,既有现场展览图片,也有作品创作过程及展览筹备的文字!也有该展览的学术研讨会的总结。艾敬说自己这本书的写作受到了哲学家及艺术史论家雅各布·布克哈特的影响,她曾于书中引用过一段文字:“艺术家和诗人能够赋予自己所感受到的东西以高尚的意义……即使悲剧也有抚慰人心的特性。”艾敬的母亲四年前离世,面对这样的悲痛,她仿佛具有了一种力量,这使得漂泊在外的她义无反顾地想要回归,回到家乡。2018年的10月,艾敬在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的大型展览,并在展览过后,持续地完成了这本倾心之作——画册《我的家乡和我的母亲》由活字国际策划,香港中华书局出版。

图书《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

出版人汪家明和艾敬

出版人汪家明先生被邀请到活动现场,面对艾敬的这本新书,汪老师说:“这本画册虽然是根据‘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展览而做的,但它不是一本通常的展览图录,而是一本书,一本完整的书。或者说,它是艾敬用书的形式把展览又做了一遍,所谓的“纸上博物馆”就是类似的意思。展览的展期是有限的,但出版物是可以永存的。这是否是艾敬投入极大精力编辑、修改、扩展这本画册的主要原因?这本书尹然编辑得挺艰难的,因为艾敬一直要改,总是不满意。她那种沈阳人的倔劲儿上来,还真拿她没办法。这本书的出版流程完全不符合规定,不是作者提供了稿子之后,由编辑编好、设计、校对之后就付印的正常流程,而是各个环节同时进行,编辑、设计师和作者成为一个再创作的共同体。直到进了印刷厂还在改动。好在不必为了展览赶工期,这本书的出版可以做到从容充分。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很棒,令人满意。”

沈阳展览全景

“很遗憾我没能去沈阳铁西区看艾敬规模宏大的展览,但从画册看,其中有强烈的装饰感、形式感——线条和色彩,又有浓厚的朴素的传统感——母亲和家乡;有十分刚硬的东西——厂房、机器和设备,又有极为柔软的东西——旧毛线和老照片。我觉得艾敬总是在矛盾之中纠缠——她无法做一个大卫·霍克尼那样技艺型的艺术家,也无法像方力钧那样荒诞和调侃;她的作品无论多么前卫,却总是润含着深厚、纯正的情感。这是她的宿命,也正是她的作品打动我的地方。”

汪家明老师作为艾敬多本图书的出版者,对于艾敬可谓是了解至深,他说,艾敬的艺术,主题是“爱”,爱总是挣扎,艾敬的展览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展览和出版,母亲和工厂、传统和现代、冲突和融合正是她内心创作的宏大主题……

对于出版人汪家明先生的支持,艾敬在现场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将自己作品的衍生品赠与汪老师,祝愿汪老师保健身体,做出更多的好书。

在这本主题是“母亲和家乡”的画册中,除了艾敬自己创作的作品,还有一件特殊的影像作品,即是由编剧程青松策划、导演张大磊导演的《线索》短片。两位热爱音乐的创作者谈及与艾敬的交往与合作,风趣又真诚。他们都是艾敬早年音乐的追随者和爱好者,程青松说当年寄给艾敬的信也不知有没有被拆?张大磊六年级时被艾敬的《那天》打动,自此与音乐结缘……命运的巧合和安排就是如此神奇,多年后,程青松结识了自己喜欢的艾敬,随着自己投入的电影工作的深入,他也机缘巧合地将张大磊导演介绍给艾敬,因为他在他们身上发现了一种很隐形的相似性,正是这种朦胧的共鸣,他们三人结缘,在很短的时间里便创作出了《线索》。

尹然、张大磊(左二)、程青松(右二)、艾敬

张大磊说,这部作品的画面、音乐以至每一个具体的细节,比方说心情、情绪,包括呼吸状态等等都准确地表述了艾敬关于“母亲和家乡”这条线索……谈及与艾敬的合作,张大磊说艾敬是她见过的表达母亲和家乡主题比较直接的艺术家,没有刻意地去隐晦地使用符号,而这种直接就显得特别真诚,遗憾是他没有去到沈阳工业博物馆的现场,但后来在画册上看到作品,最大的感觉便是那种对家乡、对土地、对母亲的思念的感情扑面而来,没有任何多余的方式。这也让他想到,有时候过分的、直接的表达会显得矫情,但是她的作品没有,反而很深情,这也是后来他导演《线索》,也用了很直接的语言。还有一点,张大磊觉得他和艾敬有一点共同的地方,是他对自己的家乡也很有情感,对母亲、包括对过去——儿时的少年时代的那些过往的经历,他感觉艾敬老师也是成长在一个特别幸福的家庭环境中,从她的作品中能够体现出来。那个回忆是很美好的,充满了温情。

嘉宾邹盛武(左二)、聂竞竹(右三)、胡晓航(右二)

艺术家邹盛武作为艾敬展览与画册中艺术作品的拍摄者,谈到通过与也艾敬的合作,发现艾敬是一个对物质和材料以及视觉要求极其严苛的人,对于这一点,阅览画册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

设计师聂竞竹对此有深刻的认同。她谈起去年自己第一时间步入工业博物馆硕大、空旷的冰冷空间,无法想象一个娇小的女性艺术家如何用作品与之对话和充盈……然而布展之后,当她再次进入展览的时空,曾经悬在她脑中的问号瞬间被一个巨大的叹号替换,她被植入作品的工业空间深深震撼。编辑尹然对此也表达了相同的感受体验,他们同时认为这是艾敬对于物质和材料以及空间的布控能力使然,而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展览、画册,更体现于艾敬与他们的充满挣扎与艰辛的具体工作之中。

胡晓航也是与艾敬合作多年的编辑朋友,晓航讲到第一次看到《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这部书稿,她惊觉于艾敬蛰伏的日子所经历的事情,她从她新的作品和文字中感受到她对母亲和家乡的不舍与深深的爱,她被打动、落泪,她知道这份情感背后蕴含的巨大能量。

活动上令人感动的部分还有现场热情的读者,当艾敬“十七岁那年离开家乡沈阳,因为感觉那里没有我的梦想”时,其实关于“母亲和家乡”的故事已在、正在、一定还会在大多数的青春里继续上演,带着自己故事前来的观众,不吝分享自己那些相似又不同的“母亲和家乡的故事”。正如艾敬所说“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生死离别,我的母亲走了,老厂房也不复当年,人去楼空,我想要从中找出一种能量面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艾敬给读者朋友签名

当我们不停讲述,母亲和家乡就还在;当我们不停讲述,母亲和家乡就会从记忆里走出来,只要我们不停讲述,我们就会知道接下来我们该要怎样做……

2019年最后一个冬月,明媚温暖,让我们共同期待新的一年——2020。

附录:

艾敬,沈阳人,十七岁离开家乡沈阳,1990年代初以一曲《我的1997》风靡亚洲歌坛,创下华语唱片销售纪录,她的那首《流浪的燕子》曾经深入人心,低吟浅唱出一个人漂泊异乡的孤寂以及追寻理想的铮铮信念。

十几年过去,艾敬让人意外地以当代艺术家身份重新回归大众视野,通过十多年的耕耘与实践,创作出大量视觉艺术作品。她的绘画、雕塑及装置艺术作品在国内外博物馆和美术馆多次展出,2017年获美国赫希洪博物馆“32位全球顶尖女性艺术家”称号,期间出版有《艾在旅途》《挣扎》《对话》等多部阐述其创作理念的图书。

当年她在《我的1997》中唱道:“我十七岁离开了家乡沈阳,因为感觉那里没有我的梦想……”然而,今天的艾敬却表达出自己想要回家的迫切愿望。

2018年10月27日,艾敬在中国工业博物馆举办了“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个人艺术展。时隔一年,艾敬新书《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由活字国际策划、香港中华书局出版。全书中英双语,五万字,二百余幅彩图,是艾敬同名展览的完整纸上呈现。内容包括艾敬个人艺术笔记、中外学者评论文章、展览作品和现场图片,是一本达300页的印制精美的画册。艾敬在书的第一页写到:“谨以此书献给我的母亲。”同展览一样,这是艾敬献给母亲和家乡的又一份沉甸而温暖的礼物。

艾敬《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新书分享会在京举行